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安石的故事_王安石的故事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8:00: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王安石的故事”。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轶事典故

1、“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2、对联成婿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3、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4、寻求生花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王安石节俭斥萧氏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顺便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特意穿了漂亮衣服,高高兴兴地早早跑到王家。

以为到宰相府不说吃山珍海味,饮琼浆玉液,肯定少不了尝尝珍禽走兽、美酒佳酿吧。好不容易等王安石处理完工作,闲聊一会就到了中午。萧公子觉得饥肠辘辘,但不敢离去。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萧公子一看,这那是请客呀?除了一张空桌和几把椅子,什么菜肴都没有准备。干喝了几杯浊酒,仆人才端上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小条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也没有什么菜,只在旁边搁了盆菜汤。萧公子那也是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主,在家那吃过这些东西呀。萧公子耐着性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也不顾宰相的面子,伸手把萧公子剩下的胡饼边取来大嚼起来。

萧公子看得目瞪口呆,自觉的脸上发烧,一散席便逃命似溜跑了,再也不来什么宰相府了……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却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为官清廉、不主张浪费的精神。

6.拗相公

文中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7.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

8.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9.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10.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11.酒色财气

相传苏轼有一日于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便挥毫题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来: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轼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诗”即度和道: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后来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酒色财气诗”颇感新鲜。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绝,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诗。这首诗把人们恐惧“酒色财气”与国民生计联系起来,给“酒色财气诗”添上了积极向上的色彩。

>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王安石不愧为推行新法有独创的宰相,一绝“酒色财气诗”引来了神宗皇帝的诗兴。当即,神宗皇帝吟道: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王安石任宰相时,当时潮州(当今的广东)有位文人去拜访王安石,并要求王安石为他改诗,原诗是这么写王安石 乌塘的“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一看这诗就笑了,明亮的月亮怎么会叫呢?黄狗怎么能卧在小小的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将这两句词改为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于情于理,那位潮州人看后笑笑,一言未发。王安石进拜宰相期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王安石两起两落,熙宁七年(1074年)年罢相,次年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为了疏解烦闷的心情,王安石游历南方,来到了潮州,他暂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庭院,里面的花开得很艳丽,有一个花农在忙碌着,王安石便询问花农:“老农,这是在做干什么?”花农回答:“我在捉虫子。”王安石就很好奇:“你的花开得这么好,怎么还会有虫呢?”花农回答:“有一种虫叫黄犬虫,它很厉害的,它喜欢啃食花心,花的茎部还会流脓,被它这一折腾,花就活不了了”。花农话音刚落,王安石就想起了数年前那个潮州文人让其改的诗,原来诗中指的“黄犬”不是指黄狗,而是指黄犬虫呀,王安厂为此感到很不安,当夜他睡不着,让当地人陪他去散步,当时天上的月亮很明亮,寂静的夜里传来婉转动听的鸟叫声,一般的鸟儿都不会在半夜时分鸣叫,王安石感到好奇,便问:“这鸣叫声是什么鸟?”当地人告诉他:“这种鸟叫明月鸟,越是明月当空的时候叫得越欢。”王安石才知道那句诗中的“明月”指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明月鸟,而当时那个潮州人并未告诉他这个情况,估计还暗笑他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吧。

12.王、苏书童斗诗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轼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轼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轼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苏轼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游泰山?” 王安石见是苏轼,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轼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佑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轼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轼前倾啊!”苏轼“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轼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13.抬高米价度荒年

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杭州一带阴雨绵绵,到了八九月份收割庄稼的季节,田地里颗粒无收。米价一天一个价,到了十月,米价已从原来的每石400文猛涨到每石1500文了。为了阻止米价节节上涨,大宋朝廷连连下发官文,要求每石米的价格控制在500文左右,违者就地斩首示众。

杭州时任知府吕向高为了落实朝廷政策,限制杭州府下属各县市面上的米粮涨价,特派几名心腹到各县巡查。心腹们先后回来禀报说:“大人,惨不忍睹啊,街头到处都是饿死的灾民,请您快想办法啊,快向朝廷求援吧……” 自从规定大米不准涨价后,杭州府的米商都不愿意把米拿出来卖,导致市面上无米可供,饥民纷纷外迁,杭州街头到处是饿殍(piǎo,饿死的人)。吕向高已向朝廷求援3次,可朝廷来信说陕甘一带连年大旱,朝廷国库空虚,无力顾及江南一带的灾情,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吕向高无奈地叹了口气,这时他派往鄞县的心腹也回来了。这个心腹一回来就跪倒在地,大呼道:“大人,鄞(yín,属浙江省)县出大事了。” 在吕向高的催促下,这名心腹从腰间掏出一张盖着鄞县印鉴的告示,说鄞县县令王安石违抗圣旨,不但置朝廷每石米500文之规定于不顾,而且还公开发布告示允许大米涨价,鄞县的大米每石已涨到3000文了。

作为县令,王安石不仅不抑制米价上涨,而且还推波助澜,致使米价涨了6倍,这是杀头之罪啊。吕向高看完告示后,惊讶不已。他心想,这王安石仗着祖上世代为官,肚子里有些墨水,在江南有些名望,竟敢无视朝廷圣命,得找他算账去。

第二天一大早,吕向高就带着师爷和一帮心腹,兴师动众地来到鄞县。王安石早已领着手下在城门口等候他了。吕向高一见到王安石,就怒骂道:“王安石,你可知罪?大灾之年,违抗圣命,不积极抑制米价,我要亲自送你面君。”说罢便招手示意手下将王安石绑了。

这时,只见王安石的师爷来到他身边,在其耳边悄悄耳语,一旁的吕向高见状,朝那师爷大喊道:“你家大人已经快成朝廷的死囚了,有什么事不敢大声说出来让我听?” 那师爷吓得跪倒在地,王安石说道:“你就照实说吧。” 师爷点了点头,对吕向高说:“吕大人,是这么回事,自从我家大人发出布告允许大米涨价后,各地米商纷纷涌进鄞县,他们为了感谢我家老爷,不断给我家老爷送银两。前几天,一个外地米商没有给我家老爷送银两,老爷就派我跟那米商索要,这不,那米商拿着银两来了。” 师爷的一番话,更让吕向高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心想这王安石的胆子也太大了,大灾之年不仅不为朝廷着想,还擅自抬高米价,收贿索贿,发国难财,这样的人砍头100次都不够。

吕向高咆哮道:“将那米商带来。”不一会儿,一个肥胖的米商被推到吕向高面前跪下,他吓得哆嗦着身体道:“大人,草民有罪,但这不全是草民的错。鄞县发布公告说这里允许大米涨价,我作为商人当然想卖高价,就跑来了。至于给那位大人送礼,本不是我的意愿,是那位大人派人来索要,我才不得不……” “滚!滚!”吕向高不等那米商把话说完,就把他骂走了。随即,吕向高问鄞县师爷:“你们一共收了米商多少贿赂,可有账目?” 师爷答道:“回老爷,全部有账。” 吕向高下令将王安石和他的师爷押回鄞县县衙,准备审理后上报朝廷处决。

城门离县衙有一段路程,当吕向高带领一队人马路过一个集市时,那里人头攒动,闹市不远处还传来唱戏的声音和阵阵掌声。大灾之年,杭州其他县城都饿殍满街,一遍凄凉,可鄞县不仅集市繁华,还有唱戏的。吕向高满腹疑惑地来到那唱戏处,戏台前看戏的老百姓见有官府人马到来,正要散去,吕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乃杭州知府吕向高,来本地视察灾情,大家不必惊慌。” 吕向高在讲话时,老百姓已看到他们的县令王安石被捆绑押解,纷纷围拢过来,下跪求情说:“大人,为何捆绑王县令,他可是好官啊。” 吕向高把王安石擅自抬高米价、收受贿赂的事情讲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妇人来到吕向高面前大声说:“你说得不对,敢问大人,这大灾之年,咱杭州府哪个县不是街市萧条?你再看咱鄞县,米粮充足,街市繁华,没有一个人饿死。这是谁的功劳?是王县令的!请问大人,我们王县令何罪之有?”老妇人的话引来一片掌声。

吕向高无言以对,这老妇人说得没错,鄞县确实没有一点受灾的迹象。他沉默片刻后对围观群众说道:“我会好好调查,给大家一个交代。请放心,朝廷不会冤枉一个好官,也决不放过一个贪官。” 来到鄞县县衙,吕向高公开审理王安石。公堂上,吕向高问王安石为何置朝廷圣命于不顾,抬高米价。

王安石神情严肃地说:“大人,如果执行朝廷规定的米价政策,鄞县跟其他县一样会饿死很多人。不放开米价,哪个米商愿意出售大米?” “这样高的米价,老百姓买得起吗?” “大人有所不知,江南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商业也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都小有积蓄。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米价虽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那些家庭贫苦,无力买粮的人家,我会发给他们银两救助。”王安石边说边叫师爷将救助名册拿来呈递给吕向高。救助花名册上,不仅详细记录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还有受助人按的红手印。吕向高翻看完毕后,语气有所缓解,问道:“救助的钱来自哪里?”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发财后,个个欢呼雀跃,纷纷给我王安石送来金银。如果我拒收,他们一定会诚惶诚恐,我就收下他们奉送的银两,登记造册后又发给那些无力买粮的穷人。”王安石叫师爷将那份收受米商银两的花名册拿来。吕向高将两个花名册进行比对,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的高明处,大灾之年他将鄞县治理得这么好,实在不简单。他不仅没有治王安石的罪,反而将鄞县的做法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嘉奖王安石。他甚至还向王安石请教下一步应对杭州府灾情的办法。

王安石建议杭州府境内都将米价彻底放开,说一开始米价会节节攀升,但不出3个月,米价就会回落到1500文左右一石。吕向高根据王安石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开粮价,米价一下子冲上每石3500文。全国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后,都源源不断地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到3个月,米价果然又回落到1500文一石了。

江南民众终于渡过了难关,杭州府却又面临新的问题,陕甘一带因大旱缺少米粮,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王安石又给吕向高出主意,让他即刻发布公告,以每石1000文的价格收购大米。大米1000文一石,米商们肯卖吗?吕向高半信半疑,王安石却胸有成竹地说:“大人有所不知,前阵子这里的米价飞涨,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贩到我们江南来了,赚足了腰包,眼下米粮越积越多,再过几个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粮运回去,只能降价销售,否则就会赔本。我算了一下,1000文一石,米商已经保本了。” 吕向高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以1000文一石收购了大量米粮,运往陕甘一带,受到朝廷嘉奖。王安石也因此名声大振,后来成了北宋的一代名相。

救东坡

苏东坡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由于政治见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最后到王安石晚年,他们为各自的政见闹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丰初年,那些记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派人把苏东坡抓来投入了大狱。苏东坡很清楚这次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

再说王安石,罢相后早已退隐山林,所以不知苏东坡入狱的消息,等这场轰动朝廷的“乌台诗案”传到江宁时,苏东坡的罪名已定。想起国家多难,人才难得,王安石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给神宗皇帝。信中说,哪有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反而为些小文字惹的麻烦去杀那有学问才华的士子? 宋神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曾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变法。王安石虽然早已退隐,但神宗对他还是十分敬重。神宗看信后,思之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东坡放了,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从此,“王安石一言救东坡”的事,便成为历史上“文人相亲”的一段美谈。

14.字谜

王安石打算身边再要个书童,可连着看了几个都不中意。这一天,家人又找来个书童,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问了他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王安石看他聪明伶俐,也没说什么,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交给了家人: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家人看了,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家伙留下了。答案是用。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2009-03-26 22:46:41) 转载文化 ▼标签: 分类: 文学小园1、"害"爹挨雨淋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有......

王安石少年传记

王安石少年传记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

王安石故事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2篇王安石故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王安石故事

王安石故事拗相公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1] 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小时候的故事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

下载少年王安石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年王安石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