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_语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2:13: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但能直接感受到或回忆起某些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或现实中根本没有的事物的形象.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称之为想象。人的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感情,甚至意志活动中都伴随有想象,想象总是经常参与到人们的学习、思维等活动中。人们的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孩子又是民族的未来,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历程。因此世界教育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中国将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必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语文教学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途径和方法以及意义这三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关键词:想象力 学会创造 表象 切入点

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什么是想象呢?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可以说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科技创新能力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想象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想象能力是可以训练培养的。从教材、学生心理、学习上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讲故事、动手实践、语言描述、疑难设问以及扮演角色等,把这些方法都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大胆想象,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这一目的。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尤其语文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告诉了我们想象力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存在于人类思想中,最为神奇的一部分,很多伟大的科学发明,最早的雏形都是来源于人们的奇思妙想。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每一项新生事物的背后,无一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创新,想象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想象力孕育创造性。想象力使学生冲破了思维定势,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的是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提高了其认知能力,增强了其综合素质。所以,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新世纪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创造力素质是个人得以终身发展的保证,而只有终身发展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创造力培养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主要方法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贯穿了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的思路就会闭塞,在学习知识内

容时就会显的空洞,没有新意。所以学生的学习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种想象很丰富、很活跃的时期。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学生心中有丰富想象力的“金矿”,如何开启这座“金矿”,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挖掘和引导培养想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众所周知,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新形象的过程。虽然想象的新形象并不一定是人们事先知道的,但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再造反映。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必须先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一个生而盲的人,他就无法想象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种景象;一个生而聋的人,他就无法想象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自然也就无法体味“余音绕梁”是何种感受。可是当我们读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曲词时,我们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充满苍凉气氛的“秋暮羁旅图”。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储存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记忆表象。读着马致远的曲词,借助这些表象的重新组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充满苍凉气氛的情境。可见,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因素。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就应当让他们观察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去体验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1、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展想象

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就愈加丰富。” 学习观察,仅仅停留在课堂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郭沫若先生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经指出:“诗人的表象作用,我们不能在抽象的美学中去寻求,应该在这种具体的世界中学习。它可以开释我们想象力的枷锁,使我们对于无知的自然界如对亲人;使我们听见群星的欢歌,听见花草的笑语;使我们感觉得日月的光辉如受爱人的接吻,窥察得岩石的秘密如看透明的水晶。”诗人的表象作用如此,培养学生的观察以积累其表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就是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求新的表象材料,接受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在观察时要注意:一是不同时间所观察到的景物的不同之处;一是注意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景物的不同之处;一是观察者的不同心情对所观察的景物的感受的不同。学习观察,更要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既要注意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物,也要留心周围的环境和所发生的事件;既要注意观察家庭、学校,也要走上社会,到工厂、农村、机关等去观察、体验。观察时,不仅要细致深入,还要随时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为想象积累足够的表象材料。

2、要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表象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知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威力。”一个人想象力发展水平如何是以他记忆表旬储存数量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感知的重要手段;还要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浏览、野炊、调查等,孩子只有脑中有更多的表象储存,其想象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因为人的知识领域的大小,生活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想象的广度和深度,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表象越丰富,想象要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我们不但要重视图片,幻灯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而且还

要多开展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并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广泛、仔细、全面、深刻地观察、分析比较和体验,与此同时,还要大量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幻类读物,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思路。

3、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想象是扩大或加以组合的记忆。依靠观察得到的表象积累还需要在联想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对其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从而形成新的形象,产生新的想象。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因为读者在感受着作品中的人物的同时,又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阅历并对其进行了再加工。事实证明,没有生活的经验的参与,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产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想象的过程,使学生迅速进入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还要形成一种氛围,活跃学生的想象力。很难设想,一个拘谨、局促的氛围能造就出文思喷涌、想象力丰富的诗人、作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电脑等多种媒体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引发学生与之相关生活的表象积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总之,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首先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善于仔细观察生活,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多想,不断开动脑筋,加强训练,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思维的天空中展翅高翔,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1、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

情感是创造想象的动因,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的活动,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在产生想象时,往往产生一定情感,如看到美丽的风景,人心情就会高兴,反之人的情感也会影响想象力,乐观、愉快的情绪常使人想象可喜的情景,“情景交融”、“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这一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美好的激情,培养他们具有崇高的情操。想象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指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实践。学生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里,才能探取到智慧的明珠。任何脱离实际生活的企图,都会给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成障碍。实践是衡量创造价值的唯一标准,也是创造想象的唯一源泉。在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作者们正是凭借着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写就了一篇篇想象瑰丽的华章,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无论是想象瑰丽、光怪陆离的《西游记》,还是状鬼写妖、扑朔迷离的《聊斋志异》,无论是李白笔下令人心仪的神仙世界(《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郭沫若编织出来的天上街市的奇妙的美景(《天上的街市》),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象积累的原型。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文章的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的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如在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时,就要根据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景象,去感知作者为我们所展示的三峡的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面,再现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并从作者的寓情于景的描写之中,领悟到作者正是把五彩缤纷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奋发进取的力量。这样,学生在阅读之中,如同陪作者一起散步,同作者一起思考,同时又加进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唤起了自身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生活表象积累。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

《春》,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学习“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可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来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摸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等需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里的“清脆”、“宛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得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总之,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带着一种盼春、喜春、赞春的心情去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头脑之中再现出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

2、挖掘教材中想象的“切入点”。

选准“意象”。诗是诗人联想、想象下的精品,它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好载体。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优美,它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尤其是“画面美”这在于诗人选取了夕阳映照下的康河和两岸的景象。抓住“金柳”、“波光”、“青草”、“清潭”、“星辉”等意象,引导学生想象那泛着金光的杨柳、闪闪的水波、绿绿的水草、清澈的深潭,让想象的景象附着色彩、夹着声音、带着动感,这样,我们的情感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而起伏,随着诗中柔波的荡漾而荡漾,仿佛也划一叶扁舟缓行在康河上。想象使诗更美,学生更能受美的熏陶。抓住文中精彩的比喻,引导学生去想象。精彩的比例,如童话中的魔棒一样,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明亮清晰。课文所选的精美散文中有不少精彩比喻,如能领悟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具体深入。如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就运用了许多比喻,使本文语言优美、情感明快。其中有“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运用博喻,喻的是小屋给山带来的活力和情调,说小屋正如水面飘过的风帆,天空掠过的飞雁,黑色背景上的一点红。喻体如此形象,让读者想象到“小屋”的美;再联想夜晚降临时的小屋,以及文中的最后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在这里,通过比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为何把“小屋”称作“我的空中楼阁”。可见,通过比喻展开想象,我们能理解文意。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所选散文不少篇章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所选古今诗词名篇大多情景相生,意境深远,表达又往往十分含蓄;所选中外小说,戏剧名著以及神话故事,塑造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及一些说明文与科技论文以及说明性较强的记叙文,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鉴此在平时的与科技论文以及说明性较强的记叙文,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鉴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注意抓住一些具体的形象,如人物、景物,充分运用作者所进行的描绘,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教读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夜里相思难眠,晨起对着镜子无心梳妆打扮的愁苦女子形象,那月夜之下,衣衫单薄的诗人正在吟着让人断肠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启发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从单纯传授知识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些特点,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想象的好习惯。

要让学生明白,校园漫步,街头浏览,都不能无动于衷,一到飞驰的火车,一页崭新的日历,一抹初发的新得,一种新上市的商品……都能唤 起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在写作训练

方面,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利于开拓思路,利于联想想象的作文题,要积极指导学生在审好题意的基础上,把社会中、生活中、理想中的人与事聚焦,具体地去类比、去展现、去联想、去想象;要在作文批改讲评中充分肯定学生大胆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切合题意的联想和想象,充分鼓励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2、凭借材料,启发想象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必须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形象直观的材料,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形象的画面、声音、实物模型等材料,借助想象的翅膀,重新构想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就是把学生大脑存储的表象加以重新组合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程度。这里,选用一些具有新奇特征的内容,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情绪,才能呈现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活跃神态。

3、用切实可行的手段激发想象之“花”

学生大部学习时间在教室中度过,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应积极的调用更多有效的手段指导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展开想象。首先是设问法。问那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刘兰芝回到家后将自己在夫君家中的不幸遭遇给母亲讲,得到母亲同情,可刘兄却“怅然心中烦”,逼妹再嫁。这时可设问一下“为什么刘母没劝刘兄?如刘母劝了,刘兄会听她的吗?”这一问必须引起学生的争论、探讨、想象,去弄清封建社会的礼教本质。可见“于无疑处设疑”,能引发讨论,使学生去想象。其次是续写法。有些课文看似结束,实则给人留下许多回味。教学时抓住这个特点要求学生接下去写,能激发兴趣,达到发展想象的效果。可见,在教学中有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可行性手段。语文教学承担着发展想象力的重任,我们要做好这个工作。为此,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课前要作周密考虑,注意处理想象与观察、思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认识到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给思维插上翅膀。这样,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不仅知识学得扎实、深入,而且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想象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学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获得间接的知识,想象还可以使知识深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想象,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创见”,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想象力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要的心理素质,是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想象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正是人的想象力,发展并创造着人类生活和多彩的世界。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思,悄焉动容,视通力里。”,这是对想象作用的形象的描绘。可见,想象存在于一切著作和一切领域之中,对一切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尤其需要想象。因为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最富于想象力,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导者。只有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最充分地把这种能力调动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总之,想象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指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实践。学生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里,才能探取到智慧的明珠。任何脱离实际生活的企图,都会给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成障碍。实践是衡量创造价值的唯一标准,也是创造想象的唯一源泉。

参考文献孙瑞雪《爱和自由》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5月安燕玲 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王金战 隋永双《英才是这样造成的》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4 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4月 5 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6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9月 7 林箐箐《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8.董操《新编教育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01月

9.张晓梅,张英宏 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5月

10.陈建伟 主编 《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教学示例》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间:2004年11月出版时

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想像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与想......

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儿童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的听说读......

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小学生作文而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创新的能力,都将不会发展,甚至不复存在。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无不是人类创新的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摘 要: 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促进......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