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名词解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基督教基础名词解释”。
基督教名词解释
1:普珥节
据旧约《以斯帖记》记载,为纪念在波斯王亚哈随鲁年间王后以斯帖不避艰险,拯救犹太民族免于遭受灭族屠杀的灾难,以后成为一个庆祝的节日,称“普珥节”,意为“抽签”。普珥节的日子为每年亚达月十四,十五日。2:护教士
公元2~3世纪为基督教辩护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们宣传基督教作为一个新的宗教要比罗马帝国的多神教优越得多,教义具有高尚的道德,对社会有很大益处,他们经常向罗马皇帝呈递护教书,已取得对基督教的同情、支持和宽容。3:特士良
出生在北非的迦太基城,曾以律师为业,信主后追求极其严格的道德生活,在神学思想上尽力维护教会传统,特别强调神的愚拙是最高智慧。名言:因为是荒谬的,所以我才信仰。是第一位用拉丁文阐述教义的神学家,首创“三位一体”“圣礼”等神学术语。著有《护敎文》《论灵魂的见证》。4:敬虔主义运动
17~18世纪德国新教路德宗内敬虔团契派的神学观点,提倡攻读圣经,反对死板的奉行信条,追求内心虔诚和过圣洁的生活,注重行善。5:诺斯睿主义
也称灵智派、幻影派,主张善恶二元论:旧约的上帝是邪恶的、次等的,新约的上帝是善的、爱的、高等的;认为耶稣没有实实在在的成为人,只是一个幻影,否认耶稣基督实实在在的死与复活,也就是否认耶稣基督成就的救恩,认为救恩只是少数受圣灵感动的人有份,人类应与上帝合作,刻苦禁欲。诺斯睿主义影响教会几个世纪,古教父为对付这个异端付出了很大代价。6:哲罗姆
拉丁教父,圣经学家,以知识渊博而著称,出于富有的基督家庭,12岁赴罗马学修辞学和哲学,治学严谨。他喜欢阅读拉丁文典籍,并常去参观古代基督徒的墓穴,最大的贡献是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与公元450年完成了圣经的拉丁通俗译本,即“武加大译本”至今仍是天主教采用的拉丁文译本。7:东西教会大分裂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形成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东西方教会为了争夺普世教会的最高领导权、争夺势力范围和世俗经济利益和教义上的分歧,不断的互相攻击,互相指责,绝罚,直到1054年,东西教会彻底分裂,断绝往来。东方教会以“正统”自居,称正教(东正教),西方教会以普适性自诩,称公教(天主教)。8:斯莱马赫
他认为宗教的实质就是对神的绝对依赖感,而最纯洁最完善的发展就是基督教,基督教的基础即在于内心的感觉,还认为哲学和自然科学和基督教的神学相一致,他的思想被认为是现代神学的先驱,著有《基督教信仰阐明》。9:邓斯﹒各斯托
经院哲学的唯名论者,他提出“个体性”理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所不在而又统一的物质,维护方济教会的传统,而与托马斯﹒阿奎那针锋相对,提出“圣母无原罪而怀胎说”被正式规定为天主教教义,他的神学思想被称为“司各托主义”成为方济各会的主导神学,与托马斯主义长期相对抗,并促使各经院哲学走向衰落,著有《论第一原则》《形而上神学的微妙问题》。10:托钵修会
是13世纪在罗马教皇支持下成立的天主教神职人员的组织,它的创始人是多明我会的创始人多明我和方济各派的创建者圣方济各。修会成员标榜不许占有任何财产,专以乞食为生,因而得名。该会注重学术研究和讲道,随着各修会的发展,通过各种手段占有了大量财富,托钵修会在中世纪遍布社会各阶层,各地都有会长和总会长,总会长要受教皇控制和指挥。11:新正统派神学
在欧洲又称“危机神学”或“辩证神学”是基督教思潮之一,这派神学认为世界处于危险之中,一方面指出人的尊严,一方面指出人的局限性,重新重视关于人的罪、基督里的启示以及蒙恩得救等正统教义,奠基人为瑞士神学家巴特。12:梵二会议
1962~1965年,罗马教皇二十三世,保罗六世先后在梵蒂冈举行了这次世界性会议,关于这次会议的目的,两任教皇称是为了“革新教会面目,使新鲜空气进入教会”“从事现代工作,踏上教会两千年必走的道路”“寻求基督徒的合一和人类的对话”出席会议的主教和神学家共3200多人,被肯定为本世纪最大事件,是教会适应现代人类和文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有利于福音传播。13:格列高利一世(大格列高利)
极有管理才能,任罗马执政关时期,将巨额财产用于济贫和建立修道院,任罗马主教后,妥善处理了教堂修复、财务管理等涉及教会内外等重重困难问题,他还有许多著作,并在教会音乐,崇拜仪式上和解释讲道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当君士坦丁堡主教自称“普世教长”时,他自称“上帝众仆之主”从而争得更高声誉而居于首位,他也被称为最后一个罗马主教和第一教皇。14:格列高利七世
1073年继任教皇,为了为壮大教皇权势,提高教会威信整顿隐修远,领到了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皇对教会的统治,发布了《教皇赦令》宣布教皇权利高于一切,不仅有权任命主教,而且有权废立国王或皇帝,位于世俗统治者之上。他把教会高于国家的权力发展到了顶点,同时与当时的皇帝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中世纪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从此持续了二百多年。15:本体论论证
是基督教神学课题之一,用经院哲学的方法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最初是由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安瑟伦提出,他引用圣经中“愚顽人”说“没有上帝”,认为人既然提到上帝,又说没有上帝,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上帝的含义是最完备者,而完备必须包括存在在内,如果说它不存在,那么就不完备,所以是相互矛盾,他据此证明上帝一定存在,这一论证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和赞赏。17:多名我会
1215年,由西班牙人多米尼克创立于法国,又称“布道兄弟会”随后得到教会的批准不断发展,他不主张离世隐居,而是尽可能供应别人的需求;极为重视学实,会员很快在各个大学任教授,托马斯﹒阿奎那出自该会,该会也被教皇利用到主持“异端裁判所”,铸成不可饶恕的罪迹,十三世纪传到亚北非,十六世纪传到欧洲1631年传入中国。18:方济各会
1209年,由意大利人法兰西斯创立,会员又称“小弟兄会”,会愿意弟兄之爱结合,在贫穷中共同生活,并且两个两个出去布道,他们的足迹遍及意大利各地,后来该会的许多章程被改变,成为直属教皇的修道组织,还接受教皇授予的一些特权,法兰西斯去世后,会员们继承他的遗志成为方济各会的华格派,遭到教皇的迫害,13世纪传入中国,16世纪后,教皇多次对该会进行修整。19:奥古斯丁
是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也是早期基督教宗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思想:(1)强调耶稣即是人也是神,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唯一中保(2)人因骄傲而犯罪与神隔绝,只有借着耶稣才能得赦免(3)人人都是罪人,无力自拔,完全靠上帝的救恩(4)恩典是预定的(5)天上的教会是圣洁完美的,地上的教会有战争(6)灵从父和子而出(7)强调圣礼,这是信仰的必须。这些思想成为早期经院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有《忏悔录》,《三位一体论》,《上帝之城》。
20:托马斯﹒闵采尔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最激进的改革活动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宗教改革初期曾与洗礼派合作,支持马丁﹒路德,抨击天主教的教阶制度和圣徒崇拜制度,后来迈步走上了社会革命活动的道路,为要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他亲自组织和发动了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建立起革命政权“永久议会”并宣布施政纲领,最后德国农民战争遭到欧洲封建主与罗马教廷的联合镇压,闵采尔被俘牺牲。21: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先后数任教廷神学教授,对于上帝的存在、创造、救赎、人的堕落、善与恶、律法与恩典、道成肉身、悔改归主等,他都做了系统论述,为变体论和炼狱,向圣徒祷告等提出了神学依据,被尊为圣徒,将他的学院正式定为天主教官方神学和哲学,成为托马斯主义,二十世纪被天主教发展成为“托马斯主义”或“新经院主义”,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弃教大全》 22:耶稣会
1534年罗耀拉创立于巴黎,是天主教修会之一,该会宗旨是绝对效忠天主教会和教皇,降服一切异端,其实是扑灭新教,耶稣会组织严密,纪律森严,按照罗耀拉编写的《灵性操练》进行严格训练,会士必须誓愿绝色,绝财,绝意,绝对服从会长,耶稣会一直注意向海外许多国家开始他们的教育,布道和其教牧工作,目前是天主教最大的国际性组织之一,16~17世纪该会来华传道。23:中国礼仪之争
是17、18世纪中国天主教史上一大事件,天主教传入中国后,宗教生活方面遭到了中国传统礼仪与天主教规的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在祭祖、敬孔和如何解释神这个称号上,起初争论旨在教会内部进行,后来发展为中国政府与罗马教廷的直接对抗,使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收到很大的影响,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撤销有关中国礼仪的一切禁令,才结束了旷日持久的论战。24:麦基洗得
“仁义王,公义王”是撒冷王(平安王的意思)又是至高神的祭司,当亚伯兰杀败基大老玛与他同盟的王回来,他带着酒和饼迎接亚伯兰,又为亚伯兰祝福,希伯来书说他无父无母,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作为耶稣基督永为大祭司的预表。25:自然神论
承认宇宙间有一位创造的神,但不管理和干预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强调神的超在,但否定神的内在,不相信神对人的启示、神迹以至人的祈祷,自然神论的先驱是赫尔伯特,著有《真理论》《俗人的宗教》 26:沃尔姆斯会议
1521年罗马帝国新任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议会会议,会上责令路德忏悔,路德在会上发表演讲,再次阐述他原来的主张,强调圣经的权威和因信称义的根本信仰,当会议最后一次问他是否放弃自己的主张时,他断然拒绝,会议结束后不久,查理五世颁布了沃尔姆斯赦令,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责令通缉和销毁其著作,禁止传播路德的观点或为其辩护。27:教会
基督教的基本组织形式,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复活之后,门徒们遵其使命四处传播福音,吸收门徒,并模仿犹太教堂的形式建立信徒的组织,即教会。也指指神所拣选的人为敬拜神而来到一起举行敬拜活动的聚集。28:伊格那丢
古代基督教的教父,任安提阿主教,写有书信十五封,论述了早期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会制度,被判死刑后在罗马大剧场死于猛兽之口,在被压赴罗马的途中他写下了给各地教会的七封遗书,成为可贵的文献,他在信中表达了为主殉道的坚实意愿,更强调教会的团结一致,劝勉信徒听从主教的训导,他首次使用了“大公教会”一次,后来为教会所通用。29:第一次基督教大公会议
第一次大公会议是尼西亚宗教会议。公元305年,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318名主教,绝大多数为东方教会的代表,公议讨论了亚里马派的问题,谴责该派的异端,宣布开除教门。会议制定了统一的宗教信条,确立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强调圣父和圣子同为一体,该宗教信条后备修订为《尼西亚信经》但亚里乌派未被消灭,反而势力愈大。30:以利以谢
“神的帮助”圣经中提到此名的人有十来个,例如:亚伯拉罕的家宰,就是差去为以撒娶妻的老仆人;摩西的第二个儿子,大卫搬运约柜时吹号的祭司。31:有阿爹
“喷香”“佳美的旅行”,腓力比教会一女子,曾与另一女徒循都基不和睦,保罗劝她们要在主里同心。32:世界基督教公会
又称世界基督教协进会,是普世教会运动的领导机构,于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希望通过比较研究各教会的信仰上的不同和各教会实际活动领域中的合作,成立统一的基督教教会联合组织,曾先后就在“革新、信仰、科学和未来、耶稣基督是和平的生命”等议题进行讨论。据统计,世界基督教联合会现有信徒人数44000万,总部设在日内瓦。33:大觉醒运动
是18世纪北美殖民地基督教复兴运动,发起人为荷兰归正教牧师福瑞林 怀特,从1726年起,他以清教徒精神在北美新泽西州传教,主张改变基督徒的个人生活方式,实行个人重生得救,信奉基督。提倡严格的道德和虔诚,后来这被认为是17、18世纪德国敬虔主义和英国福音运动在北美的反应。
34:上行之诗
或作登阶之诗,是以色列人每年三大节期: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上耶路撒冷途中唱的诗歌。35:三位一体
是基督教的根本教义,是说上帝本为一体,但又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三者虽有特定的位份,但同治、同等、同尊、同荣,共同创造,共同治理,共同救赎,是一个本体,独一的真神。教会认为,这是“奥秘”的“启示”,不可能靠理性来领悟,只能靠信仰来接受。36:弥赛亚:受膏者
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 哈利路亚:你们要赞美上帝 阿门:诚心所愿,确实如此 37:亚他那修
古代基督教希腊教父,亚历山大主教,在尼西亚大公会议上,反对阿西乌主张圣子是永恒的,和圣父同体,同性,因而也是同圣父同等的。两人展开激烈争论,皇帝根据政治的需要,时而支持阿西乌,时而支持亚他那修。他曾先后遭到五次流放,直到晚年才恢复名誉,著有《反阿西乌教派》 38:七十子译本
公元前3世纪中叶,托勒密二世组织专家把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译成希腊文,放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好让只懂希腊文的人阅读,参加这次翻译的专家有七十二人,在一个海岛上进行翻译,经历了七十二天的紧张工作,大功告成。于是第一部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旧约圣经就叫七十子译本,这译本一直通用到今天,在基督教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9:卡诺莎事件
格列七世任教皇后颁布赦令,宣布教皇权力高于一切,亨利四世与之开展了一次教权与皇权的争夺战,最终亨利四世被革除教籍,不得不屈服。1077年初,他亲自来到意大利卡莎诺教皇的所住地,赤足披毡,在雪地里哀求了三天,请求教皇赦罪,得到赦罪后,亨利四世回国,召集军马攻打意大利,迫使格列七世出逃,在流亡中死去。亨利四世另立教皇为自己加冕,史称“卡诺莎事件”。40:千禧年论
基督教历史哲学命题之一,据《启示录》所记,认为世界的末日,基督将亲自为王统治世界一千年,复活的圣徒与之共享福乐,恶人和魔鬼被投入火湖,遭受永刑。此说流传于早期基督教中,5世纪后渐渐衰落,宗教改革后再度兴起,近现代一些派别中还有流传,还根据基督将在千禧年以前或以后降临,分为千禧年前论和千禧年后论。41:耶和华的日子
此词在圣经中常有出现,但所指意义不一,1、在旧约中一般指上帝获胜于诸敌的日子,或在恐惧的审判之日;
2、在新约中指基督之日,即基督降临得荣耀的日子,又指上帝震怒之日,此日多指降祸之日,但也寓有盼望,得胜及欢乐的日子;
3、大日,审判大日,按圣经记述,此日的重要性为世界万代所无与伦比的!42:聂斯托利派
关于基督神性和人性的争论,有安提阿的长老,著名的布道家聂斯托利所创,将基督的神人二性分开,主张“两性两位”说,否认神人二性结合为一体,他的学说遭到亚历山大里西尔的反对。413年,面对这个异端召开了第三次大公会议,借助政府的力量把聂斯托利派订为异端。43:钦定本圣经
近代英语译本,又称《詹姆斯王译本》1611年完成。为使英国国内各教派调和融洽,17世纪初詹姆斯一世在位时,决定出版一个新的圣经修订本,修订工作以《主教圣经》为蓝本,参照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进行,有学者称它是历史以来空前完美的,最通俗,最受人喜爱的,唯一纯正的英文译本,这个译本影响很大,长达350年而久盛不衰。
44:阿尔法,俄梅戛
出自圣经启示录一章八节,阿尔法是希腊文第一个字母,俄梅戛是希腊文最后一个字母,所以“阿尔法,俄梅戛”具有“始终,从头到尾,全部”的意思,圣经的含义“上帝是始,上帝是终,是万物的泉源,也是万物的归宿,即永生永世,无所不在的全能者”。45,:三十年战争
从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史上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始于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以政治斗争为主,结果使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财产损失严重。但经过这次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国际均势,结束了新旧教之间的大规模冲突,而且基本上划分了新旧教的范围,宗教改革运动随之告终。46:犹太人复活主义运动
公元十八十九世纪犹太复活主义在欧洲发源,犹太复活主义思想奠基人摩西 赫思向全世界犹太人阐明了一条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规模社会过度的理想道路,就是动员流散世界各国的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居,1897年在赫思的组织下,第一届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正式成立“世界犹太复国组织”,一战以后的三十年,大批犹太人纷纷向巴勒斯坦地区迁移,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武装冲突,直到第二届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会议,允许在巴勒斯坦建立独立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在特拉维夫宣告成立。47:预定论
是基督教教义之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决定于上帝的旨意,凡在基督里得救的人都早已为上帝所预先选定,谁被上帝拯救,谁被上帝咒诅,都与他们的善行、爱心无关,完全由上帝预先规定。这种理论来自于奥古斯丁学说:善人灵魂得救早已为上帝所预定,恶人灵魂下地狱则为上帝所预知。48:吗哪
圣经词语,源出于《出埃及记》,是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时的粮食。这种食物的形状如细小的种子,颜色是白色的,滋味如同掺了蜜的薄饼。“吗哪”在后世指精神粮食,或意外得到的某种急需之物。49:末后的亚当
是针对首先的亚当说的。首先的亚当是指人类的始祖,生活在环境优美的乐园中,因经不起撒旦的试探而失败堕落。末后的亚当是指耶稣基督,是赐人新生命的救赎主,在极其艰难的旷野,得胜了撒旦的各种试探,在主的一生中,撒旦曾不止一次的向他发动进攻,他都得胜了,现在荣耀的在天父右边。50:约翰 卫斯理
基督教派偱道宗的创始人,出生于英国,后接受圣职为牧师,在牛津大学期间,组成“圣社”与一些生活严肃的青年一同探讨圣经和过镜前的生活。他注重向劳苦大众布道,布道简明易懂,感人至深,还组织了一批新信徒传道人帮助工作,这就成了福音振兴运动的开端。由于教区牧师的反对,他开始将自己的力量聚集起来,有了严密的组织,组成“百人议会”而走出自治,1795年正是脱离英国国会,成为国教外一个最大的宗派“卫斯理宗”或“偱道宗”在神学思想上,他反对加尔文的预定论。51:第二圣殿
公元516年,在省长所罗巴伯和祭司耶书亚的带领下,回归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修建的圣殿完成,为有别于所罗门时代修建的圣殿(第一圣殿),这座圣殿就称为“第二圣殿”,后世也称它为“所罗巴伯圣殿”。52:第二次大公会议
也是君士坦丁堡第一次宗教会议,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为禁止异端活动,进一步确立基督教的国教地位,于381年召开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急需解决亚里乌异端派的问题,与会者有正统派主教150多名,异端派主教36名,结果正统派取得了胜利,这次会议重申了《尼西亚信经》。53:巴尔堡会谈
在德国瑞士宗教改革期间,当时的形势需要两国的宗教改革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旧教势力的压制,于是,马丁 路德和茨温利,在1529年的马尔堡举行会议,即马尔堡会谈。双方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共拟了关于信仰教义的十五条款,对前十四条都一致赞同,但关于圣餐的一条有关基督位格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这一分歧一直都未能解决,德国和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终于长久分离,各行其道。54:圣像破坏运动
是公元8世纪发生在拜占庭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运动。此时,东罗马帝国的人民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圣像破坏运动,反对崇拜圣像和圣徒遗物等,因为这种崇拜是当时教会扩大思想影响的严重形式,又是聚敛财富的重要手段。广大市民和农民要求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取消圣像,从而打击教会势力。55:使徒信经
是教会保留下来最古老的信经,这一信经在使徒们去世后渐渐形成,忠实的阐述了使徒们所传教训的中心。信经包括了对圣父、圣子、圣灵的信仰并看重与有关基督的一生。由此而形成的信经把基督教同犹太教区分出来,同时也使异端派别不能宣称他们掌握着使徒的秘诀。
56:马礼逊
是英国基督教牧师,翻译家,来中国的第一个信教传教士。1807年,马礼逊到达广州,不久在英属东印度公司任秘书兼翻译,从此以后边工作边传教,他在澳门为中国第一位基督徒(新教徒)举行洗礼,他将新约圣经译成汉文,又与人合译了旧约圣经,并撰写《汉语语法》一书。57:吴耀宗
中国基督教(信教)反帝爱国运动领导人,在北京受洗入教,曾连续当选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他主张中国基督教自立,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华,损害中国基督教主权。1950年,以他为首发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号召全中国基督教会和团体隔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实行自治、自养、自传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著有《黑暗与光明》《没人看见过上帝》 58:解放神学
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中心设在秘鲁,倡导者和全面解释此神学的秘鲁的神学家,天主教神父古铁雷斯,他的《解放神学:历史、政治和拯救》是解放神学的主要依据。解放神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圣经照顾弱小者和追求正义天国的教导,认为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试用天主的救赎人类是一致的,提出教会和信徒英语受苦的穷人同命运、共呼吸,主张推翻一切压迫,让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历史的主人废除罪恶的社会,建立人人平等的公正社会。
59:道成肉身
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是指基督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即圣子。他在创造之前就与上帝同在,即上帝之“道”,由于世人犯罪,不能自救上帝差遣他来世间,通过童贞女圣母玛利亚,取肉身成人,所以道成肉身可以指圣子的神行开始在玛利亚腹中与人性结合的一瞬间,也可以指神人两性合于耶稣一身的永久性。60:因信称义
是针对“因律法称义”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一个人称义,得救主要不在于是否恪守律法的条文,而在于对上帝和基督的相信,后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十分强调“因信称义”,以此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61:救赎
《旧约》常用词语,希伯来文的含义是“使得自由”“是脱离奴役”“使免于死亡”。未被救赎之前,人在罪中是罪的奴役,罪的工价就是死因此需要借助外力脱离奴役,免于死亡,这就是救赎。以色列民脱离埃及人得奴役,是上帝用大能大力救赎的结果。到了《新约》,是基督为拯救全人类而付上了救赎的代价——为罪人而死。62:天国
1、亦称“上帝之国”
2、(神国)指神的绝对主权和统治,跟历史上某时某地出现的国度不同,犹太人一向不随便称呼神的名,所以《马太福音》的作者以天代替神,称神国为天国,新约其他各卷都用神国。63:圣徒相通
基督教神学词语,指通过洗礼与基督合为一体,全体信徒之间达成一种团契。希腊原文有两种含义,一是信徒共享教会成员的好处,二是众圣徒相通,两者都符合《新约》关于受洗信徒与耶稣合为一体,基督与信徒共有人性,信徒与基督同享荣耀的教义。“都从一位圣灵手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一主,一信,一洗,一神”。64:末世论,终极论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命题之一,论到人死后的结局和末世的情况。基督教认为世纪末日耶稣基督将重回人间,对一切人实行最后的审判,使被判进天堂者享永福,入地狱者受永罚。随着基督教文化传到各地,末世论的内容现已被许多文化所吸收。65:浪子回头
源出于《路加福音》15章,耶稣向人们讲述的浪子的比喻,“浪子回头”用来指悔过自新的罪人。66:新耶路撒冷
又称圣城,据《启示录》所记载,生成中充满上帝的荣耀,有黄金街道,碧玉城墙,生命树和生命河神的光普照万物,一切都焕然一新,圣经中并未指出此城的确切地点,却展示出新天新地的最后时的光明图景,有些学者认为,新耶路撒冷指乐园的恢复或神权统治实现的终极理想,特别强调此城乃由上帝从天而降。
基督教的常用名词解释4、基督教的制度名词 (1)教会 是基督教的基本组织,是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和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教会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圣”,意指教会是属神的,是圣洁的......
二、事工事务管理组 一、基建组 1、根据教会整体安排,联系制作圣殿样式图纸并协助办理征地建堂的一切手续。 2、定期召开全组人员会议,明确职责范围,开工后严格质量管理,把好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相声:天上传来的好消息A:弟兄,听说:圣诞节那天晚上,天上传来好消息!B:什么好消息?A:就是在犹太国伯利恒城里为我们降生了一位拯救世人的天国君王,要救世人成为天国的子民,也就是做神的......
标题: 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剖析—以湖南中部某区域农村地区为例 前言:湖南省某市位于省中部偏南,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没有什么特色的产业可以作为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