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 《资治通鉴》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刘邦团队”。
这篇文章,围绕刘邦和项羽展开,主要叙述了刘邦、项羽一起夺取关中、项羽称霸、刘邦退居巴蜀...《资治通鉴》里所描写的项羽虽然已经算得上史论里较为客观的了,但总觉得还是莫名的就被带上了一些作者的个人感情,亦或者是受中国的传统思想影响,正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总是自然而然地为胜者找理由,项羽因为最终失败,人们才把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贬得一钱不值;设想一下,假如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人们又将作何感想呢?
项羽在古史中大抵被贴上性格残暴、缺少谋略…的标签。虽然也有李清照那样能慧眼识珠的,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但总的来说项羽在历史上仍然是一个失败者,至今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在为司马迁是否应该把项羽写进《史记》而争论。但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代枭雄,即使人们对他的印象一般都停留在“霸王别姬”、“自刎江东”的典例上,但不得不说相较之刘邦,项羽更具“人性”,在他的身上,我才能看到人之为人的缩影。
《资治通鉴》里鸿门宴上的刘邦差点见了阎罗王,但是刘邦所处的危难却并非项羽本意。在刘邦抄小道回军营后,项羽也没有其他行动,《资治通鉴》里仅仅用“项羽则受壁,置之坐上”一笔带过。反而是亚父范增的反应比较大,“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从《资治通鉴》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项羽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刘邦先入主关中却自愿退出关中成全项羽的西楚霸王之业,想必这已经在项羽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所以即便身边的谋臣竞相劝阻,他也还是没能杀了刘邦,遗憾的是这成了他自刎江东的一个致命点。
接着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刘邦,他本是一介匹夫,出生农家。我一直都很相信阶级学说。一个人的出身背景或许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潜移默化中一定会造成影响。刘邦的阶级属性也是逐渐表现在他的一生中。他生性多疑,见识短浅,而且也并没有像史学家所说的那般虚怀纳谏。在刘邦击败秦军入驻关中时,《资治通鉴》里有这么一段描写: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说刘邦看到秦王宫的奢华就想留下来居住,在樊哙和张良的反复劝说下才作罢。其实从这些小细节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刘邦的为人,要是没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辅佐,刘邦的千秋霸业有怎么可能这么容易促成?
当然,刘邦自为高祖,自然有其原由所在,但是对之于刘邦而言,我更愿意相信“时势造英雄”这个说法。而项羽一直以来就是我所敬佩的大英雄,坦坦荡荡,即使是乌江边的自刎,在我看来那也是英雄之笔,挥洒豪气。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者: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毛......
项羽的“笑”和刘邦的“哭” 文章作者:耿亚萍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面对刘邦的围追堵截是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刘邦安葬项羽后则是“泣之而去”。自古以来就是成......
项羽的刚愎自用、主观武 断,使得他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意见;刘邦的知 人善任,使得他善于团结调动本集团内部的力量,这就是胜利与失败的分水岭。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
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一本《史记》,一部经典,道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真正内涵。当年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再一次在我们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称王称帝也好,英雄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