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撑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主要任务是: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6项重点任务。本专项通过设立蓝天科研行动、蓝天科技产业行动和蓝天科技区域行动等三大行动计划以统筹各重点任务的实施,引导各任务在重点区域实现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应用示范的融合。
2017年项目秉承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在“大气十条”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新形势下,继续组织开展以上六大重点任务的科研攻关,为提升“大气十条”实施成效和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科技支撑。2016年已部署安排93个项目,其中一般项目37个,青年项目56个。2017年拟安排支持不超过33个项目(不再安排青年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项目执行期3-5年。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承担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监测预报预警技术
1.1大气自由基及纳米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测量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大气自由基及活性含氮化合物、纳米级颗粒物及化学组分粒径分布等现场在线测量技术与设备,实现环境大气化学反应和气粒转化过程中关键物种的高灵敏快速检测。
考核指标:建成高灵敏在线测量系统,满足研究大气二次污染形成机理的要求。
拟支持项目数:拟部署项目2项。
有关说明: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大气自由基和纳米颗粒物中的一项进行申报。
1.2陆地边界层大气污染垂直探测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和集成边界层内外主要大气污染物、大 气湍流及影响污染生消的关键气象参数垂直探测技术,突破垂直通量塔基观测、地基遥测、艇基探测等集成技术方法,形成基于多元数据归一的立体探测标准系统,实时探明陆地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和演化过程,并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技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陆地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的实时探测系统标准平台,时间分辨率小于20 min、空间分辨率小于100 m,形成相关技术规范。
1.3多目标温室气体测量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需求,研发大气背景值站及区域清洁对照站点温室气体自动监测技术与设备;针对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及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监测需求,研发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发典型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技术与设备;针对碳源和碳汇监测需求,研发卫星遥感温室气体反演算法模型,研发温室气体垂直廓线监测技术与设备,建立地面验证系统,完成典型生态系统和工业区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同时实现CO2、CH4、N2O和CO以及13CO2等温室气体监测,清洁本底测量指标达到WMO推荐设备标准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污染源测量精度优于±2%(F.S.),大气垂直总量精度优于0.5%,满足清洁本底、污染源排放以及大气垂直总量的地基观测等温室气体观测需求,并实现产业化。
1.4新一代全耦合多尺度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δ研究内容:研究大气环境理化过程动力学新理论和新算法,研发自适应网格等耦合建模关键技术、颗粒物组份及二次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同化技术、中期数值预报技术、多模式集合优化技术,形成区域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能力,支撑建成全球、全国、区域及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多模式集合预报与预警综合分析平台,在重点区域实现业务化运行。
考核指标:建成全耦合多尺度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空气质量120小时预报准确率超过80%,5-7天预报准确率超过70%,7-14天预报准确率超过60%。
1.5 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警评估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突发大气污染事故(爆炸、火灾、泄漏、恶臭等)密集网高效监测技术、走航在线监测技术、大气湍流扩散模拟技术、微小尺度预报预警技术、事故溯源及快速评估技术等,建立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警评估平台,开展应急预警技术的实地验证,形成突发性污染事故预警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大气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监测预警评估的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实现1个以上突发大气污染事故的快速捕获和应急预警评估。
2.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
2.1区域大气氧化能力与空气质量的定量关系及调控原理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主要代表性环境下大气氧化剂的演变特征及收支平衡,弄清大气氧化能力对臭氧和PM2.5浓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量化臭氧与前体物的关系及区域特 征,为二次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考核指标:建成大气氧化能力的定量表征方法,形成典型区域大气污染优化调控的科学策略和技术途径
2.2影响区域排放与沉降响应的关键大气过程
研究内容:研究影响大气污染演变生态效应的关键大气过程及微观物理-化学机制,揭示污染物排放与沉降的响应关系,识别影响排放-沉降之间响应关系的关键因子,提升污染排放影响生态效应的模拟能力。
考核指标:建成大气污染物区域排放与沉降过程的量化模型和模式参数化方法。
3.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
3.1燃煤电站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及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资源回收和协同控制技术,突破硫资源制备硫酸、硫铵等新技术,形成多种污染物全过程深度治理的新装备。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300 MW等级以上机组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在达到燃煤电站特别排放限值基础上,实现硫资源利用率≥95%。
3.2冶金行业全过程多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重点突破源头减排、工艺过程优化、高效协同治理、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回收等技术开发,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典型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2个以上示范工程,实现主要污染物排 放优于最新排放标准,关键材料与技术达到规模制备与应用能力,支撑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40%。
拟支持项目数:拟部署项目2项。
有关说明: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中的一项进行申报。
3.3建材行业全过程烟气污染物高效控制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围绕建材行业(水泥、玻璃、陶瓷等),研究细颗粒物控制、集成化高效脱硝及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等技术,突破中低温催化脱硝及超细粒子凝并捕集等难题,形成高效控制的成套技术装备,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深度控制技术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3个以上示范工程,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最新排放标准,关键材料与设备达到规模生产能力,支撑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50%。
3.4工业烟气治理多功能耦合及短流程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钢铁、有色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重点研究烟气多污染物高效治理与清洁生产、节能优化耦合技术,突破多污染物协同净化功能材料与专用设备,开发固体产物减量化与短流程新技术,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应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3个以上示范工程,关键材料与技术达到规模应用水平,污染物治理与能源效率提高30%以上,固废排放减少20%,投资与运行成本较现有工艺降低30%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拟部署项目3项。有关说明: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以上行业中的一个行业进行申报。
3.5汽油车颗粒物捕集与清洁排放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汽油车燃油蒸发控制、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排气后处理技术系统,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示范,实现规模化生产。
考核指标: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要求。3.6柴油车颗粒物与氮氧化物协同净化技术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柴油发动机机内净化、颗粒物与氮氧化物协同净化等关键技术,形成排气后处理技术系统,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示范,实现规模化生产。
考核指标: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相当于欧六标准)的要求。3.7工程与农用机械排放控制技术与系统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工程、农业和小型通用机械机内净化、排气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示范。
考核指标:满足国四阶段标准的要求。拟支持项目数:拟部署项目2项。
有关说明: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工程机械(含小通机)、农业机械中的一项进行申报。
3.8居民燃煤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散煤洁净化前处理技术、清洁燃烧装置与灶具等,建立散煤燃烧及污染控制的检测和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居民燃煤污染控制整体技术方案,在冬季取暖散煤燃烧 污染严重区域开展应用示范,并完成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
考核指标:实现居民燃煤污染排放减少40%以上。3.9油烟高效分离与烟气净化关键技术与设备
研究内容:研究餐饮、食品加工等行业污染源排放特征,研制油烟高效分离技术,开发烟气在线表征、污染物分解净化等技术与装备,支撑国家标准制定与实施,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示范。
考核指标:油烟分离效率>98%;烟气VOCs净化效率>85%,关键材料与设备实现规模生产。
4.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4.1大气污染健康影响早期识别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能识别大气污染早期健康影响的效应标志物,如氧化应激与系统炎症、遗传损伤、表观遗传改变、心血管和内皮功能损伤、代谢紊乱等。
考核指标:一套能用于早期识别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标志物测量技术体系及技术规范。
4.2大气污染的慢性健康风险
研究内容:依托我国既有人群研究基础,研究大气污染慢性暴露对我国典型区域居民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和癌症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
考核指标:形成研究慢性健康效应的技术方法和技术规范,建立符合国情的大气污染慢性健康效应暴露-反应关系。
4.3室内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调控关键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开展室内空气典型污染物高效净化材料与关 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超细颗粒可再生过滤介质、苯系物分解净化、O3和有毒有害微生物治理产业化关键技术,结合建筑新风与气流优化设计,研制满足节能与空气品质调控的净化装备。
考核指标:关键技术与材料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完成2项以上10万平方米新风净化示范工程,实现长期稳定运行,主要污染物浓度比最新排放标准进一步下降30%以上,无二次污染。
5.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
5.1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研究 研究内容:集成典型区域案例观测数据并组织典型观测实验,开展各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的比较研究,构建法规空气质量模型筛选与准入体系,建立污染控制方案及政策法规影响空气质量的定量评估技术方法,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技术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我国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建成相配套的模型准入和支撑体系。
5.2移动污染源排放现场执法监管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强化污染源排放监管的需求,完善用于移动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的遥感遥测、便携检测等快捷技术方法,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方法体系,并在2个以上重点行业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6-8项用于现场执法监管的方法标准、指南和规范。
5.3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中国人群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风险评估,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建立重要风险源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和管理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成重要风险源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提出配套的技术规范和国家管控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
6.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
6.1区域机动车排放综合控制和绿色交通管理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关键化学成分谱的机动车排放模型,建立基于路网和交通流的排放-交通耦合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动态机动车排放控制决策平台。研究面向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区域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政策,提出区域一体化的机动车联防联控方案,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区域交通管理和机动车排放的调控决策平台,实现时间分辨率1小时以内和空间分辨率1公里以内的机动车排放监控。附:
2016年资助情况
本专项2016年度立项总经费106198万元,立项项目93项,平均支持强度1142万元/项,牵头单位中,企业(11家,12%)、高校(51家,55%)、科研院所(25家,27%)、其他(6家,6%)。
附件1“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7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
第六章 大气污染与控制大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干燥清洁空气)。大气层中空气质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总体看,海平面处的空气密度最大,......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控制策略陈礼全2013级一、雾霾的定义和成分。 1.什么是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
大气污染控制教案 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一章 大气污染控制基本知识 §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一、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以概括为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