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_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5 22:20: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一、一组可取的课堂教学视线

1、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永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课前用充满磁性、富有激情的男中音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张芳老师的《大江保卫战》,带领学生扎实地朗读,充分的与文本对话;而周靖侠老师的《蘑菇该奖给谁》注重教学细节,能够通过角色互换,链接儿童生活和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课上得十分成功。

2、课内拓展练习设计科学,有利于课文的延伸解读:周靖侠老师的《蜗牛的奖杯》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蜗牛:你好!我想对你说”帮助学生深度地与文本对话;胡彩玲老师的《赶海》,课末让学生回忆发生在童年中的趣事,并用课文中的方法(运用语气词,把动物当成人来写)把它与下来,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张芳老师的《大江保卫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感言没有?有想说的话没有?有佩服的人没有?说一说,写一写,结合中心进行拓展,既深化了主题,又进行了小练笔。

3、精心设计课堂激趣点,把握学生课堂关注度:小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四十分钟一节课,如果教师能巧妙的设计课堂中的激趣点,将避免学生的课堂情绪疲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把握较好的有周靖侠老师的三个激趣点:揭题时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森林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然后读一读,找一找,哪些词语说明蜗牛能得冠军;如果你是获胜的蜗牛,你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吗?学生说出来以后,用“小蜗牛可不是这样做的”过渡,引起了孩子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最后进行拓展,看到再也不能飞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

4、巧妙引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误区与缺陷

尽管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上面的一些可取之处,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和缺陷。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时,问题设置过大,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如教《赶海》时,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像这类问题,在学生尚未进入体验、感悟阶段就让学生思考显然过大。

2、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是内心的真实体验。

3、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如教《赶海》一课,我们的老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读起来这么有趣?”,然后老师开始就课文中的字词句及语气来解释这一问题,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就是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学生真的感受到了“亲切”么?答案是否定的。

4、课堂容量过大,教学目标未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罗列目标,急于求成,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教《清平乐》这首诗,教师一口气列出了这些问题:“全诗从哪个字展开来写?这首诗一共写了几层意思?那些写实景?那些是想象?”。这样的设计只能使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边际。我们说,古诗应当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由形象感知到理性的感悟理解,循序渐进。

5、课堂气氛沉闷,不善于综合运用教学语言。大面积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有的甚至木然地面对教师同样木然的表情及语言,偶尔夹杂个别学生“间或一轮”的眼睛,维持课堂浮于表面的井然秩序。

6、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

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所有类似的热闹讨论,其内容是歪曲的,浪费了课堂的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看似热闹,师生互动,实则是典型的无效教学。

7、各环节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弊病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深怕学生遗漏了该学的知识点,于是在本已设计好的一堂课的各环节之间,会常有一些“兴致之笔”,强加进去,如《赶海》一课,为了不让学生丢失“修辞”的运用这一要素,马上转到修辞的表达效果,给人以突兀之感,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突然中断,反而达不到效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为了照顾到新课程理念的各元素落实,将一堂课由传统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五段论变成了“导入——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新五段论。由一个模式走向了另一个模式。违背了“教无定法”的原则。

8、中心不明确,因为教学目标设定过多、过大,使得课堂教学闲散有余而凝炼不足。

9、学生参与面不广,违背“两全”

教师往往是重视了程度好的学生,而忽视了程度差的学生,没有鼓励,没有顾及,放任自流,这种现象值得广大教师的思考。

三、对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是一门素养课,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师生间的一种人际交往过程,教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合作中的首席”,是“引导者”。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恰要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必须与学生切磋、交流、碰撞,必须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错误看法、观点,教师可以也必须予以评价、分析、批判。当然,教师的这种评价、分析、批判,学生也可以再评价、再分析、再批判。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批评、鉴别、欣赏,从而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

我们曾经听完一节课后直接问老师:你同意学生的观点吗?他回答,不同意。那为什么不进行评价,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因为要激励学生,再者,我说了,他们就不说话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教师地位观。

2、小组讨论不宜流于形式。

语文教学经历了这样一个大致过程,“串讲(满堂灌)——问答(满堂问)——讨论”,时下最流行的是课堂中的讨论,如何正确把握“讨论”,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把握的关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①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

②需不需要讨论

我们要明确,讨论就是交换意见,而之所以要交换意见就是为了互相启发,互相说服,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但很多情况下,有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理解、认识上的问题,不是一个信服不信服的问题,而是一个知道不知道的问题。比如“鲁迅出生于哪一年?他的代表作是哪些?”,这样的问题、查资料、阅读即可解决,独独不需要讨论。

③有没有条件讨论

有的问题虽然需要讨论,但因问题的设置过大,学生根本不可能做到。比如:“中国最博大精深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哪一部?”就这一问题没有几十年的文学功底是不可能的。

3、注意课堂互动的建立

时下很多教师把“互动”理解为单纯的课堂热闹程度,理解为师生间的有问有答,这是片面的。其实,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动作,只要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生活氛围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都是互动。教师只要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充分把握各种有效的“互动”,对课堂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4、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加强课堂各环节的科学运作

一堂课,大致可包含四个环节:营造氛围(即导入),整体感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验感悟(对文章的理解度),情感升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综合各类教学语言(包含行为语言),对以上几个环节进行科学运作,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意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把握

学生是充满个性、灵性的学习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想不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内在素质,较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关注每一个生成性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生成问题,备课时是不可能想到的,我们的教师能就这一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最后得出在这里是贬义褒用。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老师是不闻不问,甚至简单地回答: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将要打击了学生多大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那么,在今后的课堂上,还能出现这样的思考,这样的精彩吗?

6、关于课堂拓展练习的设计

好的课内拓展练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如教学《三顾茅庐》,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课文,对课文大意有了一定理解后,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我喜欢(刘备、张飞、诸葛亮),是因为他,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教学《燕子》时,设计的拓展练习,“用课文外的比喻来赞美春天”,有一学生答出了:“春天象神笔马良,勾勒出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样的想象,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从中也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而有的拓展则是无边际、无效的,比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负荆请罪》一课,任课教师别出心裁把家长请来一起上课,首先是请一位学生把负荆请罪的故事说一遍,然后匆匆进入拓展: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不是犯过错,然后请家长说说为孩子是怎么做的,接着大家讨论“打”是不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最后还请一位专家发言大讲了一通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把好端端的一堂语文课折腾成思品课。

7、课堂中学生激趣点的设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有意注意是受时间限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有意注意的时间更是十分短暂。要想让学生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都高度关注,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一堂课中,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心、设计两至三个激趣点,用以激发学生新的关注度,解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这点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举了一些例子,这里不再赘述。

8、科学运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激励,但不应该盲目的鼓励,不是什么都好,对学生回答错误或理解偏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你也很棒”,“声音很大”,“很有勇气”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当然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学生之所以回答是错的,在他的思索过程中,肯定有一处或两处的思维障碍,如果老师能静下心来,走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障碍点,学生必然会得出较为完整的答案。这显然比简单的肯定要好得多,也有助于学生今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信心及准确度。

总之,“教为了不教”,“教无定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一点温馨,多一点生气、多一些人文的气息,在每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上,本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原则,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培养出会思考、懂学习的学生。

金融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分析一、金融业发展现状(一) 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方面1.人民银行积极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简化利率管......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高中生的文化理想教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新一代高中生是我们......

学生语文现状调查分析及教法策略

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分析及解决薄弱高中语文教学与教材冲突的实施方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整改措施

中杰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本周,我校召开全体教师教学研讨会议,认真总结了全县教学工作检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制定了提......

环卫工人工作现状调查及分析

环卫工人工作现状调查及分析近年来,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矛盾多发凸现的根源,事关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定。因此只有解决好......

下载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目标现状调查及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