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策略 观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学生安全教育观后感”。
观《中学生的发展特征及教育策略》有感 看了刘晓东老师上的关于中学生的发展特征及教育策略这节课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刘老师的上课形式及引入的案例的恰当性值得我们学习。课程开始的时候老师通过引用几个案例可以说是现存的典型教育的问题引出上课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忘引用例子来讲解理论知识,使知识容易理解、吸收。这让我想到了现今评价老师的一个新的方式是——教师是否能将生活中的大量案例引入课程,用于辅助教学。在课程开头阶段,刘老师引用了一所高中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为例,总分600分的考试,录取分数线为591.5分,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会记忆不会思考,有知识而无智慧。这样的教育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时刘老师又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很多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根据中考考题中注重考察识记知识的要求来组织教学。甚至有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提到:中考的题型特简单,一思考就出错。这样的考试制度,导致教育者无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可想而知。但是如何有效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呢?
关于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改革,制定比较符合的对人才需求的考核制度,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改革可以从考核方式的变化开始。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防止出现上文提到的现象,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新课程目标中提到了三维目标——行为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现存的教育制度中更多的注重行为目标的培养,忽视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所谓的认知目标就是我们提到的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改的带领下,希望能通过注重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的考核,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视频中也提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区:试图探寻一种有效、适用性高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来引导教学。我相当同意老师的观点,对于有效的教学的解释来看,有效教学是指适用于学生的特点的教学,同时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学生群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那寻找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有效教学,应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研究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应多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探寻有效的教学。
在这个视频中老师也提到每位中学老师都应该把中学生心理特征发展看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之前的实习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新老师还有大部分有经验的老师都忽视了这块内容。教育
者在教学设计阶段,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如何把课本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拥有知识的数量并不代表他所拥有的思维能力。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而不是要求学生要把所有的知识全部记在脑中。我觉得改变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被动接受的状态,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态度上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可以算是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态度的变化,实现一种“教是为了不教”的太平盛世,我认为这估计是课改的最终目标吧。
刘老师提到“越是认真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灵摧残越严重”,到底教师的角色应该怎么定位呢?如何将教师的一片用苦良心,变成对学生正在的好呢?而不是像刘老师说的那样,教师自认为的好实际上却摧残了学生。这里边涉及到的就是教师的角色问题了,教师如何找好自己的角色,或者说寻找一种比较好的定位,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找到一个好的定位,人才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重视对才能的培养,同时也不要忽视学生作为人的这个身份。很多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个环节。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在中学阶段有其相对独立但不成形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书的过程中也应将育人提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1.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2.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
《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学习体会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
吉 林 农 业 大 学学 士 学 位 论 文题目名称:学生姓名: (五号空一行)院系:专业班级:(五号空一行)指导教师:职称:浅谈中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策略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而......
中学生恋爱的七种类型与教育策略(转载 中学生早恋心理动因的不同来分类,认为孩子可能出现七种早恋类型: 第一种叫做“爱慕型”,是指因为爱慕对方的仪表或专长而产生的早恋现......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