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大盘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云南少数民族婚嫁习俗”。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大盘点
中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而云南是一个多名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各有特色,其中一些民族的祭祀活动、婚嫁风俗、丧葬习俗等可谓有趣而怪异,但是又各不相同小编飞鱼就向大家半点一下云南各民族的结婚习俗吧。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满族
问门户--满族女长大,开始聘婚,但婚姻不自主,完全由家长包办。先是“年老为媒”,或“亲友作伐”,议定婚姻。由男方托人到女方家说亲,女家如有意,方可开列某旗某佐领下人及三代情况,还要写清地址、功名、职业、属象、生辰八字等,这叫“门户贴”。由媒人转交,男先于女,两家借此了解对方家世等情况,其贴必压置于家奉灶神前三日,这是古礼中问名之义,谓之“问门户”。
合婚--“相看”后,如双方同意,便开写生辰等情况,双方还要问卜确认属上中下何等婚姻,并有无妨克翁姑父母之相,这叫“合婚”。
换盅--男家送聘礼至女家时,女家受之并将手饰等物品陈于祖先位前,两亲翁并跑,以盅斟酒互相递换,然后醮祭,表示两家正式定婚成为亲家,亦有在订亲宴上,两亲翁于席间行换盅仪式的。
响棚--男方家这天要杀猪,在室外搭喜棚、锅灶,并开始接待远方亲友,房左侧还搭一个喇叭棚子,吹打起来,以使四邻能知道这家开始操办喜事,称谓“响棚”。
迎亲--婚礼正日,男家备喜轿彩车,新郎骑马及父率本家亲族、傧相、吹鼓手、仪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在出发前还要“亮轿”,去时不空轿,轿里坐一小男孩叫“压轿”。迎新队伍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射三箭 新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弓、箭由司仪递与新郎,射毕再由其接过。新郎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所用之箭为无镟者,以免意外。
开脸--坐帐时要开脸,也有的在拜完天地后开脸。又称“绞脸”。由一全科女人,用新镊子和五色彩丝线为新娘拔去脸上的汗毛,同时开齐额发和鬓角,以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揭盖头--辰时,吹鼓手又开始吹打,鞭炮齐鸣,由新郎家的长辈全科女人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以后“嘴甜”。还把鸡蛋煮熟,剥掉皮,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今后不生麻子。之后,叫新郎上前,以秤杆或马鞭子将新娘“盖头”挑下,抛于屋顶或帐篷顶。新郎揭盖头后,立即用手抚发,象征“结发夫妻”。此时新郎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模样。现在农村揭盖头的仪式仅是一种形式。
回门--结婚的第三天,新娘要领新郎回娘家,这叫“回门”。“回门”之前,头天晚上要倒“宝瓶”。此时新婚夫妇对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状,由亲友家中一年长妇女将婚礼时新娘所抱“宝瓶”取来,向两个衣襟内左右各倒三下,接连三次,同时口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一大群”为祝愿之词。倒毕,以瓶内原装之“金银米”熬粥,称“金银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回门”时,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东,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在时间上,回门必须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能起早贪晚。新郎要带上四合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
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趟娘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到了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叫“住对月”。从娘家回来要给婆家每人带一双新布鞋。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纳西族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之后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接亲队伍到达,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徙记),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演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结婚自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纳西族的殉情之俗早也成为过去。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藏族
婚礼仪式一般由舅父、叔、伯或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主持,内容主要是对新婚夫妻进行教育,如婚后要勤劳、孝敬父母,相亲相爱等。这些教育的内容在藏族的婚礼中都是固定的,被称为(说词),用演唱的方式进行,它实际上是一首长篇伦理道德歌。演唱开始前,还要找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学天鹅、黄鸭、麻雀的叫声,意为请喜神也来参加。仪式结束后,不论是主人还是宾客,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大家都聚集在一起跳锅庄舞,尽情欢乐,尽情歌唱,以祝贺婚礼。
婚后第二天,新娘在送亲者的陪同下回到娘家居住,要等几个月甚至一年后,男方家才能接回新娘,新郎新娘始能生活在一起。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阿昌族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婚礼举行3天。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和习俗。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阿昌族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撑雨伞。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连陪郎也会得意骄傲。
据说,这伞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腊咪,在她六七岁时父母双亡,靠着哥哥过日子。十六岁时,两个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腊纳的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因为要娶腊咪的这个小伙子平时娇生惯养,脾气不好,甚至连开销都不会算。为了能娶到腊咪,腊纳家的财礼给得十分丰厚,兄弟俩一算,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腊咪看不上这个小伙子,她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腊舍家也送齐了财礼,心里很不情愿。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浇油,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认亲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是晚上把人领走的,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来,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坷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自己勒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因此,这种特殊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景颇族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形式。当青年男女深深相爱后,经过一定的礼仪,双方闪定了彩礼的数目和结婚的日期。届时,女方请媒人、舅父和亲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亲。举行结婚仪式时,要请歌手来演唱(结婚歌),并按歌中演唱的习俗和程序举行仪式。(结婚歌)是景颇族的许多关于婚姻方面的古老传说,它概括了婚姻习俗的全部内容,也含有对新郎新娘祝贺和祝福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颇族婚姻习俗史。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一只孵蛋的母鸡,由新郎牵着新娘从这个草桥上跨过去,以象征将来家业浴量,猪有一千头,鸡有一万只。新娘过了草桥,要走过屋檐沟,才能上竹楼。一般情况下,给机关报娘上竹楼的梯子应该是新做的。进了竹楼,新娘受到寨子里长辈们的欢迎,要举行庄严、隆重的迎新娘仪式,并对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欢迎她和关心她。这些过程完成后,新娘进入洞房。这时候,姑娘和小伙子开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边。他们一边祝贺、嬉闹,一边喝酒吃喜糖,气氛极为热烈。
婚礼的高潮是请歌手来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来到祭祖宗的屋子,旁边站着男女歌手,聚集着参加婚礼的宾客,屋子里摆着各种祭品,接着歌手一个个轮流演唱。他们用歌声赞扬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丽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满等。每个歌手的演唱都赢得人们的阵阵欢呼,给婚礼增加了无限的情趣和热烈的气氛。
当晚,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都要来喝酒,吃饭。之后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闹和欢娱到天亮。
另一类属于自由恋爱结婚的形式,好男女青年恋爱后,在公房等处发生性关系,致使女方怀孕或生下孩子,这样需正式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男方给岳父岳母送一份有限的彩礼,再宴请亲戚朋友,其余一切婚礼的程序和仪式可免除。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男女感情很深,但双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对情侣只好采用这种方式,达到正式结婚的目的。
还有一种形式是抢婚。就是小伙子邀约几个伙伴,把新娘抢回家,再举行婚礼。这种形式在景颇族的婚姻形态中,为数最少。
景颇族普遍流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往往于婚礼结束后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怀孕或生了子女才到夫家长住。
在景颇族的婚姻习俗中,寡妇再嫁的比较少,而转房则较为普遍。按照转房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辈间,就是在上下辈之间也允许转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妇,侄儿可娶叔伯母。但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结婚时,曾和原夫祭过祖宗,跨过草桥。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布朗族
布朗族青年男女结婚需要举行两次婚礼。
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双方感情融洽,男方父母就请媒人给女方家送去茶叶、盐巴等礼物。女方家收下后,男方就可以请祭司卜卦,选择吉日结婚。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要分别送给本村寨的长老草烟等礼物,请长老向全村寨的人发布结婚的消息,请长老向全村寨的人发布结婚的消息,并邀请全村寨的人都去喝酒吃肉。结婚当天,男女两方都要杀猪置酒。热情款待亲朋好友和全村寨的乡亲。同时还要把剩余的猪肉切成许多小块,用竹片穿起来,全村寨每户送一心。猪心和猪肝则剁碎后煮进糯米饭中,请儿童们来吃,以祝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举行婚礼前,要置办最丰盛的酒席招待村寨长老、头人和族长,饭后再请他们主持婚礼,并请他伙为新郎新娘的心和灵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线。当象征着新郎和新娘和心和灵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线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要拿芭蕉叶包的一包饭和一包菜到佛寺去行滴水礼,请佛爷念经祷告和祝福。
布朗族青年男女婚前有充分的恋爱和交友的自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新娘还要设宴款待自己交往过的男朋友们,以回忆过去的友谊,期望今后能友好相处,并接受男朋友们的祝贺。这时候,新娘和男朋友们都以歌声来问答和交流,并伴有铮铮的琴弦声,使婚礼充满别具一格的情趣和韵味。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各住一处,并不同房。第二天鸡叫头遍的时候,新娘和女伴悄悄来到新郎的住处,推醒新郎,并带上早已准备好和东西,一起匆匆来到女方家。这时候,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楼门口,见女婿来到,把一件新上衣送给女婿。新郎则取出两支用芭蕉叶裹好的腊条插在门上,作为结婚的象征。这种习俗被称为“偷女婿”,带有尽早拜谢女方父母的意思。新婚夫妇进入房间后,女方家早已宾客满座,新郎新娘要一一拜见,并接受老人们的祝福的拴线。
按布朗族婚俗,这次婚礼之后,新郎仍在男方家劳动、生活,只是晚上才到妻子家住宿;新娘则劳动、生活、居住在娘家。这样的生活一般要经过三年。这期间,女方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同时也属女方家庭的成员。三年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就可以举行第二婚礼。届时,妻子就携子女正式来男方家生活。个别感情不和的,就可以在这三年内离异。
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其隆重程度要超过第一次。届时,新娘头上缀满鲜花,打扮得漂漂亮亮,在众多送亲者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一路上要燃放鞭炮,高奏鼓乐,一派喜庆气氛。陪嫁的物品和财产有:茶树、竹蓬、猪、牛、铁锅、衣服、首饰以及自行车、电器等,个别的还有汽车、电器等,个别的还有汽车、摩托车。这时候,新娘要啼哭。以表示离不开父母和兄弟姐妹。到了男方家后,婆婆在楼门口给新娘一条新筒裙,新娘把这条筒裙和第一次婚礼时母亲给新郎的上衣叠在一起,以示夫妻今后永不分离。送亲者们则同女方家一一清点和交验陪嫁的物品和财产,并立字为凭。这亲者同时还拿出四对蜡条,让新郎新娘互相交换,以作为第二次婚礼的象征物。接下来,由村寨中的长老为新婚夫妇拴线,并致以吉祥的祝福。
仪式结束后,男方家盛宴招待宾客,大家喝酒吃酒,笑语喧哗,纷纷祝贺这对夫妻幸福美满,白首偕老。饭后,人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以示庆贺。布朗族的两次婚礼这才结束。
布朗族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在订婚阶段,如双方不愿维持婚约,彼此送一串槟榔即可解除。如离婚,则女方不参加离婚仪式,由其父或兄代表。届时,提出离婚的一方杀一头猪,把猪肉分给全村寨的孩子们吃,让孩子们在村寨里大声宣告某某和某某已离婚。这样,民俗形式上的离婚就正式生效。也有剪断蜡烛表示离婚的。离婚时,妻子在夫家住不满三年的,可以将自己的财物带回;住满三年的,财物由男女双方平分。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苗族
湖南省泸溪县境内苗族的婚姻一般比较自由,男女共同支配家庭经济,组成一夫一妻制家庭。男女若另寻新欢,妻子有权另嫁他人,并可带走一部分劳动所得的财产。苗族男女青年均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有着广泛的社交自由。通过各种会期,民族节日,走亲戚,赶歌场,互相结识,对山歌,勾通情感。表达爱恋之意。进而互赠信物表示订婚,在订婚后双方仍是自由地参加各种会期和社交活动。如果一方发现对方在爱情上不专一,就主动地退回信物表示毁约。从订婚到结婚都是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包办,也很少提到嫁妆和彩礼的多寡。
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导致一些青年早恋,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岁就结婚,18岁以前都有第一小孩,俗称三十六岁做爷爷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早婚早育现象。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于春节期间去几个小伙挑着糍耙,腊猪腿、坛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 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迎亲队坐席饮酒时。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越打越发。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天。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傣族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独龙族
丈夫要陪同新娘带上一竹筒包谷酒,一腿猪肉到女方家看望,以表示对父母感恩。婚后,夫妻俩每生一个小孩,女婿就要送岳父岳母家一件礼品,如一口锅,一个三角架,一把戏镰刀等。
独龙族家庭比较稳固,很少有离婚的。如有离婚,男方先提出离婚则女方家不退彩礼,女方先提出则女方家要退还全部彩礼。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怒族
怒族青年小伙子善弹琵琶,妇女酷爱吹口弦。他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和社交活动中,常常用琵琶和口弦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意,直到定下烟缘。
到了彼此约定的婚期,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一捆柴、一捆明子(浸透松脂的易燃松柴)、一罐酒,去接新娘。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要做一顿最好的饭菜来招待他们。然后,由新娘最亲密的女朋友和亲戚,随同前来接新娘的人,一起把新娘送到男方家。当他们来到男方家门前时,新郎的舅舅或舅母又要敬陪送新娘来的每人一竹筒酒,新娘才跨进男方的家门。一旦新娘进了家门,新郎便迎上去和新娘手拉着手,前来贺喜的男女青年也都涌上来和新郎、新郎拉成一个圆圈,共同跳起“圆圈舞”,唱起“琵琶调”。
第四天以后,男方家杀一头猪、酿一罐酒,由新郎新娘带上随着送新娘来的人回到新娘父母家里。这时,新郎把背来的酒、肉送给女方父母,表示婚后第一次对老人的孝敬。然后,领着新娘返回自己家里。至此,婚礼才算最后结束。
云南各少数民族春节习俗春节作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每个少数民族都用自己传统、独特的方式去庆祝。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云南各少数民族春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云南各少数民族春节习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云南各少数民族习俗趣闻-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
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范文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范......
西式婚礼习俗大盘点新娘穿着白色婚纱,手捧鲜花,在父亲的陪伴下,走向心爱的人,在教堂里许下终生相守的诺言,这就是神圣而浪漫的西式婚礼。那么,西式婚礼习俗都有哪些?它们的由来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