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2010级地科院 综合实习专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分析
学院:地科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
年(班)级:2010级02班
姓名:冯颖
学号:***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特征及时空变异。认为民族服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字:云南
少数民族
地域特征
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25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 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一、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
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崎岖,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很大,海拔最高达6740m,最低只有76.4m;气候千变万化,冷热各不相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就具体地域来说,情况又千差万别:山顶积雪严寒,山腰冷凉,山麓温和,坝子倔暖,江河谷底炎热。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饰景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同是一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小盆地)的民族服饰比较,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冷凉,气候变化大,一日多变,加上风大、潮湿,给人们的表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白族服装只是适合大理坝区的气候,住在海拔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为抵御寒冷,身上则拉羊皮,并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的。
(2)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在喜爱各种新衣料的同时,对各类具有传统特色的衣料仍保持着深探的感情。从形制特点看,由于云南民族众多,服饰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有: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 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藏族:长衣(袍)裙裤靴装 傣族:上衣下裙装
3)、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功能也有影响。
实用是民族服饰的基本功能,但地理环境影响着云南民族服饰的实用性。例如滇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藏族、怒族、僳僳族、纳西族等为适应寒冷的环境,在服饰的形式和用料上均有特别的考虑,对付寒冷和应付异常天气、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气候炎热地区的民族服饰具有与寒冷地区民族服饰不同的实用功能。例如居住在南亚热带湿热地区的傣族、哈尼族、佤族、拉枯族、布朗族等,他们或逐水而居、或深居山林,大多以从事水田稻作为生,为适应高温、多雨、雾大、潮湿、水流纵横等环境因素,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韵主要功能。因此其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而适应环境,同时追求实用和美观,则在傣族服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实用性: 气候寒冷地区: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气候炎热地区: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美观性:
气候炎热地区: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实用而美观.二、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
根据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各民族服饰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服饰的用料、制作工艺、形制和着装方式等服饰文化特质,将云南的民族服饰景观划分为滇西北区、滇中滇东区、滇西南区三个景观区域。在三个景观区域内分别形成特征和差异都较为明显的三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类型: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区划分 1)、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厚重,衣、裤、帽(包头)、鞋(靴)俱全,衣装层数较多,用料除麻、棉和野生纤维(如火草)织品外,还有天然毛皮或羊毛、牦牛毛制品(如毛布、毡等)。
2)、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坝区民族夏天穿得较步、较薄,冬天才加上外套、棉衣、毛衣之类,四季穿着不同,服饰的季节性较明显。坝区农村居民从事水田劳作,男女衣装手袖和裤管较宽松,便于下田干活,同时为了在劳动时不拖泥带水,影响动作,男女皆穿坎肩,腰上系带或围腰,收柬自然下垂的衣服下摆。而腰带、围腰又具有装饰性,给衣装增添了美的感觉。典型者如大理白族和昆明农村汉族。白族主要环绕洱海而居,四季温和凉爽。白族女子一般穿右枉姊妹装,外罩一件棉布或毛褐、灯心绒、丝绒做的坎肩,系净色或绣花围腰,下穿长裤,.着绣花鞋或普通布鞋、皮鞋.头饰扎染巾和白毛巾,用长辫缠绕压住。其服饰紧凑、轻巧,一年中大多数时同都可以穿用,冬天才需增加一定的御寒装备。白族男子一般穿纽扣较多的对襟衣,外罩黑色或蓝色坎肩,下穿长裤,缠白布包头,服饰基词与女装相似,同环境、气候十分协调。各地坝区民族的服饰在气候因素的表现上,风格趋于接近。因气温年较差小,衣服的穿着基调四季大致相同,只需在冬天加上棉、毛衣即可,装束偏于简单、轻巧。
珞巴族服饰——柔软保暖
3)、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边沿地带,即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地区、思茅地区、保山地区、红河治州、文山州部分县区的坝子与河谷地带,属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较高.长夏无冬,气候炎热。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以简单、轻薄、凉爽透风为各民族服饰的主调。傣族服饰可以说是气候炎热地区各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女子上衣下裙; 男子上衣下裤(瑞丽也有穿裙的),裤管较宽大,用料多数选择浅色、柔 软、较薄、透气性能好的布料; 喜穿凉鞋、拖鞋或光脚。如:热带地区的傣族服装“ 五无”,即 “ 帽无顶、衣无领、裙无腰、裤无裆、鞋无帮”。
三、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
1)、少数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
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即对不同时代民族服饰特征的比较。云南民族服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各民族服饰是经过提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才逐渐形的,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用料、形制、制作工艺及其功能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早期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比较简陋、功能单一,以遮体、保暖为主。
*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经济的发展 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纺织品种类增加,衣服样式增多。分为:一是羽装,即用羽毛做的衣服和裙子;二是尾服——衣服的后面挂着一张动物毛皮,拖 着一根长长的尾 巴;三是条纹布衣 ;四是披毡;五是其他各类长短衣服,大概有十多种。
* 唐宋时期是云南民族服饰发展较快的时期。
* 元代至清代,云南民族的纺织、印染、绣花等技艺继续向前发展,少数民族服装各式各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2 0世纪 6 0年代,云南各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服装主要都采用本地本民族生产的衣 料缝制,穿传统服装的人居多。
* 6 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衣料和成衣供应增加,云南内地城乡的衣着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男子穿涤卡布中山装和涤棉、的确凉衬衫的猛增。“ *”时期,出现了穿绿军装的热潮,对民族传统服饰带来的冲击不小。
* 8 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逐渐活跃,服饰商品琳琅满目,款式繁多。* 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致有三种情形:
一是日常生活中仍普遍穿戴的传统服装,如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瑶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其中女性穿传统服装的比例比男性高;
二是传统服装平时穿的少,仅喜庆节日、祭祀活动才穿戴的服饰;
三是仅老年人穿而年轻人不穿的服装,年轻人即使穿戴,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四是随着旅游宣传和旅游开发而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民族传统服饰得以推广,如傣、撒尼、白、佤等民族的服饰。2)、少数民族服饰的空间变异
在云南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频繁地进行着各种文化交往,而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无不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并在交往中相互借鉴、融合和吸纳。这种现象在汉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较为普遍,在这一地带坝区居住的回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壮族和布依族等,由于与汉族临近或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因而在服饰上汉化特征较显著,尤其是男子服饰已与汉族无太大差别。
民族服饰文化的自然交融,一方面丰富了各民族穿戴的内容;一方面又导致民族服饰的差异性不断弱化、相似性逐渐增加,使处于强势的汉文化的地域空间不断向弱
势的少数民族地区扩展。
四、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否会因审美观的变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相反的方向,甚至被现代信息社会文明所同化,使其逐渐丧失民族原有的特质。这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保护者们最为担忧的一种现象和过程。1)少数民族服饰经济价值的利用
经济学的角度讲,民族服饰文化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对于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云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显现出的地位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优势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同,云南在实施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战略中,必将把那些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持、继承和开发利用视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平时穿少数民族服装能增加地方风情,可以将身上的刺绣图案和挂件进行整理和装裱,作为旅游品出售。路南县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人就是身穿民族服装卖她们服装上的刺绣、挂包、手工艺品而获得经济效益,并有专门的制作者,也认识到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重要意义和经济价值,实现民族服饰的时代精神民族服饰的款式、实用功能、艺术效果也有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及现代审美意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也促使民族服饰文化要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共跳动,所以民族服饰文化也存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不管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老的血脉,保持了老的血脉,就延续了本民族活的文化生命,也为保护和发展多元民族服饰文化做出了贡献。云南以自己神奇的山势地貌、多样化的立体气候、神奇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姿的少数民族形象吸引着世人,这些是我省发展旅游事业的先天优势,使云南成为旅游大省。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我省的少数民族中青少年汉化严重,民族服饰文化己经流失。正如画家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少数民族服饰需要自身发展,不断完善,使之充实到时代文化的长河之中,使之丰富
多彩、生动活泼,与多元文化共存,也才显出本民族顽强的生命力。2)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利用
云南的民族服饰文化不应当被忽视,更不应当被曲解为原始和落后。云南传统服饰文化的综述云南传统服饰文化服饰以其众多的服型、多姿的款式、缤纷的色彩及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已经构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融入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看似简单的衣装中,却融入了一些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内容。因此,服饰不再是简单的衣装,而是一种包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载体,故我们称之为“文化”。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可用“多”、“丰”、“彩”、“巧”来形容。“多”,一是民族多,二是服型多。“丰”,是文化内涵积存丰厚。“彩”,即色彩丰富,斑斓多姿。“巧”,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巧夺天工。
当民族的文化作为景区的主体参与到地域旅游活动中来时,民族服饰则是最直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旅游景观。民族服饰淀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游客的视觉中,面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他们的追求得到的是美感与真实的结合。因此,在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应当对民族服饰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到民族服饰的制作者与穿戴者,都必须了解和尊重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声跃.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287-296 【2】 李当岐 服装学概论 1990 【3】 刘军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1999 【4】 郭净;段玉明;杨福泉 云南少数民族概览 1997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藏族风俗主要有: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乔迁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
佤族传统女服:这是生活在云南省阿佤山区的佤族青年女子的服饰,裙子为纯手工纺织成的长筒裙。女孩子从出生起每年在腰间或小腿处加一个藤圈或竹圈。它既是一种装饰又代表着姑娘......
三、发展云南三台旅游的思路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行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式保护......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在云南这片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各族人民40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00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有25个民族,其中1......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从选定教材,查找资料,三次试教,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修改打磨教案,课件,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环节,每一句过渡语和总结不知道在我心中回放了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