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_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

工作汇报 时间:2020-02-27 18:55:0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工作汇报】

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

全面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

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占全区人口的85%。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强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市化“两大”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

我区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也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企业改制的实施,带来矿区居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等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历届区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抓住石嘴山市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宁夏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等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突破,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坚持以优质增量调存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1.5:65.4:33.1调整为2011年的0.7∶64.3∶35。一是做强新型工业。工业经济实现了以传统涉煤产业为主向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转变,新型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6%上升为2011年的30%,预计“十二五”末达50%以上;涉煤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0%下降为2011年的55%,预计“十二五”末下降到50%以下。工业经济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对GDP贡献率达70%。二是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产业,第三产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46亿元,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0%,预计 “十二五”末达36%以上。三是做优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依托2000栋日光温室,扩大瓜果、蔬菜、花卉、蕃茄育苗等种植规模;依托湖泊湿地资源,加大“适水”产业开发,扩大螃蟹、渔类养殖,拓宽增收渠道。

(二)城乡环境巨大改观,城市转型成效明显。坚持蓄水、植绿、治污并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出力度,实现了由“煤城”向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转变。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了星海湖、舍予圆、北武当景区等一批水利建设、生态绿化工程,辖区湖泊面积23平方公里,城区绿化面积33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5%、绿地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采取“关停并转”相结合,对山水大道、隆湖大道两侧高耗能、高污染的金属镁、铁合金、炭素加工等企业进行了转产、搬迁、淘汰。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控,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三是提升城乡管理水平。连续五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加大城乡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环保项目,开展了一站、兴民、潮湖等村庄集中连片整治,配备环卫保洁人员,建设垃圾转运站,配置封闭式垃圾清运车辆和垃圾收集箱,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转型扎实推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了19所企业学校移交,实施了12所学校校舍安全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城乡学校结对,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强区和国家“两基”验收。二是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富民”工程,规划建设了九大创业示范基地,制定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2011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控制目标0.9个百分点。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抓好“五免一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等工作,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温暖夕阳”工程,实现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抓好矿区居民下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各项政策扶持,配合神华宁煤集团规划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迁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2.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14万㎡,建房13813套,安置居民5万余人。锦林、丽日小区已投入使用,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社会公益设施,目前已安置下迁居民7250户2.4万人。

二、区级领导班子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区委围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民生工程、干部队伍”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区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的作用,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夯基础、建城市,保民生、促和谐,强队伍、提效能”,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项目制和招商引资责任制,全力抓进度、抓投产、抓达效。区委、政府对每年确定的重点项目,成立由区级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推进组,实行“一名区级领导牵头、一个部门具体负责、一个方案狠抓落实”,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规划审批等问题,用推进项目建设的成效来评价干部、衡量工作。加大“三争双招”力度,采取区级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招商、部门招商等措施,紧盯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十一五”期间共引进项目358个,到位资金115亿元,争取各类资金4.6亿元。

(二)全力夯基础、建城市。区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宁夏统筹城乡试点等机遇,积极争取自治区、市项目政策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了贺兰山南路延伸段、星海镇“三纵四横”、隆湖大道改造、长城路等一批城乡道路工程,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积极争取市星瀚集团、供电局支持,实施了供排水、供热、天然气、高压电网改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区面积由37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920万平方米,城市产业、城市环境、城市管理全面提升,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2009年我区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评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三)全力保民生、促和谐。针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人数多,以及就业压力大、贫困救助面广、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区委、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民生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30%,涵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特别是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先后完成了农场户养老保险办理、企业学校移交、街道社区整合等工作,实施了矿区居民下迁安置、棚户区改造、城乡低保提标扩面等工程,解决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力强队伍、提效能。随着市区管理机制由原有的“市建区管”向“市区共建、重心下移”的转变,管理内容和服务范围剧增。针对行政事业编制少、干部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区委重视和加强干部队伍、机关效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干部的作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2009年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强化“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市相关部门支持,在保持现有行政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于2011年、2011年先后招考了39名公务员,补充了新生力量,为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奠定了基础。三是创新干部选任机制。采取“署名推荐、海推提名,差额选任、岗前实践,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扩大干部选任民主和选人用人视野,实现人岗匹配、适岗适能,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四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围绕全区重点项目(工作)抓效能,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细则,实行目标管理清单制考核;采取“周督查、月贴牌、季考评、年考核”的方式,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几点建议

一是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对传统优势企业、改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大武口区作为宁夏老工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特色明显,特别是原煤机一厂、二厂、三厂等传统机械装备企业,为国家、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老企业、技改企业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促进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和配套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呈现“总量不大、比重偏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不足,消费动力不强、产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设施及旅游景区景点、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职业教育设施及四星级(含)以上宾馆用地,优先给予扶持;对从事仓储、配送的物流企业,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用地同等的优惠政策;拓宽服务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保持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增加行政事业编制和干部职数。大武口区现有干部职工2490名,与辖区人口比例高达1:104,其中公务员337人,占干部职工比例在全自治区22个市、县(区)中最少。建议自治区、市对我区行政事业编制给予倾斜,加大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考力度,补充新生力量,切实解决干部使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突出问题。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报告

**市转型发展的报告**市依托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煤化工、煤电,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资源,面临着煤炭资源减少的压力,也对环境造成破......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是......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版)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王青云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 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

下载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