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安全心理学与应用”。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
0.引言
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
动调节下进行的,且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1]
。因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具有安全性,也与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1.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1事故致因与安全管理
安全科学已经揭示,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的各种危险或隐患,通常归为三类:即人、物和管理的因素[2]。
人的因素指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缺陷,还可能形成事故隐患并触发事故隐患。物的因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及其具有的潜在破坏和伤害能力的存在,它随
着生产过程中物质条件的存在而存在,是事故的基础原因,事故的严重程度
往往随着物质不安全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管理的因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只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根据对多年来发生的事故对比分析发现、发生事故的根源是管理缺陷。
事故的原因可简要概括为下述模式[2]:
不安全状态(物)+管理缺陷=事故隐患
不安全行为(人)+事故隐患=事故
凡是具有物态和能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事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在管理工作中人为地造成事故隐患或者是激发了危险因素而造成事故的任何缺陷称为管理缺陷。危
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同时存在就构成了事故的隐患,而在有事故隐患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2]。
安全伴随着生产过程而存在,它与生产过程共存,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安全管理就是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按照安全的客观规律对系统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料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职能来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实现既有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是伴随
着生产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有效地控制(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达到安
全生产的既有目标。1.2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人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需要[3]。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动机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对安全问题认识的差异,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个体的需要是否符合客观,个体的行为异常及生
理缺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对福利待遇不满,规章制度不力,亲朋有矛盾,作业环境不良等干扰而造成的挫折情境[3]。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对安全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心理会对安全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事故。当人的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表现为“正确”的行为;当人的心理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其行为表现为“失误”。“失误”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不符合安全规程的作业或操作,有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3]。
因此,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三大关系中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是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事故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人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和心理需要,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在加强安全基础建设、制定安全标准、建立和健全安全预警机制逐级负责制、动态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分析职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在安全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达到能较为准确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采取措施,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2.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个人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由于某些心理特征决定的[3]。例如在个体行为中,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工作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事、逆反、凑合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心理因素,对保障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1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2.1.1侥幸心理
侥幸是一种超乐观估计,把存在一定发生可能性的事件当作不可能发生,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最后采用非理性的方式行事。由于偶然原因得到一点小小的成功或免于不幸,总认为“命大”、“天意”,因而边毫无顾忌地干一些盲目的冒险动作。这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对工作安全危害巨大。2.1.2惰性心理[3]
是指在作业中尽可能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就省力,能省事就省事,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
态,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干活嫌麻烦图省事,该做的不去做,使得安全出现隐患和漏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而造成的。2.1.3麻痹心理
麻痹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行为上表现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口是心非,盲目自信。麻痹心理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盲目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以老职工居多;二是强化以往成功经验或习惯,多次做也没问题,我行我素;三是高度紧张后的精神疲劳,产生麻痹心理;四是个性因素,一贯松松垮垮,不求甚解,自以为绝对安全;五是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2.1.4轻视心理[4]
当安全与生产、人和物之间发生冲突时一些管理者潜意识中还是见物不见人,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凸显出三种现象:“亡羊补牢”现象即安全生产工作平时不重视,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满足于表面化、形式化。事故隐息不及时排除,直至发生事故才悔之晚矣;“愚民政策”现象即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和小团体利益,有的单位出了事故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极力内部“摆平”,把“四不放过”抛在脑后;“外归因”现象即出了事故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归因于外部,未找出真正原因,就敷衍了事。2.1.5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一般在行为上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
不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有时表现为当面顶撞,拒不改正;有时表现为
表面接受,心里反抗。2.1.6逞强心理
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如果它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积极表现自己,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总认为自己有工龄,有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争强好胜,图虚荣、不计后果,蛮干冒险作业。长时间做相同冒险的事,难免会有疏漏。2.1.7从众心理[3]
这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如果大家违章,就心甘情愿与大家一起违章。
2.1.8冷漠心理[3]
持这种心理的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自己对分管的工作也常不负责任。表现在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不闻不问,冷漠看待,常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个别的还会错误地认为
态度孤傲一些就是有“个性”的表现,致使别人不愿意接近。2.1.9紧张心理
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员工,主要表现在工作能力素质低,操作技术不熟练,生产工艺不熟,缺乏工作经验,应变能力差,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或出现紊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甚至茫然无措。
2.1.10情绪心理[4]
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
本原因。情绪变化主要由应急事件对心理影响产生的,比如家庭暴力、离婚、家庭成员息重病或死亡、子女就业困难、家庭不和睦、本人患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
2.2应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不安全心理的产生
2.2.1根据岗位特征,选择心理素质合格的人员上岗[5]。
什么样的员工适合做安全生产工作大有讲究。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岗位,应尽量做到人岗相适。要特别重点关注三种心理特征类型的人群:
(l)急躁型,表现为遇事求成心切、胆大、反应快、工作草率。
(2)轻浮型,表现为喜欢轻举妄动、工作忙乱、顾此失彼、不爱学习、不肯钻研。
(3)迟钝型,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呆板、判断和应变能力差。
2.2.2进行安全生产情感教育,培养职工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
要把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作为培养员工安全心理的切人点。应通过安全心理学讲座、谈心、观看安全教
育录像片等有效的安全心理教育形式,使其得以有效的实施。要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员工安全心理的欲望,让职工在情感上接受安全生产,在思想上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在行动上自觉地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
2.2.3注意职工安全心理问题,合理安排工作[5]。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要合理安排工作。心理准备不足,从事危险作业,出事的几率比较高。安排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每个职工的生活习惯,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工作、人员和分工,有的放矢地做好该做的工作。
2.2.4缓解职工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5]
人的心理在“常变”,安全管理也需要“常变”。企业在制定安全政策时、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在“复杂人”的基础之上,把“人”想得复杂些。要提高职工的主观幸福度,缓解职工心理压力。要帮助提高职工的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节精神状态。2.2.5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3]
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主体活动,力所能及地改善员工生活、居住、生产环境,广开育才渠道,引导员工学技术、练本领、学知识,长才干,创造满足员工成长需求,促使员工学有条件,娱乐有设施,活动有场所,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2.6搞好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
要以塑造人和培养人为目的,扎
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不断地培养企业良好的和谐劳动环境,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
2.2.7坚持科学的企业管理,良好企业氛围促使职工良好心理因素的养成企业领导者要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排除各种不良刺激,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职工的实际问题。要让每位员工深刻认识到,每个人在每个安全环节上,担负的都是百分之百的责任。要想尽一切办法抓安全,让电力安全的管理科学化来替代管理的经验化。
全生产中人及其心理这一关键因素,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
3.结论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而心理活动影响人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要能够正确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能够准确抓住安
参考文献
[1]颜昌华.把握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安全管理质量[J].质量与可靠性,2000(06).[2]刘祜.浅谈安全管理与人的心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9).[3]李新员.员工个体心理因素在安全管理中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10).[4]吴辉.安全行为与安全心理[J].现代班组,2009(06).[5]廖元文.安全管理与心理疏导[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03).[6]曾尚蕾.浅谈心理学原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科学应用[J].冶金信息导刊,2007(05).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刘云岗(潞安集团古城煤矿建设管理处,山西 长治046204)摘要:针对当前煤矿安全形势本文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应用弗洛伊德提出......
探析安全心理学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探析安全心理学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安全心理学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人为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人的......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员工培训中的应用论文一、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安全心理学是以企业组织中“人一机一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主要是结合煤矿生产活动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daodoc.com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作者:石艳玲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摘 要: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授课获益匪浅,教师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