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验报告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社会工作学作业二”。
《社会工作概论》实验报告二
分析案例“心病缘于缺乏父爱母爱”。
亚静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已婚女性。
连她自己都感觉到,自己的心理是越来越不正常了。
亚静在前不久折腾调工作时,形成了一紧张就要大便的坏习惯,而且拉出大便不成形。于是从那时的每天早晨,亚静都要认真地观察大便,但一直也未恢复正常。这使她更着急、更紧张。她还总是因此而联想到,大便如此,是因为自己没好好吃饭。她越是这样想,就在吃饭时越紧张,以至自己产生不了一点食欲了。
此外,亚静还老怀疑自己身体里已经有了什么病,而且这种观念越来越强。整天到晚不是觉得胃不舒服,就是觉得心跳不对劲。亚静担心害怕的事情还有许多:她怕调到新单位后搞不好人际关系;她怕丈夫出差,自己就会没了主心骨;怕同桌的同事今天不来,自己单独应付不了工作;怕„„
缺乏正常的父爱和母爱是铸造亚静日后不良性格的主导因素。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看,父爱和母爱对一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母爱是无条件的,她给予孩子无限的关心与温暖,她让子女获得人间的温情与安全感。缺乏母爱的孩子,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如孤独、冷漠、多疑、狭隘、抑郁等不良品性;而父爱是有条件的,他鼓励孩子上进,严格要求着孩子,并传授给孩子各种克服困难的方法,他要以孩子不断进步为自己施放的先决条件。缺乏父爱的孩子,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如脆弱、怯懦、任性、自私、缺乏耐性、容易消极悲观等。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拥有能够给予正常父爱或母爱的能力的。
亚静的心理问题恰恰说明了缺乏正常母爱和父爱而导致的不幸性格。母亲对她的压抑,对她造成的感情封闭,造成了她有忧有愁而不会向人倾诉,不会找人化解。她只会把一个个令自己忧愁的问题,在心里反复地想,并以自己消极性的思维 方式在不断地加以放大,变成了实际上是自己在吓唬自己。同样的,父亲的软弱及无能,以及他对女儿的毫不关心,使得女儿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培养起坚强的个性,也没有培养起战胜困难所需的智慧。由此造就出的人,由于他不能勇于解决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他就会特别怕什么问题降临在自己头上──正如亚静那样怕这怕那一样。
一运用认知理论分析案例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思维和语言等高级的内部心理过程。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案例中,亚静很明显对社会认知的理解不够深刻,父爱母爱的缺乏确实是会让人的心理和认知产生很大的阻碍,但是后天的理解和认知其实更为重要。“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所以说案主姜峰应该理性的认清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不好导致精神的紊乱。
二运用“心理-社会派”分析案例
心理社会派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人有其内部心理世界,同时也生活在外部社会环境中,那么,我们就需要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即“人在情境中”。要认识人就要既认识他的内部心理世界,同时又要认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社会一心理”模式是一种系统认识论,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与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这就是直接与间接服务。
心理社会派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工作者为案主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这一模式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玛丽·芮奇蒙的《社会诊断》中已有“直接、间接治疗”,后来发展为诊断学派。20世纪50-60年代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影响发展出了心理动力个案工作。到20世纪70-80年代,对这个模式有很多批评,其中之一是关于长期工作但效果不彰的问题。实际上,“社会一心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种认识方法,而不是系统治疗,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案例中,亚静生活的社会环境,家里的影响因素较大,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人有其内部心理世界,同时也生活在外部社会环境中,那么,我们就需要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即“人在情境中”。所以,处在特殊的环境当中,我们面临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压力就更大,即便这样,我们也要理性坦然的面对它,否则就会像案例中亚静那样,濒临崩溃的边缘。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我在这里剖析了亚静的一些人生经历及家庭背景,并不是想归罪谁或者谴责什么(亚静的父母很可能是他们上一辈不幸的家庭所铸造出来的)。我只是希望此文能使有亚静类似心理问题的人,找到一种分析自身问题原因的启示和参照方法;同时我也更希望现在正在做父母的,应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让自己的子女得到足够的、健全正常的父爱和母爱!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整案主的生活环境、改变案主遇到的刺激,并采用一定的削弱机制矫正案主的问题行为,使其逐渐削弱不良行为,并习得正常行为,再进而强化这些正常行为。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案主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社会工作概论》实验报告一分析案例“别再加压了,好吗”。案例中所呈现的问题是:文中主人公姜峰面临工作单位和家庭双重压力,由心理压力发展到严重的焦虑症,诱发身体疾病,丧失了......
成都大学《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实验二 数据表文件的建立与操作班级:级专业班姓名:实验时间:年月日 实验目的:1.学习用菜单法和命令法进行数据表结构的建立、显示、修......
信 息 工 程 学 院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实验/实习报告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111 姓名:史世强 学号:2011012313成绩:实习三局域网组建与网络互连认识一、实验/实......
实验报告3 WORD2010文字处理(二)班级 2015091班 学号 201509102 姓名 于蔚婷【实验目的】1.掌握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图形的绘制与编辑;2.熟练掌握艺术字的插入和设置方法,文本框的......
工程实训流体力学实验报告 康达效应实验报告 一 发现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亦称附壁作用或柯恩达效应。 流体(水流或气流)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