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研究_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7:51: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研究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是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管理实践中经验和方法的总体概括。研究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和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使我对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充分感觉到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博大精深,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本人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现针对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层面进行初步探讨。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可分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两个层面,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宏观调控和总体管理;微观经济管理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自身的经营管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如何加强宏观调控、搞活微观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精辟论述。就个人理解,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强调宏观经济调控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就是指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经济调控,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要确保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坚持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把宏观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1、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坚持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基本观点,首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国情出发来确定经济建设规模。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这表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努力扩大经济规模,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来安排经济基础建设,不能一味地盲目冒进。如果不管不顾我国国情,忽略了

1客观条件,仅仅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只会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在上个世纪长期以来在宏观经济管理上没有切实贯彻均衡增长理论,导致了各种比例严重失调,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解放前的历史状况造成的。由于受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有经济基础的限制,因而社会主义建设中很难在短时期改变这种状况;二是急于求成的思想造成的。由于这一错误指导思想,导致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等的发展,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其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三是左倾思潮的影响造成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思潮发展到了极致,严重破坏比例平衡,给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总结教训看出,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贯彻综合平衡的原则,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分析得出的重要理论。

2、将宏观经济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国家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全局与局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为了妥善解决矛盾,必须把宏观经济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权威。邓小平同志认为加强中央权威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盲目性、滞后性和自发性等,这就要求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克服不足,避免生产失衡,另一方面将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利于国家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在给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必须保持中央权威。如果片面强调自主权,削弱中央领导,只会导致经济混乱。邓小平同志的论述还阐明了中央权威的内涵和如何保持中央权威等问题,他认为中央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所有者代表,肩负着发展国防、外交、科教、文卫等事业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为保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难看出,使中央保持权威的基础必须是正确的政策措施,是符合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策。什么时候中央的政策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并在经济建设中产生实效,中央权威也就树立起来了。

3、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并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和作用。因此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必须发生转变,由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者和生产经营者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服务者和宏观调控者。邓小平同志曾针对我国经济管理的实际状况作过多方面论述,强调政府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直管不仅管死了企业,还造成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失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信息,从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调节市场秩序,借助利用管理组织和手段处理市场上经济矛盾和纠纷,维护市场活动的合法性,保护企业、公民等的正当权益,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总之,必须将政府主要职能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从而搞好宏观经济。二是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应该是由中央行使调控权力,重点把握大的问题和前进方向,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也就是说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应该转向宏观调控,明确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问题,调节社会供给平衡和需求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营造外部环境。三是从过去的“死管”到现在的“活管”。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企业管得多管得死,企业缺少自主权,缺乏生机和活力,国民经济也就越来越穷。如果继续死管下去,只会扼杀企业活力和劳动者积极性,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这就要求对企业必须活管。所谓活管就是指政企分开,把生产经营自主权放给企业,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地参与市场竞争,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是政府完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

二、注重微观经济搞活

我国对微观经济管理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农业的发展不好,工业和其他

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农民摆脱不了贫困,也就是说我国绝大多数的人没有摆脱贫困。长期以来不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锅饭”的管理方式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改革的第一个飞跃。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将劳动报酬与产量联系起来,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管理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改革的第二个飞跃。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同志还认为我国各地区的条件存在着不平衡性,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很长的过程,需要慎重行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第二次飞跃,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国企业管理方式的实际,就如何搞活微观经济,增强企业活力这一问题,明确指出要改革企业的管理方式。

1、落实责任制加强企业管理。邓小平同志指出,传统国有体制的弊端在于没有明确有效的责任制,而加强责任制是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要将权、责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此外他还要求,“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等,必须要有具体措施作保证。其一“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其二“要严格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其三,“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这些有关加强责任制的思想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

2、按照市场经济需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换经营机制条例》中,邓小平同志详细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方面与内容,必须严格按市场机制运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①自主经营的机制。转变经营机制核心是使企业有自主经营的权力,有权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定企业的行为。如果企业不能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相应的决策,那就谈不上自主经营,更谈不上如何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了。

②自负盈亏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企业是个经济实体,在市场竞争中,可能盈利或者亏损,可能发展或者被淘汰,因此企业要为自己的企业行为负责。企业自主经营后,这种风险就应由企业自己来承担。③自我发展的机制。企业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动力机制,用以保证企业在生存、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来说,这种动力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改革的方针就是要求企业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所谓自我发展,不再是像过去靠政府推动和支持来发展,而主要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发展。自我发展的力量,一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竞争和国家宏观调控,更重要的是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本积累和其他各种要素的合力,特别是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因此企业必须要有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动力机制,以便于企业的自我发展。④自我约束的机制。因为市场复杂多变,再加上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不断冲突,这就要求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善于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理顺企业内外各种关系,使企业的各个部门、科室、车间和企业员工等能够时刻保持在最佳位置和状态,彼此之间能够做到互相信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赖,才能确保企业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成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场革命,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企业管理改革思想内涵。机制转换的贯彻实施,增强了企业活力,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重视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因素。在国有企业管理的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企业管理中的制度、技术和人的因素问题非常关注。

(一)制度因素。首先,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企业改革只能改革企业的管理形式而不是改革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能动摇的,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企业管理改革必须走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其次,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

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这样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所以我们实行改革,要实行党政分开,使党摆脱日常事务影响,更好地改善加强党的领导。最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充分发挥在企业改革中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鼓励工人阶级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积极协助企业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技术因素。在企业管理中技术因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同志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企业的思想中,他认为国有企业在引进技术进行改革时,必须首先确保引进的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否则难以使企业的技术水平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然后引进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定要用先进的方法来管理,“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济方法,先进的定来管理。”最后,引进的先进技术“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也就是说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要有创新。

(三)人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造企业,为了保证应有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合格的工人。”“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我们要开出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卡住”。这一关于培养合格工人和提拔管理人才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也是在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中,邓小平同志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这点充分反映出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宏观和微观两大管理层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但总体来说,邓小平同志对经济管理问题的论述更加侧重宏观经济管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从政治角度来论述经济管理,始终把握着全局性和整体性,因此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同时,邓小平同志总是从宏观上谈经济管理时紧密联系微观经济管理问题,宏观思想渗透进微观经济问题,微观思想又融入并体现出宏观管理思想。因此,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是以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微观经济管理为辅,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充分体现出了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研究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研究摘要: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指明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依......

经济学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研究

经济学-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研究.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摘要:邓小平同志在经济特区的酝酿、建......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研究》复习题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研究》复习题2011年12月一、名词解释(共48个)A类(16个):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3、法制4、法治5、依法治国6、人权7、社会主义本质8、社会主义民主9......

新时期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

新时期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摘 要]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形成的,是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当时对于......

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研究

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思想研究 刘明定[提 要] 我党一贯把总结经验作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来运用、继承和发展。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下载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