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_如何做最好的老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5 23:52: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做最好的老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做最好的老师”。

读《做最好的老师》感悟

原著:《做最好的老师》 作者:李镇西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读到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我们老师也得到许多块玉——可爱的学生们。几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老师们都绝不怀疑自己是一位琢玉高手,却不知他此时运用的正是锄头——学校教育中的错误就这样在无意间产生,使结果和愿望背道而驰,这是最令人遗憾和痛心的地方。老师们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个严重困扰学生的大问题,给学生带来深刻痛苦,甚至扭曲学生的心灵。不是老师爱心不够,只是我们不知道有些做法不对。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是啊,哪个老师的教育意图不好呢?当良好的意图和后面令人失望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时,许多老师都抱怨学生本人,说学生自己不争气,天生就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这是显而易见的强词夺理。如果问题是学生天性中带来的,学生自己有什么过错呢,正如眼睛大小不能怪个人一样;如果问题只能由学生自己“争气”来解决,所谓“教育”的功能又在哪里呢?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较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和学生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教师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学生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正确的教育理念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结。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许多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一个有心的小伙夫可以成为一名高级厨师,一个有心教师的也可以成为一名教育专家。哪个学生不需要有教育素养教师的呢?现在学校教育的普遍情况则恰恰相反,老师们对学生用心了,但用得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充满痕迹深重的干涉,学生所体会的多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就在我有着思索、迷茫和困惑之际,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这本书,我们看到,面对学生时如何“有心”,教育学生时又是如何“无痕”,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教育手法又是何等自然、有心而无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

这里的“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做最好的老师”,则表明了李镇西老师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李镇西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作为自己永远的追求,直到教育生涯的终

点。

可贵的是,李镇西老师提出了向学生学习,学会“儿童思维”,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才能够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才能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维。“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的心灵比成人纯洁,是不争的事实。教育的过程是让学生尽可能保持童心的过程。不能老用成人的思维、意愿和标准硬是强加给学生当做教育,硬去要求和束缚学生;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民主的教育)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用充满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就以大家关心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为例。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用成了锄头,即惩罚措施等,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一切“语重心长”甚至强制措施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会让学生感到受伤的同时,甚至感到恶心学习这个科目。我们所教的这门课在学生心中可能永远成为一门恶心课程了。在我们看来,有时候一些学生的所谓的坏习惯、顽劣等倒是治好了,但经过这样治理的学生,基本上都永远不再热爱学习了。因为学生的胃口被破坏掉了。如“满汉全席”不能天天吃。即使是他们最爱吃的饼干,逼他们吃下过多,在他们眼里,可爱的饼干一瞬间就会变得恐怖,甚至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很残忍。

《哈佛家训》里有一则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取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得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不再踢垃圾筒。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听垃圾筒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地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再踹时就不那么卖劲了。又过几天,老人又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筒。这位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与其他人的直接劝阻相比,老人的说服工作不着痕迹,却有明显的效果。分析他的方法可以看到,老人先通过“给予”,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这是第一步,目的是降低“乐趣”。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然后,老人通过减少支付,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这件事产生逆反心理,这是第二步。最后,老人进一步减少支付,并且给出一个让他们不能接受的10美分,使他们在心理上对踢垃圾桶这件事产生排斥感,产生逆反心理。于是,原本令几个年轻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成为“受害者”。这时再让他们去做,那肯定难了。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和教育学生没有关系,但它里面包含的教育思想却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那就是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要刺激起孩子对学习的厌恶之情。

杜威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同时最最重要的是让

他在行事过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这无论在学习还是其它事情上,都是普遍适用的。一个自学能力低下的人,其实也不会教别人如何学,往往采用蠢笨的办法去教学,尽管具体做法可能不一样,但简单粗暴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以惩罚方式让学生去学习。天长日久,由于学生的天性被扭曲,既伤害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由于迫于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做出各种承诺而屡次食言,对自己说过的话也越来越满不在乎了,让他们变得厌学且厚脸皮。成了自身坏习惯的奴隶。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我尊敬的朋友看云——一位很知名的网友,同时也是一位很不知名的普通老师说:“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非常欣赏这句朴实的话,因为其中蕴含着极不普通的教师人生哲理: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我认真地看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书中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在书中如实地描写了自己的一些失误,使我们引以为鉴!而且他还很坦然地说:“教学失误也是一种财富!”真是令人佩服。在书中他多篇写到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同时他也指出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在他的一些例子中,使我真正的看到了教师的作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八章学生思想改造工程——后进生的转化,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在李老师看来,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论文乃至教育专著。李老师之所以把眼关注“后进生”,一是因为素质教育充满了对人的尊重,这里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后进生的尊重。二是因为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采用10种有效的具体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对手竞赛;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干部;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

读了他的后进生转化手记——我和万同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我清楚的记着有这样一个情节他让万同代表班级在全校进行国旗下演讲。为了不失去教育万同的机会,李老师不断鼓励万同,让万同连写三稿,最后抓住“班级的爱就是祖国的爱”这一句闪光的话写的演讲稿,还利用自习课和下午放学后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最后终于让万同信心十足地进行了演讲,赢得了

全校师生的掌声。李老师目中有人,始终把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真令我佩服!

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学生当然也能适应暴力教育,但强制性教育(锄头)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全面地破坏学生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

在一个班集体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则”,而不能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连老师都认真遵守的规则,违反了都挨罚,那个学生还能更个别呢?)再说,犯了错也不是没有惩罚,只是改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单纯简单粗暴地强制、训斥好得多。

以真诚平等的态度,才可以更加赢得学生的由衷爱戴和认可,也可以使我们当老师的真正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爱的最高境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我们学生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我们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即便是我们老师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如(举例说明)五年级的学生有一段时间课堂气氛特别不好,主要是有些学生基础没打好,不够自信,我就引导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事事处处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孩子,好学生”的道德自信。很快,学生们就找到了许多属于自己的自信,课堂上也敢大胆发言,而且底气十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学生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真正的教育就是真正想方设法走进了学生心灵的宇宙,将我们的心灵融进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他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只有理解了这些,我才明白了什么是锄头,什么才是真正的雕刻刀,什么是教育的最为美妙的境界----有心而无痕!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听“冯恩洪校长讲座”心得东胜第七小学任玉梅冯恩洪校长的讲座以其广博的学识、犀利的眼光给老师们带来了许多观念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引领教师们不断地......

做最好的老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2篇做最好的老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暑假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后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今年假期中,我认真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

下载《做最好的老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最好的老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