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与心学之争_理学和心学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4:25: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理学与心学之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理学和心学”。

理学与心学之争: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辨析

摘要:自学派诞生之日起,学派之争便应运而生。每一次的辩论都会带来学术的大爆炸,继而百花齐放,使文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从理学与心学的学派争辩述起,简述了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进而对其中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论做一些简要的辨析和评述。所述程度皆较浅,希冀得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结论。

关键字:朱熹 王阳明 教育目的论 “明人伦”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陆九渊之间的学术争论,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自南宋鹅湖之会至明清一代一直争论不休。其中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阳明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

一、理学与心学的学术之争

朱陆本人及其门人前后有六次争论,反映了朱陆在本体功夫论方面的分歧点。其中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着重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九渊则认为读书不是成为圣贤的必要途径,要求圣人之道须“先发明人之本心”因而不主张多做读书穷理的功夫。讨论中,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人的心中。在他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他认为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二、朱熹与王阳明教育思想简述

1、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其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圣人的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教育的内容是小学 “教之以事”,“大学是穷之其理”。其中,“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更是其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2、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心即理”、“致良知”是他的哲学思想核心。王阳明的教育主张也可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学以去其昏蔽”;教育目的是“明人伦”——通过“致良知”的方法实现教化目的“圣人之学,唯是致良知而已”;教育的内容是凡有助于“求其心”者,皆可学之。

三、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辨析 朱熹与王阳明本质上对儒学的理解不同。

朱熹把儒家传统的教育观点,用理学作了新解释。他在阐述理学的基本理论时,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作用等同起来。他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大学以教子弟,都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卷七)即是为了使士子革除那些“物欲之私”,回复“天理”,使其言行皆符合伦理纲常的规定,即“格物致知”,从而 成为 “圣贤”。

王阳明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的观点,认为“理”存在于“心”中,“心即理’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是伦理道德观念。他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渐渐的由理学转到心学。其中的转折点主要得益于王阳明。

1、朱熹的教育目的论

朱熹的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的,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一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此而已。”(《孟子集注》卷5)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教化众人,使众人都“明人伦”;只要大家都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天下就太平、社会就和谐了。可贵的是,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

反观今天的教育,我认为朱熹的办学目的,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现如今可用一个词“唯利是图”,来贯穿我国当前的教育全局。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应试教育,产出符合规格的、适应国家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个人主要希望教育能把他带出“众人”,走进“上人”的行列,以此来满足内心的虚荣心;家庭则是希望能获得一定的荣誉和经济收入。对于这些,社会显然并不买账。以至于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寒窗之后,从教育的金字塔尖上走下的“人才”们突然发现这个社会并不需要他们,这无疑打碎了他们对教育的一切幻想和期望。于是,人才们挣扎着,纷纷走出了国门。一些有危机意识的家长们更是焦虑万分,有条件的想尽办法把孩子送离牢笼;没条件的只好忍痛把自己变成“变态娘”、“狼爸”。由此,当前教育急需搬来朱熹,回复正气。朱熹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于社会上普遍的“唯成绩论”、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教风,该主张有一定的警示、借鉴意义。另外,针对现如今浮夸,虚假的学风和学问界浑浊的风气,“朱子读书法”应是一袭纯净的清风,卷走污浊,归还曾经的净土。

2、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

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也是“明人伦”,但他的理论基础则是 “致良知”说。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优,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也就是天理。这个“良知”除了圣人之外,都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状态,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工夫。他说“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传习录》上)因此,“致良知”与“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一路;“致良知”只是实现“明人伦”的一种手段。

最值得重视的是,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他从良知说出发,认为乐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要求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他提出的“训蒙教约”,他把教学比作时雨春风盎然生意,情意舒畅,在启发诱导、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王阳明的这些主张,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对如今强硬、单调、枯燥的应试教育来说,王阳明的这一主张应该得到重视。

注释: 参考文献:

1、《朱子语类》《近思录》《白鹿洞书院揭示》《性理精义》《答陆子静》《与朱元晦》

2、《朱陆之辩的主题演释及其确立——以朱陆三次相会为据》 陕西师范大学政经学院

郭锋航

3、《东南学术》 2006年06期朱陆之辩的缘由 薛孝斌

4、《中国哲学史(季刊)》1998年第3期发表的《朱陆之辩的哲学实质——兼论陆象山的学术渊源》 彭永捷

5、《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王炳照、郭齐家等编;北师大出版社

6、《 论语·朱熹集注》

齐鲁出版社

李林甫与张九龄之争

李林甫与张九龄之争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李林甫(?—751),小名哥奴,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开元初年,任太子中允;开元十四年(762)李林甫做了御史......

鲁迅与林语堂之争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鲁迅与林语堂之争,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摘要: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探讨了关于演绎与归纳、必然与或然等等有关认识论的问题。二者之间的争论并没有完全否定对方,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双方都认可的观......

鲁迅与林语堂之争

鲁迅与林语堂之争鲁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曾与鲁迅并肩战斗过的学者林语堂在美国纽约挥笔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其文云:“鲁迅投鞭击长流,而长流之波复兴......

爱莲:理学与清廉

爱莲:理学与清廉读书人有自己的至高境界。大家可以选择牡丹,只是我“泛爱众而亲仁”,我独爱莲。在莲和牡丹之间还需要选择吗?还需要思考吗?还需要犹豫吗?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一个不......

下载理学与心学之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学与心学之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