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对这个主旋律的理论关注和理论阐释, 构成所谓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在我国, 严格意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起步于80 年代, 兴盛于90 年代, 至今方兴未艾。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迅猛推进, 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注入了深厚的现实根据和丰富的经验材料, 使其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实践性特征
发展问题是20 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急迫任
务, 也是发达国家亟待重视的严峻现实。国际范围的社会发展研究, 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真正确立和繁荣起来的。当时正值二战结束不久, 各国都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寻求经济社会复兴之路的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强烈现实性和极端紧迫性, 诱导许多学者热心于这些问题的探索, 以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观点、战略方案和政策建议等。六十年代初,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爆炸等引发的全球问题, 进一步推进了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兴起, 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和推进密切相关的, 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国社会的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 从此, 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最突出、最重要的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 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 并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向人们展示了发展之对于中国社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个“硬”字, 既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落后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的严峻现实, 也蕴含着老一辈革命家矢志领导中国人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和毅力。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就是发展不足的社会主义。只要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就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题。只要确认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 就必须确认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是当代中国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是现实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理论课题。
从国际范围看, 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是以相对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问题为对象, 主要探讨了关于这些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模式、战略方针乃至具体政策。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则是探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全球背景阐明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关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般理论问题和相关实践问题。我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手段等问题的研究, 它通过追踪时代轨迹, 把握时代脉博, 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道路来体现自己的实践性理论品格。它将密切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并从理论上给予科学地求解, 为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发展的跨世纪转换, 提供理论支点。
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系统性特征
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 社会发展表现为生态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全面发展, 社会越向前发展就越凸现出其协调性和整体性趋向。当代社会是以“自然——社会——人”作为宏观背景系统的, 它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追求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协调互动、共同进步。有关社会发展的问题是诸多理论学科共同关注的。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发展问题, 形成发展社会学, 它侧重研究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分化、城市化、人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的变革等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社会发展问题, 形成发展经济学, 它侧重研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模式及战略等问题;从哲学角度研究社会发展, 形成发展哲学, 它侧重研究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基础和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等等。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总体性范畴, 带有多维性质, 社会发展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其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在社会发展研究中, 把某一学科视界独断化、绝对化是片面的, 应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对话”机制, 实现融合。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 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 是处在支离破碎的分隔状态之中的, 不仅各学科未能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来展开自己的理论视野, 而且各学科内部的各个派别, 也未能达到对本领域社会问题的整体性把握。当代社会发展整体性特征日趋明显, 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并非所有社会发展理论都应对全部社会发展问题给出总括性回答, 但是, 任何一种社会发展理论, 即便是关于某一个别领域的社会发展理论, 都应把思考的问题置于社会发展的总体联系中加以考察, 如此才能对自己所涉及的问题, 做出具体而正确的回答。
过去, 人们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社会发展的, 认为社会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均国民生产值的提高, 相信经济发展了, 其它一切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是, 到20 纪纪60 年代, 许多国家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 社会二元结构基本未变,甚至出现局部强化的趋势;人口的增长抵消了国民收入的增长, 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有下降趋势;出现了贫富悬殊乃至两极分化;等等。正是这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实引起众多学者开始反思传统发展观, 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美国学者伊利奇曼和巴加瓦指出:“一些经济学家至今提出的那些主要战略只是在非常特定的环境下才有实用价值。而且, 这种环境并不是单由经济因素来决定的。它们还决
定于重大的政治、社会和行政因素。唯一可行的‘发展’战略是有政治家在其中起重大作用的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产物。”(转引自威尔伯:《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第50 页)美国学者迈克尔·托达罗论证了发展是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重组在内的多维过程;英国学者杜德利·西尔斯认为, 减少贫困、增加就业、促进平等是社会发的三个最基本目标;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 发展应包括五大目标, 即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随着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形成和传播, 国际社会兴起了落实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目标的各种社会运动, 较为著名的有:“增长加公平战略”、“满足基本需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自觉地创造社会历史的阶段, 人们正在对社会发展做出更加完整而又系统的总体设计。
中国目前尚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 面临着社会的全面转型, 遇到的问题众多, 存在的矛盾错综复杂, 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仅凭某一学科视界的求解是不可能的。必须超越学科域限,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中进行整体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已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 它要求必须把一般性理论研究与具体的问题研究统一起来, 把分学科或分领域的研究与整体的综合研究统一起来, 把针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统一起来, 把实证分析与逻辑推论统一起来。我国是后发展国家, 我们有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也有可吸取的成功范例, 我们在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方面更易达成共识。
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民族性特征
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一场救亡图存的民
族复兴运动而起步的, 它一开始就带有强制性和被动抉择性。相对于欧美等国自
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发型”的。有人把“外发型”现代化归结为“被现代化”。事实上,“被现代化”仅具有发生学意义之上“外发”的意义, 决不意味着后来者的现代化是被动的无创造性的适应过程。一般地说,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少不了三大要素, 一是地理环境, 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二是人类自身, 这是社会发展的能动主体;三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从这个意义讲, 中国的现代化又不是纯后发——外生型的, 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 是在中华民族固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嫁接成长起来的, 它不能不具有这种嫁接后的中外融合的变异特性, 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实际上, 任何“外发型”现代化, 只有在由异质文化的外来刺激转化出传统内部的创造活力时, 才可能获得真正成功。比如, 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由于中国“外发型”现代化的特殊历史条件, 这个问题在中国转换成了“中西文化”问题的特殊形式, 不论人们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都难以抹煞其民族性色彩。“传统”是民族性的, 中国的传统从文化学意义讲, 表现为以儒家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 它已经积淀为中国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 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不以传统文化为其精神动力和创造源泉之一, 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之一。超越西方社会发展模式, 走一条符合中华民族特点和文化理想的现代化道路, 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 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 中国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要有中国特色, 归为一点, 就是中国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当代社会发展的全球化、一体化特征愈益明朗。全球化意味着现代化社会所具有的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社会、政治与文化疆界, 并因此将全球日益连接成一个网络化的整体的过程。我们倡导对外开放, 是对社会发展的这种全球化趋向的一个回应。但是, 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向,并不意味着其民族性特征的消逝, 恰恰相反, 全球化趋向给我们显示的仍然是一个民族性的课题, 这就是: 中国如何走向世界和世界如何接纳中国。没有深厚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宏观背景, 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参与到国际社会, 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民族性特征, 首先体现在, 它是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发展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理论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其次, 它是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民族性问题”为基本内容的。我国是后发展国家, 又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两点构成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条件, 也是所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和基本出发点。在现代化的征途上, 我们会遇到诸多世界性的问题, 但更多遇到的, 将是民族性的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是整个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比如, 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没有从内部发生现代化过程,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低度发展”何以出现, 中国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建构, 等等, 这些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重大的“民族性”课题, 值得研究和求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要在全球化浪潮中, 谋求自己的发展, 就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人口流动四大态势分析作为国家人口计生委2009年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部分调研成果——《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于近日在北京举行的 “人口......
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社会管理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未富先老。由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决定,社会养老保障制......
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以灵台县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例●鄢 文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状况既是一种历史形成的人口分布状态,又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文......
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习静【摘要】: 文化作为一种“软国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在......
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刘玉平/隋竹玉199704价值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从80年代初开始引起中国人的关注。经过十几年的热烈讨论,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成为当前哲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