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小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6 07:15: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王安石的小故事

王安石的小故事

北宋庆历7年,江南地区阴雨绵绵,从3月一直下到9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达127个县。米价接连上涨,到了10月,米价就由原来的每石400文涨到了1500文,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江南各州府官员一面向朝廷请求援助,一面强力抑制米价惩办奸商。一旦发现有人哄抬米价。轻则没收家产发配充军。重则就地斩首。靠着这种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区的米价终于稳定下来,维持在每石500文左右。

但是,在东南沿海,一个当时叫鄞县的偏远小县里(现在的宁波),却有一个很另类的县令,不但不抑制米价,反而发出公文,以政府的名义硬性规定:鄞县境内米价每石3000文!

这位大胆的县令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王安石。

一时间,宁波境内民怨沸腾,尤其是一些普通百姓骂得最厉害。因为米价太贵,不少人家只好举家食粥。米商们则欢呼雀跃。发了大财,他们纷纷知趣地给王安石送来金银。对此,王安石来者不拒,一一收下。偶尔有外地的商人忘了敬献金银,王安石就让师爷前去讨要。

时任杭州知府的.吕向高,听说了这事,怒不可遏。只因碍着王家世代为官,实力强大,而王安石本人又是海内名士文人领袖。这才暂时没有追究。吕向高心想,等宁波闹得不可收拾,再去发落王安石吧!也免得自己落下妒贤嫉能不能容人的骂名。

没想到,由于陕西一带连年大早,朝廷已经赈济多年。如今国库空虚,对江南的雨灾,一时无力救助。到了第二年3月,江南市面上几乎已经无米可卖。黑市上。米价出到5000文一石,还常常有价无市。大量饥民开始涌现,不少人举家外迁。每天都有许多人饥饿而死。昔日风景如画的江南,一时哀鸿遍野凄凉一片。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宁波境内却米粮充足,人民生活安定。原来,全国各地的商人听说宁渡米价高昂,有利可图,纷纷把米贩到宁波。宁波的老百姓们,虽然一时间将多年的积蓄消耗殆尽,却几乎没有出现饥民:对于无力买粮的人家,王安石就发给银两救助。

后来,宁波的米粮越积越多,渐渐供大于求。商人们已经把米运来,不好再运回去,只好就地降价销售。米价竟然慢慢降回到了1500文一石。

同江南其他地方比起来,宁波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

原来,江南不同于陕甘等贫弱地区。这里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而且商业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也小有积蓄。因此,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就算米价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

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真有一套,实在是高。他马上嘉奖王安石,并通令江南各地提高粮价,每石3500文。

商人们一听,大受振奋,纷纷竭尽所能,马驮驴运水陆并行,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民众家财散尽,却终于渡过了这一劫。

经此一事,王安石名声大振,从此平步青云,成为北宋一代名臣。

第2篇:王安石思乡的小故事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人,其早期作品以政治诗与咏史诗偏多,更有赠别诗等;其晚期作品多以描写山水景较多,其中更有不少的思乡诗句。

王安石思乡的作品有很多如《泊船瓜洲》、《愁台》、《春日》、《到家》、《示长安君》、《葛溪驿》等数十首作品,其中有些成为了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佳句,有些则默默无闻,但是王安石的作品在文坛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创作于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上京任职的途中经过瓜洲于是创作了这首作品。

从而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本身短小但是诗中有景有情,可谓是情景交融,诗人的感情也表达到了极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这是《葛溪驿》的原文,就是王安石,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用笔描绘了一副“驿站秋夜难眠图”,从而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国家的真挚情感。整首作品以诗人的个人感情为契机书写,情感真挚,色彩浓烈,读完可感受到其忧国忧家之感。王安石改字的文言文介绍这是一段文言文,出自宋代刘斧《青琐高议》。《青琐高议》是一本以宋代为时代背景的文言文小说,全书共有148篇,不仅有志怪内容,更有记录传奇,异闻,记传等内容,涵盖面广,内容很丰富,涵盖了生活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当世后人影响巨大,是一部传奇类作品。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记述王安石的。

原文: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王安石是著名的诗人,其创作的《泊船瓜洲》深得后人的喜欢,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千古佳句,流芳百世,但是殊不知创作这部作品时,王安石下了多大的心思。上文意思: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中这样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作品期间还有一段典故。

在苏州一户进士家中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本来事春风又到江南岸,但是不满意圈掉换成了到,但是又觉得不妥,于是又换成“入”,后改成“满”,罗列了10多种可能,最终从里面挑出了“绿”字,成就了现在的佳作。这就是王安石改字的典故。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写作态度,他为了一个字斟酌数十遍,最终定稿,十分注重垂炼字句,这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值得后人学习鉴赏。王安石的名句有哪些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作为,其在文坛也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作品丰富,更有不少千古佳句被后人所传诵,王安石的作品有诗歌,有散文,每个作品均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想法,今天就给大家罗列下王安石名句。

王安石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话出自《泊船瓜洲》,诗人借用“春风”来表现他的第二层深意,当时王安石被宋神宗恢复宰相之位,王安石上京入职,这无疑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重新燃起新希望,就像春风吹过,大地复苏之感。一个绿字将江岸两边的春色描绘的淋漓尽致,极富表现力。

2.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出自王安石的《读史》,这是一首咏史诗,表达诗人对于后人对自己评价的忧虑,在当世当时都难以将一件事表述清楚,更何况是后世呢?古人留下的也只是糟粕,真正的好东西流传不下来的,就像画像再好的画师也画不出其精气神。

这首作品中,诗人忧己忧古人,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告诉后人史书记载也不准确,大家要相信历史真相。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出自王安石的《梅花》,在诗中王安石赞美梅花的坚强与高雅,在严寒的冬日,它依然独自绽放。从而情感升华,从赞美梅花升华到颂扬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人,这群人不畏强权,坚持理想,不放弃,奋斗在第一线,诗人给予最肯定的评价。

王安石名句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其出发点是好的,他最终要打到两个目的,就是“富国”和“强兵”,在王安石的坚持不懈下,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好的效果,加强了北宋封建专制统治,巩固了北宋政权。新法推行以来,大力兴修水利,共修建了17000多处,开垦荒地,垦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更是针对理财和整军颁布的新法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及恶势力,为百姓谋得了福利。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但是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创新型的全面社会改革活动,处于封建社会的人们因循守旧,很难接受新事物,新想法,而且这次变革严重的干扰和触犯到了官僚地主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想方设法攻击变法。守旧派与新法派双双对决。王安石为人刚愎自用,党同伐异,不听取老一辈改革家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的意见,最终遭到了严重的抨击,让新法的推行难上加难。

王安石则深陷变法中,不能自拔,他急于求成,对于各方面的考虑欠缺周到。不仅如此,王安石在用人方便有着严重的问题,只要同意王安石变法的人他对认为是一派的,不问其人品,从而引狼入室,培养了一批奸臣小人如曾布,魏继宗等人。王安石只知理财和整军,却忽略了行政改革,北宋朝政千疮百孔,王安石在其伤口上继续撒盐,这显然是不可为的。

新法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与缺点,种种内因外因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介绍《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是一期百家讲坛的电视节目,主讲人是康震,讲述的是北宋名人王安石的故事。

康震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后一直在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教授等职位。康震发表了学术论文近40多篇,还先后出版了4部学术著作等,是一个资深文学研究者。

这讲内容主要包括22讲,其重点讲述的是王安石变法这一功绩。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自幼聪慧,勤于读书,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年幼时期就能下笔成文,年纪稍长就跟着父亲宦游南北,对基层的人们生活感同身受,这对其的文学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历史上,王安石在文学长成就很高,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作品颇丰,其中留下千古名句被人们广为传诵,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以至于后人对于王安石的功绩全部归于其在文坛山,却忘记了在政坛上王安石也是一个牛人。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期节目就是讲述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成就,那就是王安石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就是根据早年的为官经历,结合社会现状从而推行的一些列新法,王安石位列人臣,官至宰相也成为了一名改革家,但是变法最终失败。在《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个揭秘中,就全方位的透析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得与失,成与败。

王安石代表作元日

《元日》是王安石的另一代表作,其诸多作品中,耳熟能详的有很多,如《梅花》、《泊船瓜洲》等都是千古佳作,元日的红火度也不亚于这些作品。《元日》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只有短短的28个字,这部作品与以往的政治诗,咏史诗有着不同的韵味,作品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部作品主要意思是:旧的一年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过去了,春风带着新的一年来了。每户人家兴高采烈的喝着屠苏酒迎接新的一年。太阳高照,人们将去年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

《元日》创造于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期,1067年,宋神宗登基为帝,王安石受到了神宗的器重和信任,最先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后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后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直至宰相一职。1069年,王安石变法,正直新年,新春来临,辞旧迎新,家家户户喜乐融融,王安石触景生情,随即联想到变法后的美好生活,从而创作了这首作品。

《元日》这部作品表面是描写千家万户欢乐过新年的热闹场景,诗句中有爆竹声,家家户户换旧符挂新符,整个画面欢乐且万象更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作品深处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推行新法的美好愿景,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整部作品词风欢快,情感积极,语言朴素情感真挚。

第3篇:王安石思乡的小故事

王安石思乡的小故事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人,其早期作品以政治诗与咏史诗偏多,更有赠别诗等;其晚期作品多以描写山水景较多,其中更有不少的思乡诗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思乡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思乡的小故事

王安石思乡的作品有很多如《泊船瓜洲》、《愁台》、《春日》、《到家》、《示长安君》、《葛溪驿》等数十首作品,其中有些成为了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佳句,有些则默默无闻,但是王安石的作品在文坛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创作于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上京任职的途中经过瓜洲于是创作了这首作品。

从而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本身短小但是诗中有景有情,可谓是情景交融,诗人的感情也表达到了极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王安石的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安石的小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