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的槐乡五月”。
《槐乡五月》教学实录与评析: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教材说明】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融合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生发开去。
我喜欢槐乡白茫茫的槐花,却更加喜爱槐乡的孩子们,不仅是因为他们撩拨了我对童年生活记忆的情思,也是被槐乡孩子的形象所感染,觉得他们才是槐乡图中最动人的一笔。所以,在教学中,如何立足文本,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读出槐乡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来丰富人物的形象,也成了我教学中的追求之一。
【教学实录】 课前引领
引导孩子们读一读尹黎所写的《槐乡三月》和《槐乡八月》,增加对槐乡孩子情感的亲近。
设计一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五月,洋槐开花了!看,美丽的槐花把谁给吸引来了?(出示语句)谁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品读,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会读书的人,会从文字间读出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我听到了蜜蜂“嗡嗡嗡”的声音,就像是一首动听的音乐。生:我仿佛看到了槐乡孩子们争先恐后忙着采摘槐花的情景。生:我能从槐乡孩子“啪啪啪”的脚步声中读出他们内心的喜悦。生:我觉得槐乡孩子们特别勤劳,生活特别有乐趣。
师:真会读书,不仅读出了丰富的画面,而且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把你们的这种想象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生:(感情朗读)师:这两句话很有特点,只要稍作调整,可以改变它们排列的顺序,还可以给它们换上你最喜爱的词语,它就会像一首小诗,今天就让你们来当一回小诗人,改改看。
(生饶有兴趣地修改,师巡视了解,并选择几首进行展示。)师:引导学生品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槐乡孩子的童真、童趣。
【评析: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些叠词的运用。在学生读懂了句意后,让孩子们参与改写,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在语言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中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二 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出示文字)引读: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生读)这里“熏醉”的“醉”是喝醉酒了吗? 生:不是。师:那是什么呢? 生:沉醉,陶醉。
师:哦,原来他们是沉醉在槐花的香气里了,现在就让我们闭上双眼,循着香气,来到槐花丛中,任凭轻风徐来,香气弥漫„„(播放音乐,师深情朗读)师:睁开双眼,漫步槐林后,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我仿佛真的闻到了槐花的香气。
生:我感觉那个傻乎乎躺在槐树下的孩子就是我,我也好想有那样的惬意。生:以前我去乡下时,看到过盛开的槐花,还和小伙伴一起摘过、吃过,那味儿真是清香清香的。
„„
师:看来你们也都已经沉醉在花香里了,谁能把心醉的感觉读出来?(生读)师:你们感觉他被熏醉了吗?读好哪些词语就能读出心醉的感觉了?(熏醉、傻乎乎)生:(领悟后再读)师:香不醉人,人自醉。让我们一起沉醉花香。(生齐读)师:花香漫进了我们的脑海,美景映入了孩子的眼帘,难怪作者这样说——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评析: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情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段文字,我巧妙地抓住“熏醉”“傻乎乎”这两个词语设置情境,让孩子们在立足文本的对话中悟出了槐乡的花香醉人、景色迷人。从而身临其境,美读文本,读出了滋味,读出了童心和童趣。】
设计三 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师:能交上这群热情好客的朋友真好!假如你现在就是槐乡孩子,你会怎样让外乡孩子体会到你的热情呢? 师:(请一生到台前来扮演外乡的孩子。)谁来把他拉回家? 生:(用力拉,但外乡孩子不愿意。)师:光用动作来拉行不行?对,还得用热情的话语来“拉”啊!谁再来? 生:你到我们家去做客吧,我妈妈做的槐花饭可好吃了,你要是喜欢吃咸的,就浇上麻油、蒜泥、陈醋;要是喜欢吃甜的,就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又香又甜,保准你喜欢吃!生:今天我还带来了上等的槐花新蜜,挺好吃的,不信你尝尝!生:(外乡孩子尝了尝)还真的挺好吃,又香又甜。
生:我家还有好多晒干的槐花呢,我还可以教你做槐花饭、槐花糕呢!师:多热情的槐乡孩子啊!你们的热情已经打动了好多人,老师也想和你一同去他们家做客,好吗? 【评析:扣住一个“拉”字展开教学,引领孩子们徜徉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融积累、训练、情感于一体,集童心、童真、童趣于言行,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水到渠成,余味无穷。】
设计四 „„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师:小姑娘明明是跑来的,怎么说成“飘”了呢?是不是用词不够准确? 生:我觉得不是,作者用“飘”字,肯定是经过仔细推敲的。
师:对,你们结合文中的插图,把自己也想象成槐乡的孩子,你们一定会有所感悟。
(生思考讨论后)生:她们身轻如燕,跑的速度又很快,所以用“飘”。
生:她们特别爱美,衣襟上别着槐花,头发上还带着槐花,有了槐花的装扮,她们心里感到很快乐,走路也飘起来了。
生:她们就像是天使,飘到哪里,就把香气带到哪里。„„
师:真是善于想象的孩子,你们的理解也给了老师不少启迪。香飘飘,人飘飘,乐飘飘,那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话?把你的读书小窍门告诉大家。
(生边读边想、把自己也想成小姑娘、读好“飘”这个字。)师:那谁再来读一读?(评价)你真像一只飘舞的花蝴蝶!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看小姑娘会像什么一样飘到哪里,哪里就怎么样了呢? 生:小姑娘像一个飘飞的风筝,飘到了蓝天上,朵朵白云都来向她问好。生:小姑娘像一个快乐的白衣天使,飘到了地震灾区,给那里的伙伴带去了欢乐。
师:人花相映,香随人飘,多么富有情趣的想象,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读懂了你们的心灵,你们的理想!若是你们就是槐乡的孩子,在这槐花盛开的五月,你最想干些什么呢? 【评析:“飘”是文章理解的一个难点,读白了它的内涵,孩子们的思绪也就放飞起来了。这时,把想象说话有机渗透,有效解读了文本的内容,展现出槐乡孩子活泼、淳朴的可爱形象,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醉”“飘”“好客”等几个关键词眼。利用孩子们已有的课前阅读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展开教学,师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中,在对话中解读文本,把槐乡孩子的所做、所说、所想,通过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展示了文本的语言美、景色美、人物美,把景美人更美的主题拓展开去,由衷地发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与作者的心声融为一体。
师:春天来了,风吹来了,草绿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美丽的槐乡看看。播放录像。
师:五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看,洋槐开花了,槐花可真多呀。槐乡到处是槐花,同学们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同学们,课文第一节就描写了刚才看到的情景,打开课本读一读。生自读第一小节。师:槐乡美吗? 生:美。
师:那就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好它。生读。
生:我喜欢“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齐读。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生: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槐乡的美。因为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那里的花好多。生:我喜欢瑞雪。师:读一读。生读。
师:瑞雪就是好雪。生读。
师:槐乡屋前屋后,房前房后,都成了花的世界,怪不得都叫槐乡。生齐读。师:继续交流。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得很好,就是漏了一个字。
师:老师还真找到了像圆球,像小辫儿的图片,带同学们去看看。出示两张图片,师:请大家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再来美美地读一读。生自读。指读。
师:你把小辫儿读得真可爱,我们一起把槐花的可爱和美丽读出来,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这么美,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图。
学生看图。
师:很多小朋友都看得入迷了。你看到的槐花像什么? 生:我看到的是花骨朵,好像是一个个饺子。师:你有一双慧眼。
生:有的串成串,像一条白珍珠串起的项链。师:老师真想摘下来送给你。生:有的槐花一串串的,像小葡萄。生:有的聚在一起,像蝴蝶在聚会呢。师:你把槐花变成白色的精灵了。师:谁能像课文一样,一口气说两句。
生:有的槐花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饺子,有的槐花串成一串,像一串串葡萄。生:有的聚在一起,像一个个圆球陪伴着小朋友们。
师:我们一起把它再读一读,让槐花优美的姿态牢牢地记在脑海里。生齐读: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 师:读得真好,这么多槐花,开得这么好,把谁吸引来了? 生:小蜜蜂,小朋友。
师:小蜜蜂来了,他们是多快乐啊,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老师发现,你已经走进了槐乡。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读得可真快乐,你们发现没有,这句话前后两句对得很整齐,自己读读看。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来把它变成小诗好吗? 课件出示: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生读。
师:我们看:嗡嗡嗡对―― 生:啪啪啪 师:采走对―― 生:酿出
师:再看右边的,挎走对―― 生:装着。师:白生生对―― 生:喜盈盈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浸在香海中了。
师:多么好啊,老师在读这段话时,每次总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请大家也去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读。
师:说说看,为什么会有香气扑鼻的感觉? 生:因为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生:我从清香,醇香,浓香看出的。生:越来越香。
生:还有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师:还有哪里最能说明香了? 生:香海。师:还有哪个词语?
生:还有从“这时候,连风打的旋都香气扑鼻”能看出。生:还有从“浸”这个词看出来。师:浸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漫的意思。
师:打开课本查一查,告诉老师。生:浸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水里浸泡。师:在这里,槐乡泡在哪里呢? 生:泡在槐花的香气里了。
师:是啊,泡在香海里了。请把字典收起来,轻轻放在桌边,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都香气扑鼻。
师:香气进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槐乡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怪不得,一到五月,这里的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喊起来。五月――
生:洋槐开花了。
师:拿起书,再读读第一小节。生配乐齐读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在洋槐开化的季节槐乡的孩子们来了,我们三一班的孩子也来了,小朋友在槐乡干些什么呀,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老师发现他读得真好。生:我到槐乡最喜欢吃槐花饭。师:为什么? 生:因为非常好吃。师:香味让人唇齿留香。生:我到槐乡,首先要美美地吃上一顿,因为槐花饭可好吃了,从第二节看出,槐花饭可好吃了。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生读。
师:张老师也要流出口水了。喜欢的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幅画画,一起再来回味一下槐花饭的味道。师:小朋友来槐乡,还想干什么? 生:到了槐乡,我会摘槐花打扮自己。
师:你就像槐乡的小姑娘一样,戴了槐花,到处飘香。师出示。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香喷喷的,感觉他们很俊俏,像在飘。师:走路也轻快了,就像一朵云在天空中飘。齐读。
生:我会来到槐乡,在槐花下睡一觉。师:你来到槐乡,准会熏醉了。师:这里的醉是喝醉吗? 生:不是。师:那是什么 生:陶醉。齐读。
师:小小子呢? 生:抓一把往嘴里塞。
师:一起读,老师建议大家把“他们”改成“我们”。生齐读。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人很多,还记得刚才读过的小诗吗?小姑娘都跑来了,他们来干些什么呢?
生:小姑娘会戴些小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生:她还会把槐花编成一个帽子戴在头上。师: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酿出了甜丝丝的新蜜。老师出示: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你们能试着学学说一首小诗吗?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不只是小姑娘,还有小小子,老爷爷,这么多人的槐乡,会说些什么呢?试着说说。
生:哈哈哈,大家都来了,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编成了美丽的手饰。师:我帮你改一个字。
生:哈哈哈,我们都来了,采下甜丝丝的花,酿出了清亮亮的蜜。师:我们把小诗说成同桌听,如果说得好,真诚地为他鼓掌好吗? 同桌互说。
生:采走了美丽的槐花,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师:孩子们是这里的主角,因为我们采槐花,品槐花,真是太快乐了,槐乡五月,是孩子的季节。
板书:童乐
师:我离开槐乡时,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带一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师:槐乡热情好客的的人早就给你准备好了。生:我想带槐花饭回去吃。
师:肯定准备好了,槐乡花美,景美,人更美,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感叹。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师:有两个作业,一仿写词语。
第二,读一读你觉得美的句子。
《槐乡五月》教学实录与评析: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教材说明】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融合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生发开去。
我喜欢槐乡白茫茫的槐花,却更加喜爱槐乡的孩子们,不仅是因为他们撩拨了我对童年生活记忆的情思,也是被槐乡孩子的形象所感染,觉得他们才是槐乡图中最动人的一笔。所以,在教学中,如何立足文本,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读出槐乡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来丰富人物的形象,也成了我教学中的追求之一。
【教学实录】 课前引领
引导孩子们读一读尹黎所写的《槐乡三月》和《槐乡八月》,增加对槐乡孩子情感的亲近。
设计一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五月,洋槐开花了!看,美丽的槐花把谁给吸引来了?(出示语句)谁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品读,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会读书的人,会从文字间读出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我听到了蜜蜂“嗡嗡嗡”的声音,就像是一首动听的音乐。生:我仿佛看到了槐乡孩子们争先恐后忙着采摘槐花的情景。生:我能从槐乡孩子“啪啪啪”的脚步声中读出他们内心的喜悦。生:我觉得槐乡孩子们特别勤劳,生活特别有乐趣。
师:真会读书,不仅读出了丰富的画面,而且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把你们的这种想象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生:(感情朗读)师:这两句话很有特点,只要稍作调整,可以改变它们排列的顺序,还可以给它们换上你最喜爱的词语,它就会像一首小诗,今天就让你们来当一回小诗人,改改看。
(生饶有兴趣地修改,师巡视了解,并选择几首进行展示。)师:引导学生品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槐乡孩子的童真、童趣。
【评析: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些叠词的运用。在学生读懂了句意后,让孩子们参与改写,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在语言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中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二 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出示文字)引读: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生读)这里“熏醉”的“醉”是喝醉酒了吗? 生:不是。师:那是什么呢? 生:沉醉,陶醉。
师:哦,原来他们是沉醉在槐花的香气里了,现在就让我们闭上双眼,循着香气,来到槐花丛中,任凭轻风徐来,香气弥漫„„(播放音乐,师深情朗读)师:睁开双眼,漫步槐林后,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我仿佛真的闻到了槐花的香气。
生:我感觉那个傻乎乎躺在槐树下的孩子就是我,我也好想有那样的惬意。生:以前我去乡下时,看到过盛开的槐花,还和小伙伴一起摘过、吃过,那味儿真是清香清香的。
„„
师:看来你们也都已经沉醉在花香里了,谁能把心醉的感觉读出来?(生读)师:你们感觉他被熏醉了吗?读好哪些词语就能读出心醉的感觉了?(熏醉、傻乎乎)生:(领悟后再读)师:香不醉人,人自醉。让我们一起沉醉花香。(生齐读)师:花香漫进了我们的脑海,美景映入了孩子的眼帘,难怪作者这样说——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评析: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情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段文字,我巧妙地抓住“熏醉”“傻乎乎”这两个词语设置情境,让孩子们在立足文本的对话中悟出了槐乡的花香醉人、景色迷人。从而身临其境,美读文本,读出了滋味,读出了童心和童趣。】
设计三 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师:能交上这群热情好客的朋友真好!假如你现在就是槐乡孩子,你会怎样让外乡孩子体会到你的热情呢? 师:(请一生到台前来扮演外乡的孩子。)谁来把他拉回家? 生:(用力拉,但外乡孩子不愿意。)师:光用动作来拉行不行?对,还得用热情的话语来“拉”啊!谁再来? 生:你到我们家去做客吧,我妈妈做的槐花饭可好吃了,你要是喜欢吃咸的,就浇上麻油、蒜泥、陈醋;要是喜欢吃甜的,就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又香又甜,保准你喜欢吃!生:今天我还带来了上等的槐花新蜜,挺好吃的,不信你尝尝!生:(外乡孩子尝了尝)还真的挺好吃,又香又甜。
生:我家还有好多晒干的槐花呢,我还可以教你做槐花饭、槐花糕呢!师:多热情的槐乡孩子啊!你们的热情已经打动了好多人,老师也想和你一同去他们家做客,好吗? 【评析:扣住一个“拉”字展开教学,引领孩子们徜徉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融积累、训练、情感于一体,集童心、童真、童趣于言行,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水到渠成,余味无穷。】
设计四 „„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师:小姑娘明明是跑来的,怎么说成“飘”了呢?是不是用词不够准确? 生:我觉得不是,作者用“飘”字,肯定是经过仔细推敲的。
师:对,你们结合文中的插图,把自己也想象成槐乡的孩子,你们一定会有所感悟。
(生思考讨论后)生:她们身轻如燕,跑的速度又很快,所以用“飘”。
生:她们特别爱美,衣襟上别着槐花,头发上还带着槐花,有了槐花的装扮,她们心里感到很快乐,走路也飘起来了。
生:她们就像是天使,飘到哪里,就把香气带到哪里。„„
师:真是善于想象的孩子,你们的理解也给了老师不少启迪。香飘飘,人飘飘,乐飘飘,那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话?把你的读书小窍门告诉大家。
(生边读边想、把自己也想成小姑娘、读好“飘”这个字。)师:那谁再来读一读?(评价)你真像一只飘舞的花蝴蝶!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看小姑娘会像什么一样飘到哪里,哪里就怎么样了呢? 生:小姑娘像一个飘飞的风筝,飘到了蓝天上,朵朵白云都来向她问好。生:小姑娘像一个快乐的白衣天使,飘到了地震灾区,给那里的伙伴带去了欢乐。
师:人花相映,香随人飘,多么富有情趣的想象,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读懂了你们的心灵,你们的理想!若是你们就是槐乡的孩子,在这槐花盛开的五月,你最想干些什么呢? 【评析:“飘”是文章理解的一个难点,读白了它的内涵,孩子们的思绪也就放飞起来了。这时,把想象说话有机渗透,有效解读了文本的内容,展现出槐乡孩子活泼、淳朴的可爱形象,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醉”“飘”“好客”等几个关键词眼。利用孩子们已有的课前阅读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展开教学,师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中,在对话中解读文本,把槐乡孩子的所做、所说、所想,通过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展示了文本的语言美、景色美、人物美,把景美人更美的主题拓展开去,由衷地发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与作者的心声融为一体。
师:春天来了,风吹来了,草绿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美丽的槐乡看看。
播放录像。
师:五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看,洋槐开花了,槐花可真多呀。槐乡到处是槐花,同学们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同学们,课文第一节就描写了刚才看到的情景,打开课本读一读。
生自读第一小节。
师:槐乡美吗?
生:美。
师:那就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好它。
生读。
生:我喜欢“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齐读。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生: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槐乡的美。因为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那里的花好多。
生:我喜欢瑞雪。
师:读一读。
生读。
师:瑞雪就是好雪。
生读。
师:槐乡屋前屋后,房前房后,都成了花的世界,怪不得都叫槐乡。
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得很好,就是漏了一个字。
师:老师还真找到了像圆球,像小辫儿的图片,带同学们去看看。
出示两张图片,师:请大家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自读。
指读。
师:你把小辫儿读得真可爱,我们一起把槐花的可爱和美丽读出来,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这么美,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图。
学生看图。
师:很多小朋友都看得入迷了。你看到的槐花像什么?
生:我看到的是花骨朵,好像是一个个饺子。
师:你有一双慧眼。
生:有的串成串,像一条白珍珠串起的项链。
师:老师真想摘下来送给你。
生:有的槐花一串串的,像小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蝴蝶在聚会呢。
师:你把槐花变成白色的精灵了。
师:谁能像课文一样,一口气说两句。
生:有的槐花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饺子,有的槐花串成一串,像一串串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一个个圆球陪伴着小朋友们。
师:我们一起把它再读一读,让槐花优美的姿态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生齐读: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
师:读得真好,这么多槐花,开得这么好,把谁吸引来了?
生:小蜜蜂,小朋友。
师:小蜜蜂来了,他们是多快乐啊,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老师发现,你已经走进了槐乡。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可真快乐,你们发现没有,这句话前后两句对得很整齐,自己读读看。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来把它变成小诗好吗?
课件出示: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看:嗡嗡嗡对――
生:啪啪啪
师:采走对――
生:酿出
师:再看右边的,挎走对――
生:装着。
师:白生生对――
生:喜盈盈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浸在香海中了。
师:多么好啊,老师在读这段话时,每次总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请大家也去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读。
师:说说看,为什么会有香气扑鼻的感觉?
生:因为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
生:我从清香,醇香,浓香看出的。
生:越来越香。
生:还有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还有哪里最能说明香了?
生:香海。
师:还有哪个词语?
生:还有从“这时候,连风打的旋都香气扑鼻”能看出。
生:还有从“浸”这个词看出来。
师:浸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漫的意思。
师:打开课本查一查,告诉老师。
生:浸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水里浸泡。
师:在这里,槐乡泡在哪里呢?
生:泡在槐花的香气里了。
师:是啊,泡在香海里了。请把字典收起来,轻轻放在桌边,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都香气扑鼻。
师:香气进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槐乡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怪不得,一到五月,这里的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喊起来。五月――
生:洋槐开花了。
师:拿起书,再读读第一小节。
生配乐齐读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在洋槐开化的季节槐乡的孩子们来了,我们三一班的孩子也来了,小朋友在槐乡干些什么呀,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老师发现他读得真好。
生:我到槐乡最喜欢吃槐花饭。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非常好吃。
师:香味让人唇齿留香。
生:我到槐乡,首先要美美地吃上一顿,因为槐花饭可好吃了,从第二节看出,槐花饭可好吃了。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张老师也要流出口水了。喜欢的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幅画画,一起再来回味一下槐花饭的味道。
师:小朋友来槐乡,还想干什么?
生:到了槐乡,我会摘槐花打扮自己。
师:你就像槐乡的小姑娘一样,戴了槐花,到处飘香。
师出示。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香喷喷的,感觉他们很俊俏,像在飘。
师:走路也轻快了,就像一朵云在天空中飘。
齐读。
生:我会来到槐乡,在槐花下睡一觉。
师:你来到槐乡,准会熏醉了。
师:这里的醉是喝醉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陶醉。
齐读。
师:小小子呢?
生:抓一把往嘴里塞。
师:一起读,老师建议大家把“他们”改成“我们”。
生齐读。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人很多,还记得刚才读过的小诗吗?小姑娘都跑来了,他们来干些什么呢?
生:小姑娘会戴些小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生:她还会把槐花编成一个帽子戴在头上。
师: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酿出了甜丝丝的新蜜。
老师出示: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你们能试着学学说一首小诗吗?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不只是小姑娘,还有小小子,老爷爷,这么多人的槐乡,会说些什么呢?试着说说。
生:哈哈哈,大家都来了,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编成了美丽的手饰。
师:我帮你改一个字。
生:哈哈哈,我们都来了,采下甜丝丝的花,酿出了清亮亮的蜜。
师:我们把小诗说成同桌听,如果说得好,真诚地为他鼓掌好吗?
同桌互说。
生:采走了美丽的槐花,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师:孩子们是这里的主角,因为我们采槐花,品槐花,真是太快乐了,槐乡五月,是孩子的季节。
板书:童乐
师:我离开槐乡时,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带一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师:槐乡热情好客的的人早就给你准备好了。
生:我想带槐花饭回去吃。
师:肯定准备好了,槐乡花美,景美,人更美,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感叹。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有两个作业,一仿写词语。
第二,读一读你觉得美的句子。
《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激情①五月,一个好消息传遍了槐乡:(课件2)来,一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同学们——(生齐读:五月,洋槐开花了。)②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槐乡,......
《槐乡五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日期:2005-03-29]来源:张柯芳 作者:闸口小学[字体:大 中 小] 【教材解读】《槐乡五月》是苏教版语文国标本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江苏省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倪 鸣第一课时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五月槐乡特有景致、风情的描绘,表达了爱花更爱人的情感。读此文的感......
《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博里镇中心小学 王 霞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在品味语言文字、朗诵优美词......
槐乡五月(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课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优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