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解读 把握三类目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深入解读文本”。
深入文本解读 把握三类目标
——《古时两首·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王伊娜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起初感觉这一首诗没什么可讲的,因为它似乎太过直白。所以,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跟朋友讨论后,我决定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初步感受诗中的意象。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后来,学生也说“山”也能体现,隐者的高大。
课后我想起,在最后如果能就:“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应该更有助于学生的体会意境。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学生练笔。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应该在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后,让学生尝试写这道练笔题。在写练笔时,做三方面的要求:
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既把握了基础目标,突破了核心目标,同时也涉及了拓展目标。
第二学段(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识字与写字教学1、三上:识字 200 个。写字:300个。三下:识字 200个。写字:300个。教学上,随着识字量、写字量的增加,生字的巩固是识字......
目标解读 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为少先队活动的探索带来新的契机。围绕人文校园建设,借鉴新课程的理念,将少先队活动融入校本课程建设之中,构建起"以人为本、以课程为本、......
把握文本目标,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综合分析课例,我确定以下文本学习目标:第一同情弱者、感同身受的那种悲悯情怀。第二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3——6岁幼儿发展目标解读一、健康领域目标的分析(一)我国幼儿园 健康教育 的总目标及价值取向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日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2001......
把握文本解读的“度”—— 以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十二册中《螳螂捕蝉》一文为例嵇春明 有创意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那么如何把握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