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_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8:30: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视错觉是存在的,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2.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白科学实验室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

2、在实验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积极思考问题,求得正确答案。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白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看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用直尺量一量。

2、探索活动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实验一:看图中德三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实验三:哪个图形大。

实验四:颜色不同的三条线一样宽吗?

3、探索发现,总结。分组讨论结果:

实验一说明视错觉的存在。

实验二说明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六、布置作业:动手量一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七、课后小结:师生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为什么看错了!

视错觉是存在的1、不适当的参照物

2、位置

3、经验

九、课后反思:吹泡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让学生在吹泡泡的试验中感受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泡液成分与比例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1、各小组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2、1个水杯、2-3支粗细不同的吸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都喜欢吹泡泡,那么泡液是怎么配成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2、探索课题

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3、探索活动

实验一:用清水能吹泡泡吗?

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1滴洗洁精能吹泡泡吗?

实验三:再向杯中滴入2、3、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试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实验四:直接用浓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实验五: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

4、探索发现:

配制吹泡泡的泡液时,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洗洁精,经过多次配制,才能配出效果较好泡液。

5、探索延伸

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六、布置作业:从舞台两侧飞出很多很多的泡泡,在灯光的照耀下好看极了,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七、课后小结:我们做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地进行需要耐心和毅力。

八、板书设计: 吹泡泡

配制泡液:水、洗洁精

吹泡泡:

1、泡泡连泡泡

2、大泡套小泡

九、课后反思:

3照镜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2、通过实验,研究非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体验镜子成像现象带来的乐趣,探索其中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呢。

2、探索新知

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3、探索活动

实验

一、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分清哪边是你的左眼,哪边是你的右眼。思考: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实验

二、将小镜子按图3摆放好,眼睛看着镜中的图形再描画着个图形,看看好描画吗? 观察镜中笔画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画圆时的运行方向。实验

三、照凸凹面镜子的效果。

4、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5、探索延伸

(1)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与同桌合作做一个实验,找一面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学的眼睛,你的同学是否也能在镜中看到你的眼睛?

6、课后小结: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

7、作业布置:总结镜子成像现象的规律。

8、板书设计:

照镜子的发现

镜像

右 课后反思:水轮转动的快与慢

一、教学目标:

根据水流的转动原理能带动轮子的原理让水冲击水轮,探索让水轮转动的更快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制作水轮

2、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小水轮、塑料盆、2个易拉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早在19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异用来鼓风滔米,后来人们陆 续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水轮是怎么转动起来的呢?

2、探索课题

水轮转动快慢何什么因素有关系

3、探索活动

实验一 :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

思考:水流的大小与水轮转动的快慢是什么关系? 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观察:哪种方法水轮转动的快?

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分别冲击远轴点和近轴点。实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观察:哪个角度水轮转动的更快。

4、探索发现:

分小组实验并总结,由一位同学记录水轮转动快慢的4个实验。

5、布置作业:

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的很高这是什么道理?

6、课后小结:

实验不会一次成功,如果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大多数同学实验的结果不一样,就要认真分析实验过程看看哪些有问题、7、板书设计:

水轮转的快与慢

实验

课后反思:

5、人的反应能力

一、教学目标:

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

二、教学重点:

测试人的反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

总结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具:

每组配备两把学生用直尺

六、教学过程:

1、引言:

人在骑自行车的时候突然发生意外情况需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

2、探索课题

人的反应能力

3、探索活动 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 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 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

4、课堂小结:

人的反应有快慢(视觉、听觉、触觉)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时可以提高的。

5、探索延伸

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需要提前做好刹车的准备,这是为什么?

6、课后作业:

分小组讨论你对这几个实验的感受和改进意见。

7、板书设计:

5、人的反应能力

视觉反应

听觉反应

触觉反应 课后反思:

6、耳朵的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教学重难点:

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探索耳朵的功能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与教具:

眼罩、小铃铛、秒表各一个,纸杯两个,约3米长的线绳一条及橡皮、铅笔等物品。教学过程:

1、引言:耳朵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它不但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探索课题:耳朵的功能

3、探索活动

(1)制作传声筒(合作制作)

(2)实验操作:

实验一:互相说话,你能听出使用纸杯和不使用纸杯声音的差异吗?你能辨别出不同同学发出的声音吗?

实验二:蒙上眼睛,去根据铃声找同学。蒙上眼睛的同学用手捂住自己的一只耳朵,重复刚才的实验,去寻找哪铃铛的俩同学。

实验三: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

4、课堂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耳朵的功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发音无法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它,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5、课后作业: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收集相关的信息。

6、板书设计:

6、耳朵的功能

1、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能区别

2、辨别声音的方向

3、保持身体平衡

课后反思:

7、哪种方法倒水快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教学重点:探索倒水快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倒水快的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

一个塑料水盒,2个塑料水瓶(其中一个底部侧面扎一个大约与铅笔芯粗细的孔)

一个塑料漏斗、一个水杯。教学过程:

1、序言: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要把瓶子里的水倒出来的事情,有没有倒的快的方法呢?下面

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2、探索活动:

实验一:听声音,观察现象

将没有扎孔的水瓶装满水倒入盒中

思考: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在水流出来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实验二:观察现象,研究道理 用有孔的水瓶子倒水 实验三:哪种方法倒水快

在研究时用完整的水瓶倒水,每次实验做好计时,并填好实验数据统计表。

课堂小结:实验证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第二个实验证明,空气进入瓶中,水 很快倒了出来,空气进入瓶中的快与慢,决定了水倒出的快与慢。

课堂作业:有的酱油瓶子的内瓶盖上开了两个小孔,这有什么作用了,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板书设计:

7、哪种方法倒水快

1、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

2、空气进入瓶中的快与慢决定了水倒出来的快与慢

课后反思:

8、水浮硬币

教学目标:

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结合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上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的方法。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及教具:

1、按小组准备一个塑料小水盆。1支滴管。

2、1分、2分、5分的硬币各4枚,蜡笔一支,2张面巾纸,1-2枚曲别针。教学过程:

1、序言:

在一些旅游景点常看到人们往蓄水池水面上投一些硬币,有时,硬币会浮在水面上,过一会硬币会沉入水底,这是为什么呢?

2、探索过程

实验

一、对比实验

第一次:用不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第二次:用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实验二: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

1、把一枚曲别针横放在一块面巾纸上。

2、将方有曲别针的面巾纸轻轻放在水面上。

3、教学小结:

没有涂蜡的硬币,硬币表面上的油脂很少,放在水面后立即被水浸湿,在硬币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沉入盆底。如果硬币上有油污,不能马上被水浸湿,但过一会硬币被浸湿后,也会沉入盆底。硬币涂上一层蜡以后,硬币没有被水浸湿,能在水面上浮较长时间。

4、作业:

用一根针按照上面的实验程序做,针也能浮在水面上,你相信吗?做一做?

5、板书设计:水浮硬币

课后反思:

第九课: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

2、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有关动物保护色和呈弧形的建筑图片及文字资料。鸡蛋壳、铅笔、小酒杯。

三、教学时间: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人类模仿动物的颜色及结构,创造出许多运用于生产、学习、生活的仿生学技术。谁能给 运用于生产?大家举几个例子?

2、研究动物身体结构的功能和特点不仅能揭示出许多奥秘,还能解决一些人类遇到的科学难题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特征观察

1、教师指导观察图片。

2、思考问题:

①、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②、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③、动物的保护色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举例说说。

3、小结:动物身上的颜色和它栖息环境颜色相近,有隐蔽的作用,这种体色叫保护色。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就是靠着保护色躲避敌人,在生存竞争中保护自己的。

(三)思考交流 分小组讨论

1、军队的服装、武器是如何利用动物保护色的?你还知道哪些利用保护色的发明?

2、蝙蝠采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探测目标,人类利用这一方式有哪些发明?

3、海豚的体型呈流线形,皮肤结构也很独特。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搞了哪些发明?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继续观察思考交流

一、思考交流

1、观察斑马图片,说说斑马的特征。①、观察斑马身体表面花纹,你发现了什么?

②、观察斑马身体特征,说说它的奔跑速度。提问: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究竟有什么用呢?

③、提问: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究竟有什么用呢? ④、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对人类有哪些启示?

教师:有人说:黑色条纹是群体互相辨认识别的标志;黑色条纹是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保 辨认识别的标志保护色;黑色条纹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隐身术;黑色条纹是防止刺刺蝇叮咬的一种手段。

二、探索发现

1、在对动物保护色的研究中,认识到仔细观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在对动物保护色的研究中,认识到仔细观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习惯观察事物。习惯观察事物。

2、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给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启示,充分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造出更多、更好的发明成果。造出更多、更好的发明成果。

3、①、把半个鸡蛋壳放在桌子上,凸面向上。手拿铅笔从不同高处砸向鸡蛋壳,仔细观察研究记录。

②、手拿铅笔从不同高处砸向鸡蛋壳,仔细观察研究记录。

③、鸡蛋壳凹面向上,放在小酒杯上,用同样方法实验。观察蛋壳被戳时,那种位置容易破损?

④、观察蛋壳被戳时,那种位置容易破损?

4、思考问题

①、为什么鸡蛋壳凸面向上时,鸡蛋壳不容易被戳破?

②、利用这一特点,人们都有哪些发明创造?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提示: 蛋壳凸面壳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人类仿照它设计了薄壳结构的屋顶。①、蛋壳凸面壳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人类仿照它设计了薄壳结构的屋顶。蛋壳成凸面,能均匀的分散外力,结构牢固。

②、蛋壳成凸面,能均匀的分散外力,结构牢固。

③、你能举例说说人们根据这些特点发明了什么?

第十课:练练你的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位同学几张草稿纸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学会观察才会创造。我们每个同学都要 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方法训练一:

①、分小组观察、讨论活动。分小组观察、讨论活动。教师指导看图,建议:把每个人在拍照前与拍照后分别对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②、教师指导看图,建议:把每个人在拍照前与拍照后分别对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指名发言,说出不同处。

③、指名发言,说出不同处。观察第二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建议:先找相同特征的钥匙柄,④、观察第二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建议:先找相同特征的钥匙柄,然后在相同特征钥 匙柄的基础上再仔细看钥匙齿的特征。匙柄的基础上再仔细看钥匙齿的特征。

⑤、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建议:根据部位不同整体不同的道理,可以先找局部相同的图形。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建议:根据部位不同整体不同的道理,可以先找局部相同的图形。观察第三幅图

3、观察方法训练二: 在下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

①、在下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

②、教师指导建议:可采用将图案旋转一个角度的方法来找。教师指导建议:可采用将图案旋转一个角度的方法来找。指名回答,是怎样找的?

③、指名回答,是怎样找的?

4、观察方法训练三:

指导观察: 黑 到 白 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①、指导观察:从“黑”到“白”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②、建议:观察时,可采用以黑为主,排除白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再以白为主,排除黑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

小结:对比观察法,先找相同特征法,局部不同整体不同法,旋转图形法,以某色为主法。

(三)探索发现

1、我们的观察都是针对图形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的 在观察中,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的。在观察中,头脑要有层次性,方向感,分清主次,抓住图形的特征进行综合观察,效果才会更好。

2、知道了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认识世界的起点,观察时我们要做到:细致、认真。

(四)探索延伸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本 47 页作业。

第十一课:小兔为什么能往前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利用纸的变形研究纸的弹力。

2、知道不同纸张的纸质弹性不一样。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硬纸板、薄白纸、浆糊、剪刀、彩色笔。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一纸折小青蛙,演示青蛙跳跃,提问:为什么一按它,青蛙就往前跳?今天我们研究 纸张的弹力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10厘米的纸条,拿好向纸条断续吹气。

①、将复印纸剪一条长 8 厘米、宽 6 厘米的纸条,拿好向纸条断续吹气。观察纸条形状变化情况。

观察纸条形状变化情况。思考:停止吹气时纸条为什么能恢复原状? 思考:停止吹气时纸条为什么能恢复原状? 实验二: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

①、剪长 14 厘米、宽 7 厘米的硬纸板和复印纸各一条,放在桌上,两端压上字典,使中间凸 分别用手稍加用力向下按,起,分别用手稍加用力向下按,观察并感受两张纸条形状变化及按纸条用力大小的情况

③、观察并感受两张纸条形状变化及按纸条用力大小的情况。思考:不同纸质的纸的弹性一样吗?它靠什么力量恢复原状?

③、思考:不同纸质的纸的弹性一样吗?它靠什么力量恢复原状?

3、做游戏,研究纸的弹力。、做游戏,研究纸的弹力。①、指导用纸折小兔或青蛙。指导用纸折小兔或青蛙。将做好的小兔或青蛙按一按,进行观察研究。②、将做好的小兔或青蛙按一按,进行观察研究。

(三)总结:

1、通过实验证明,纸质的弹性和掌握外力的适度是使小兔或青蛙跳得远的关键。

2、纸张是有弹性的,纸质不同弹性也不一样。

(四)探索延伸 种身边有弹性的物品,并将物品的名称记录在笔记本上。

1、说出 10 种身边有弹性的物品,并将物品的名称记录在笔记本上。继续用纸折小兔或青蛙观察研究。

第十二课:自组组合发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身边自组组合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2、实践自组组合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物品的特点与功能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一把剪刀,教学生观察剪刀的组合,说说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教师指出: 教师拿一把剪刀,教学生观察剪刀的组合,说说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教师指出:这就是 发明技法之一——自组组合发明技法。自组组合发明技法。发明技法之一 自组组合发明技法

(二)学习新课

1、分析发明过程、①、指导观察课本图形,说说发明前后物品功能的变化。②、观察思考:小木棍 小木棍,小刀 小刀能发明什么?

③、分小组议论:玻璃杯 玻璃杯,自行车 自行车能发明什么? ④、提问: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是什么关系?

3、尝试发明

①、汽车+汽车能发明什么?

②、单人床 单人床能发明什么?

③、剃须刀 剃须刀能发明什么?

4、自主发明。要求: 说明选择哪种物品。

①、说明选择哪种物品。

②、分析此种物品的重要功能。

④、准备将物品的什么功能进行组合。④、对发明后的物品进行描述。(或画出草图)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六课

第六课“人造卫星”手抄报教学目标:1、通过“人造卫星”手抄报内容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搜集资料,自主编排手抄报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提炼信息......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第九课

第九课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教学目标:1、通过潜水艇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发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实践出真章——记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缘起: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衢江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安排,我区精心组......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

下载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