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半成熟、半幼稚,这一时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二)关键期:关键期的研究始于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期,也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该阶段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泛灵论倾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还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归纳概括、假设推理)①命题之间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
3、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3、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4、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
5、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6、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婴儿期(0~1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基本任务是形成亲密感。7.成人期(24~65)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作用: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任型、威信型和忽视型四种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同辈群体
健康人格的建构: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成分:
(一)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控制。
(二)从内容上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从自我观念上看,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他们生理发育加速,反省思维开始出现。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中心,并出现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个人的虚构”)。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中学生是通过对别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到对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通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序列型等方面。1.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赫尔曼·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整体型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克)(二)认知能力差异(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最初由比奈和西蒙编制,后由推孟推广。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两种量表中都以儿童在回答测试题时的数量和质量为其聪明程度的指标。2.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量)和个体内(质)。(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知方式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数量、速度、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认知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双重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同质分组、留级和跳级等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和性格的性别差异三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心理特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①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②向性说:内向型、外向型;③独立-顺从说:独立型、顺从型。
●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对学习的影响: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导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中......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心理现象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年龄约12~15岁, 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 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沉淀知识。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以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启发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