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_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6:29: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

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

王建鸣

2012年第1期 ——生态建设

黄石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三大战略”为统领,以促进经济生态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强化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塑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我们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坚持“高新化、集约化、低碳化”三化并举,奋力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是坚持高新化提升。针对我市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大、能耗高、排放多、污染重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内涵提质,一手抓新型产业培育壮大、拓展增量。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实施重大科技专项320多项。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大力培育电子器件、新能源、现代物流、先进制造等八个“百亿元”新兴产业集群。近三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体持续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2家,其中重新通过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累计开发高新技术新产品327个,其中50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项产品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居国内第一。

二是坚持集约化发展。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发展的理念,既突出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又突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努力促进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围绕打造“三基地一中心”(全国重要特钢精深加工基地、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现代物流中心),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产业、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和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加工及配套发展。五年来,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近百平方公里起步区累计完成投资767亿元,集聚各类企业达到4300家,成为黄石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是坚持低碳化引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应用示范为突破口,探索资源型城市低碳化新模式。在发展低碳能源方面,以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黄金山低碳工业园为突破口,实施了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引进中海信100万吨生物质能源生产应用示范项目,与中广核集团商洽的总装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的3个风电项目进展顺利。在发展低碳产业方面,依托光伏发电项目,建立年生产能力100兆瓦的薄膜太阳能组件生产基地,带动高效太阳能设备、绿色照明等产品,形成100亿元以上的光伏产业链。在实施低碳应用方面,投资2.7亿元购置640台CNG(天然气)公交车及配套设备;在新建的黄石一中引入先进的“地源热棒空调系统”及太阳能设备,校园内制冷、制热能源全部来自太阳能和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同时积极引导市民形成低碳资源观、绿色消费观,养成健康、环保、文明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强化恢复治理,重建生态系统

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现阶段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紧迫任务。近年来,我们围绕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努力在节能减排、地质灾害治理、生态修复治理等方面上下功夫。

一是打好节能减排硬仗。面对资源型城市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我们坚持多管齐下、突出治本,大力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循环减排、管理减排等四大减排措施,全面完成省定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围绕结构减排,累计整治关闭了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五小企业”1000多家;大力推行“退二进三”,关闭和搬迁了中心城区的300多家工业企业和经营网点,为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的企业腾出了环境容量。围绕工程减排,制订实施了五年滚动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计划,累计投入技改资金60亿元,完成了工业污染排放治理项目300多个,其中世界规模最大澳斯麦特炉——大冶有色铜冶炼节能减排工程竣工,成为我省“十一五”节能减排标志性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硫1万吨。围绕循环减排,大力实施了10个重点项目、10家重点企业、10项重点技术推广循环经济“310工程”,基本形成“资源再生循环”、“原材料增值循环”、“工业副产品转化循环”、“能源利用循环”和“生态保护循环”等5种适合我市产业结构和企业特点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2010年,全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节约标准煤近2万吨。围绕管理减排,通过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环保设施效能,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

二是狠抓地质灾害治理。黄石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历年开矿采掘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95个,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我们结合黄石实际,积极探索项目、技术和开发相结合的地质灾害治理新思路。在推进项目化治理方面,积极抢抓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以及国家“百矿换新颜”、石漠化治理政策机遇,成功实施了全国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板岩山危岩整治工程、全国重点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铜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到国家、省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9个。在运用先进技术治理方面,积极引进和吸收日本、德国高陡边坡治理技术,成功研发出适合黄石实际的平台植绿法、客土喷播法、飘台燕巢法、绿色覆盖法等四大治理技术,对开山塘口进行全面治理,面积达60万平方米;同时积极借助3G-TD电子政务国家级应用试点机遇,开展了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3G应用,在地质灾害易发点配置了智能化无线实时传输设备,有效提高监测效率效果。在结合旅游开发治理方面,找准矿冶文化旅游开发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契合点,大冶铁矿边坡综合治理成功申报建成国家4A级景区——国家矿山公园,铜绿山矿山修复治理也转化为我市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三是着力恢复生态环境。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思路,大力实施“四大”生态工程,着力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实施了湖泊治理、山体生态修复、开采矿山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项子工程,对已被破坏和污染的山体、水体和土壤进行了生态治理和修复,对王英仙岛湖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等七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年提高,分别达到32%和11.95平方米;投资5亿多元实施了沿江和环磁湖景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长江黄石段、磁湖、大冶湖等主要水体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近三年建成投产7座污水处理厂、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等大型环保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2.05%和95.34%。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噪声等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力度,对餐饮业油烟污染、环境噪声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进行了综合整治,连续三年全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0天以上。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开展以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创新体制机制,重构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化的关键。近年来,我们从更新观念入手,超越传统的资源观,强化生态成本观、环境大局观、绿色政绩观,着力构建保障生态建设的制度体系。

一是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围绕盘活存量、拓展增量,我们坚持把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创新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和新机制。依托科技,深度开发矿产资源,积极引进和发展金属矿山深部探矿技术,开展了主要成矿区带深部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使重要矿产工业矿体勘查深度推进到1000米以上。实施了16个省部级危机矿产找矿项目,新增资源储备价值约700亿元,其中两个项目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全国地质找矿十大成果;大力开展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变废为宝,全面整合土地资源,针对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不足和大量工矿废弃地闲置浪费的矛盾,积极抢抓“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机遇,积极争取全国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补偿平衡机制,全市复垦矿山废弃地2.7万亩,争取增减周转用地指标5025亩,在此基础上,将大冶、铁山地区的工矿废弃地统一规划、连片治理,规划建设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30平方公里的省级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

二是创新生态建设投入机制。针对黄石生态保护欠账多、负担重、投入大的实际,我市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破解生态建设资金难题。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在全省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累计缴存备用金8000多万元,对工矿集团等30多家特困企业进行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加强矿山整合,引导资源向大中型企业集中,实现采矿权有偿价款8亿多元,扭转了长期以来矿产开发“老板发财、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被动局面。创新资金融贷机制,通过市城投公司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向亚行争取贷款1亿美元,用于四湖生态治理、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等七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国开行签订了99亿元的开发性金融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备忘录,成为国开行支持城市转型专项贷款试点城市。率先开展科技项目贷款贴息和专利权质押贷款,鼓励企业抢抓黄石比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阳新享受比照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三年来,全市企业税前抵扣8亿多元,完成工业投资670亿元,有力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三是创新生态监管考核机制。党委、政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环节。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管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充分体现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等刚性任务以及适应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特点的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建立了环境准入机制和项目集约用地考核机制。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方法,以扩大考核公开性和透明度为方向,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生态环保公开约谈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民评官”机制,广泛推行实绩公示、公议制度,探索完善民意调查、市民评议等方式;根据省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适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考核,切实解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还不够到位的问题。加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通过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把考核结果与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安排结合起来,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对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实行严格问责,在评优评先、选拔使用等方面予以一票否决。■

(作者系中共黄石市委书记)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报告

**市转型发展的报告**市依托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煤化工、煤电,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资源,面临着煤炭资源减少的压力,也对环境造成破......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是......

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全面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占全区人口的85%。近年来,我区......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版)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

下载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