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_咏物诗学案教师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4:29: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咏物诗学案教师版”。

27中高三语文备课组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系列四咏物诗

咏物诗鉴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一、名句填空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细看来。苏轼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2、,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竹石》

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石灰吟》

以上几首词都属于,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它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咏物诗中常见意象

植物:松、竹、梅、菊、莲、杨花、兰;动物:蝉、蜂、雁、杜鹃、凤凰等

此外还有山泉、瀑布、石灰等。

三、咏物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1、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的节操;

2、不慕富贵、淡泊闲适的情怀;

3、抒发自己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4、表达坚贞高洁,不怕打击挫折的情操。

„„

四、咏物诗中常见表现手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五、旧题引路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六、鉴赏步骤归纳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寓的感情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掌握咏物诗的表现手法

六、实战演练

1、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2、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答: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八、高考链接

1、(2010 山东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3、(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九、试题集萃:《5年3年》P157第7题,P158第2题,P161第19题。

《祝福》教学案(教师用)

《祝福》教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

“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教师用)

“有感而发”作文教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写文章要“有感而发”的道理,初步掌握“有感而发”的方法。2、懂得“有感”来自生活,学会主动观察生活,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3、学会主......

寓言四则教学案教师用

《 寓言四则》教学案教师用(一)伊索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

11咏物诗四首学案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2013届高二年级语文学案唐诗宋词选读之咏物诗(共6页)诗歌鉴赏系列之“咏物诗”(1)◆课前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诗的一般特征。 2.了解咏物诗的鉴......

咏物诗鉴赏专题——一草一物皆有情(教学案)

一草一物皆有情——咏物诗鉴赏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技巧。 一、猜猜诗中所咏为何物?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下载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