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导学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张衡传导学案及答案”。
《张衡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学习有层次有重点的人物传记写法。
3、了解张衡其人及其在科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面的成就,学习张衡高尚的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知识链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生于公元78 年,卒于139 年。其祖父官至太守,至张衡家境败落,时需亲友接济度日。张衡少年时就富有求知欲望,十六、七岁就曾游历长安、洛阳一带,观赏山川之险,考察物产风俗、世态人情,游览名胜古迹。在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东汉儒学大师,文学家马融和书法家崔瑗。公元100 年,张衡由洛阳返回家乡,做南阳主簿,掌管文书工作。108年辞职在家,直到111 年才入京做尚书台衙门里的郎中,负责起草文书。115 年任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121 年调任公车司马令,负责保卫皇宫,通达内外奏章等。126 年任太史令,136 年被排挤出京,任河间相。
张衡任南阳主簿时,曾一度潜心于文学创作。他感于统治阶级的奢侈堕落,作《二京赋》描述洛阳和长安两座都城的繁华,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抨击了那些过着荒淫奢侈生活的官僚贵族。张衡担任太史令的时间前后达14 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精心研究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后代的天文学家就根据张衡造的水运浑天仪的原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张衡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大地上地震频繁的岁月。自张衡12 岁时起,到他62 岁逝世后的一年,在这半个世纪中发生了53 次地震。人们在频繁的天灾面前束手无策。社会上迷信流行,皇帝和臣民都在祈祷、叹息。55 岁的张衡经长期研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探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张衡不仅精通天象,穷究大地,他还制作了“相风铜鸟”、“记里鼓车” 等仪器。相风铜鸟与12 世纪欧洲创造的候风鸡相仿,是世界上最早的候风仪。记里鼓车的原理则开了现代汽车里程表构造原理的先河。
张衡将他对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书叫《灵宪》。灵指神灵,这里指天象。宪是法则,即天象法则的意思。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浑天说和宇宙无限的思想。张衡作为一个科学家,一生勤学不倦,他的好友崔瑗称赞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他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兴趣和顽强钻研的精神,“约己博艺,无坚不钻”;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一生傲骨凛然,是一个有高风亮节的科学家。他不慕虚荣、淡于名利、洁身自好,不肯与那些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达官贵人同流合污。有人请他出来做官,他也不去。与当时的“谶纬”之徒相对应,他认为“图谶虚妄,非圣人之法”。分析批判了“谶纬”的虚伪,指出其中牵强附会的解说自相矛盾,要求皇帝“收藏图谶,一禁绝之。”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反对“谶纬” 邪说的坚定态度。由于张衡的不合作态度,虽然他对科学事业有重大贡献,但不被重用,而且时常受贵戚和宦官的忌恨、陷害。晚年倍受“天下流弊” 压抑之苦,他有改变黑暗现实的愿望,然而却无法实现,心情抑郁,于永和四年(139 年)与世长辞。张衡的贡献为世人所肯定,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尤著,月球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宇宙间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为了纪念他,1956 年河南省南阳县重修了他的坟暮和读书台,暮前立起一块石碑。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碑上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三、课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a.游于三辅()b.虽才高于世()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c.伺者因此觉知()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以精铜铸成()2.解释并识记下列句中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1)举孝廉不行 举: 行:(2)连辟公府不就 辟: 就:(3)累召不应 召: 应:
(4)拜为上卿 拜:(5)再迁为太史令 迁:(6)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7)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8)出为河间相 出:(9)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10)视事三年 视事:(1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12)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3.解释下面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
辟 连辟公府不就 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唇吻翕辟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辟邪说 挟天子以征四方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岁征民间,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疆土之新辟者
4.阅读“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至“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一段,回答问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 征:征讨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3)从上文中找出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句。
A、例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答: B、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答:(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答: 5.阅读“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至“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一段,回答问题。(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因上疏陈事 陈:陈奏 B.帝引在帷幄 引:牵拉 C.衡乃诡对而出 诡:虚假 D.一时收禽 禽:通“擒”(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曾经询问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省略主语“张衡”应为“张衡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B.阉竖恐终为其患。这些宦官害怕(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患。省略动词宾语“衡”,应为“阉竖恐衡终为其患”。
C.因以讽谏。于是用(它)来讽喻规劝。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因以之讽谏”。D.果地震陇西。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省略介词“于”,应为“果地震于陇西”。(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因而他所担任的官职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本句话充分表明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从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
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本文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和“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
C.本文介绍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详写了其才能和成就。在介绍其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则较简略。这种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
D.全篇以记叙为主。记叙以时间为经,以张衡的事迹为纬,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以记叙为辅。本文以客观记叙为主,但字里行间也渗入了作者的评论。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属文(zhǔ)
左冯(píng)翊
征辟(bì)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C.都柱(dōu)
合契(q ì)
陇西(lǒng)D.骸骨(hái)
肃然(sù)
收禽(qín)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B.“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举孝廉不行
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 6.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衡)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虽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 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D.因入京师,观太学 伺者因此觉知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桑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④用赂得官,非我所欲,况贫无银!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使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节士。
《张衡传》学案主备人:潘晓亮 审核:赵金玲 6月27日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2、学习有层次有重点的人物传记写法。3、了解张衡其人及其在科学、文......
《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苏武传》 导学案主备人:吴强章 张天波 把关人:马琳 吴强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4、学......
高二语文2010-0901《苏武传》导学案编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2010-09-01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 编写时间苏武传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