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从这样的学术史视域去“玄览”《生命》,就不难看出该书反映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个性自觉、精神独立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而且包含深邃的精神文化意义,不能仅当作一部学术专著去读。
当然,《生命》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出了一条通向澄明之境的途径。王乾坤在结尾也申明他对《野草》的理解“有利于调适《野草》的阅读姿势”,“不是说,《野草》只有这些思想,只有这样一种读法。”倘若我们自此认为只有《生命》一种读法,开始在其范式中模拟、仿效,就又会重演模拟型的悲剧了。只知模仿前人是没有出息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先进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形式,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超越。
老实说,超越王乾坤是大不易的,恐怕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不过,我也设想了一些问题,看是否可从此切入:《生命》强调了鲁迅的苦难观,强调了他与缺乏罪感、审痛意识的中国文化的殊异性和与乐感文化的对立性,这都是很好的。然而,我们不妨也进行一下反思,如一切事物无不具有正负两面那样,苦感文化是否同样存在负面呢?鲁迅与胡适、梁实秋等英美知识分子之间的分歧是否与各自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有关?对此,是否需要进行一番统摄性的考察?……
三、其它学术成果与新视野的开拓
除了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之外,1998-1999年度还出版了其它鲁迅研究学术专著达十余种之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下面择其中较为突出者予以评述。
著名鲁迅研究家钱理群的三本书: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的《走进当代的鲁迅》和《心灵的探寻》,无疑是20世纪末鲁迅研究的重要景观。《话说周氏兄弟》以讲演录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 ,透辟、清晰地讲解了鲁迅和周作人兄弟这两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文学史上的巨人留给后人的真正的世纪思想文化遗产的真谛。特别可贵的是在讲了鲁迅的思想真谛后,又讲了周作人对他的补充以及与他的差异。例如第一讲
“立人”思想,尖锐指出:“本世纪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史学家、哲学史家、文学史家,却少有独立、自由创造的思想家,特别是‘别立新宗’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我们最有成就的是拿来,是继承,是在整理、重新阐释东西方传统,但在创造方面,成就却不大。”而鲁迅的“人学”思想则是20世纪中国最可宝贵的独立创造,“要重新确立‘别立新宗’的战略目标,重新培养富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的‘精神界之战士’,一切从头(从起点、原点)开始,这就是我们在接受鲁迅的思想遗产,总结百年历史时,所得出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结论。”但是,20世纪的中国却历来都希望依靠强权重建国家,而不惜牺牲“个体精神自由”,甚至公开提出所谓的“让步论”,这实质是“让”出“‘作人’还是‘为奴’的最后一条线”,“永远走不出‘奴隶的时代’”,这我们“绝对不能让步的”。周作人的“反对‘定于一尊’”的 “宽容思想,对鲁迅所强调的个体精神自由思想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而他把民族和国家排除在外的“个人和人类的立场”,又导致了他与鲁迅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选择和结局。这样简明而又清晰的辨析是过去的论著未曾有过。《走进当代的鲁迅》是钱理群历年鲁迅研究论文的结集,分“鲁迅的当代阐释”、“鲁迅与当代青年”、“鲁迅的当代命运”三辑,对鲁迅研究的当代性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心灵的探寻》是作者十年前旧作的再版,充分证明这本书经住了历史的考验,具有不可磨灭的思想文化价值。
青年鲁迅研究家和散文家孙郁著的《一个漫游者与鲁迅的对话》,1998年10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本书以一个漫游者与鲁迅对话的新颖形式和娓娓谈心的随笔话语,全面、深入地解读了鲁迅的作品和思想,道出了许多真谛。例如“己身的苦乐”一章,漫游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坎坷经历与鲁迅的人生际遇相对应,感悟个性自觉的可贵。说道:“‘存在’是一种神秘,有时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原态,我们常常只知道自我的一面,而有时又无法明察己身的一切。这是人类最无奈的事情。但无奈并不应使人放弃生命选择的自觉。在荆棘里走来走去,寻别一样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与那些躲在书房中软软地向世界说几句酸话的人比,先生显得可爱得多,真实得多。你坦露着自己的胸怀,把己身之苦毫无保留地告诉给人们,且又以无畏的精神,在黑暗中挣扎着,这是天下最可爱的品格。”正是鲁迅的精神启悟着以漫游者为代表的青年,不囿于传统的观念和流行的思潮,作一个自觉的人。以这样的亲切态度和温存笔调读解鲁迅,的确比那些板着面孔进行说教的书易于令人接受。
1999年11月,吉林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刘中树主编的《东北学人现代文学研究丛书》,其中有两本鲁迅研究专著很值得注意。一本是张富贵著的《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该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就辛亥革命前到五四前后鲁迅的文化选择意识中的重要命题:“任个人”、“张灵明”、“宗教观与科学观”、“辩证思维方式”、“文化的人类性与时代性”以及“拿来主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进行了深入的开掘论析,整体性地论述了鲁迅产生于本世纪初而终生坚持的充满现代性的文化选择意识的内涵、历史价值及其在未完成的社会转型期内的深刻的当代意义。全书在整体上显示了作者的很强的理论思辩能力和富于创造力的学术研究水平,令读者感到论述的理论深度与逻辑力量,从中深受启发。另一本是陈方竞著的《鲁迅与浙东文化》,该书全面、深入地论述了鲁迅与故乡----浙东文化的精神联系,显示出一种“大气”,又给人以“厚重”之感,认为鲁迅和其先师章太炎的“学术之根”都在浙东和魏晋,是“浙东地域文化的精髓与魏晋时代精神内核的同质性构合”;而章太炎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思想家,鲁迅则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第一位思想家。这些论述和观点都是非常难得的。
鲁迅研究概述1998-1999这20世纪最后的两年中,横亘近一个世纪的鲁迅研究不仅没有减势,反而显示出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势态,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显学在未来的新世纪里必定......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鲁迅研究概述(4),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四、鲁迅研究之研究的新进展鲁迅研究界的学术史意识是很强的,早在80年代出现了袁良骏的《鲁迅研究史》等学术史著作,世纪末的最后两年间又有鲁迅研究学术史专著问世。其中最重......
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法人代表袁良骏在闭幕词中说:“这次学术研讨会,是鲁迅研究一次新开拓。新的视角,新的话题,新的论断,构成了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流。当然,鲁迅的‘人学’思想......
《生命》把“中间物”的理论原点贯彻得那样彻底,以至摒弃了一切隐匿之所。这从对《过客》的透辟分析中清晰可见:“过客”所说的“前面的声音”“源于何处?发自谁的喉舌?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