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课例文本要点: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本节的内容是为了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本节授课过程中:
一、通过不断的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借助PPT、数字星球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板图绘制和填图练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三圈环流最主要的成因,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还要求学生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图形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0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 体态演示法 读图法,引导法,共同探究法,绘图法,讨论法
五>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这个活动适合边讲边做,提倡做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六〉教具
数字星球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顾:热力环流(教学意图:回顾重点知识,为下面的学习铺垫)讲授新课:
第一模块:单圈环流
教学意图: 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圈环流是否能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
实际操作模拟:
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思考: A.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什么?
B.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多?什么地方受热少? C.北半球大气将怎样运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边画图演示】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单圈环流
赤道终年炎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
极地终年严寒,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这样,在高空,气流由赤道流向极地;在近地面,气流由极地流向赤道,形成单圈环流。
体态语言:教室里的单圈环流
1、以北半球为例,把教室的最南边来代表赤道,最北边代表赤道。让最南边学生站起来(热的),让最北边学生蹲一蹲来(冷的),用手臂、手掌在讲桌上演示赤道与北极之间的这个热力环流圈,即单圈环流。教师应边讲边演示。
2、叫一生到讲台上来演示指挥大家,谈自己的感受。(问:是不是真的)【启发提问】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教师总结,继续启发】很好,也就是说,我们刚才所说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第二模块:三圈环流
教学意图:
以分析北半球低纬环流作为解疑释难的突破口,关键不是靠老师讲得清楚,而教学的成败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
(l)画图的症结要让学生先明确地球高空在哪里,比如,①在图中让学生画出4个人站立在地球上;②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③这样,画空气上升、下沉箭头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2)讲成因。教师叙述成因,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画图。例如,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画出图中的①),即热力原因形成;上升到一定高度,空气向南。北分流(只画图中的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成风向与 30°N纬线平行(即西风),“空气„„便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此乃由于动力原因而下沉,见图中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接着,近地面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信风(图中④)。最后将东北信风(风向)转画到平面图上。把低纬环流讲清楚、讲透彻之后,紧接着让学生自画高纬环流,最后画中纬环流。
实际操作模拟: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师生互动】(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示意图”,展示以下思考题: 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
②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面气压高低的状况及形成原因;
③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
④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师】借助立体图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并解答所提问题: 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北纬30°的地面形成高压的原因是: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迫使那里的空气产生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这种空气“堆积效应”就是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因素。
③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东北信风带。
④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2)中纬、高纬环流和风带
【师】提出问题:①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各自是如何形成的?
③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问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
④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依据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讲解: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偏转成西南风,又叫盛行西风;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暖而轻的西风气流被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60°N附近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基地上空。这样就形成了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体态语言:教室里的三圈环流
1、以北半球为例,把教室的最南边来代表赤道,最北边代表北极。教室里安排两排学生分别为北纬30度,北纬60度。
2、低纬度环流圈。
(1)由赤道的上空高压区试图流向北极上空低压区的气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高空先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
(2)用右手手掌和手臂演示高空西南风和西风的形成与方向,并演示在北纬30度的近地面因气流下沉形成副高。
(3)然后让最南边(赤道)和北纬30度之间的学生演示近地面的东北信风的形成与风向。
3、中纬度环流圈和高纬度环流圈
教师站在代表北纬60度学生处。用左右手的手掌、手臂演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形成。用双手掌和手臂演示极锋的形成,即它们相遇后上升。上升后又分别流向北纬30上空和北纬90上空。在高空,由北纬60度流向北纬90度气流先偏转成西南风后成西风;由北纬60度流向北纬30度气流先偏转成的是西北风后成西风。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图):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记忆方法: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这里高压与低压的成因并不相同: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第三模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规律和记忆
教学意图:有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实际上是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三圈环流的基础知识,应该让学生熟记其名称及分布范围。并交代:有关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实际操作模拟:
用数字星球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课堂练习):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指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位置,并绘出各风带的风向,让其余学生拿出地图册,填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图。(教师巡查指导学生绘图。)
(教师讲解):由此略图,中间是赤道低压带,两极是高压带,而高低压带相间分布,风带分布在两气压带中间。关于风带的方向,首先要分析气压带的高低,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同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总结)气压带风带分布特点:①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②高低气压相间分布;③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第四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意图:对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分析和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并多角度分析。
实际操作模拟:(教师讲解,引导思维):我们在分析低纬环流的时候,说到因为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而我们的太阳直射点是随着季节的移动而移动的,所以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的温度就比南半球的高,那么气压带在总体上并不是以赤道为中心对称性分布了。
(读数字星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提问):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和气压带分布情况如何,夏至日呢,冬至日呢?
(总结):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小结:(要求读课文第一段内容,提问):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强调“大规模的”、“有规律的”等词语,让学生把握大气环流的特点。)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和地球自转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海陆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甄鸿启)首先说明一点,由于视频时长限制,我们在保证课堂实录流程完整的前提下,对李老师和潘老师的两节都是45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了剪辑、处理,剪掉了部分内容,包括学生的练习时间、活动时间。实际上课堂中学生活动和落实的时间还是非常充分的,包括最后的随堂检测也很踏实。
这节课的内容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也历来是老师们感到不好处理的一部分内容,我感觉李安强老师本节课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注重学生的学,将三圈环流的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等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分四步走——由仅考虑高低纬间的热力差异到叠加地球自转要素到叠加地球公转要素再到叠加海陆差异要素层层递进将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予以分解,层次分明,逻辑缜密,留有余味。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
通过学生的实际练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上述要素叠加导致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变换,整个过程围绕着由立体向平面转化的思路,层次分明,难度适中,沿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渐次推进,将难点逐步化解掉,使学生感觉不到在啃一块硬骨头,而是逐渐生成新知,认知深度在动手练习中得以达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难点的突破不能图快,不能用教师演示的方式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一位智慧的教师是带领学生到达他们自己认知领域的门槛前,而非带领到教师自己的知识殿堂。总的来说,李老师注意难点的层层分解,小步子,环环相扣,带领学生在自己动手中体验和感悟,注重课堂生成,没有压力,更多的是体验和感悟。有效地达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潘海东)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体设计方面,注重知识的铺垫和衔接,紧紧围绕学生学习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深入浅出,从热力环流到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从三压二风到七压六风,从立体到平面,从静止到移动,从单一因素到四个因素,从教师演示到学生绘制,真正做到了突破难点,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热空气北与南下的极地高气压带冷空气相遇而形成;风带是随着气压带的产生而产生的。扩展资料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是由于地球......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的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并运用其解释相关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 理 教 案设计科目:高中地理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授课类型:新课 授课时间:40分钟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气压带和......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关于本课时的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是本......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并了解其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2、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