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低碳旅游汇报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沙湖低碳旅游汇报材料”。
铸就宁夏旅游领军企业
垂范低碳发展新模式
——宁夏沙湖创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汇报材料
(2011年5月)
沙湖,国家5A景区,中国王牌景点,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湖傍金沙,沙润翠苇,“水绕沙丘天下绝”,是一处融江南水乡之灵秀与塞北大漠之雄浑为一体的“塞上旅游明珠”。沙湖景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以北,距银川市40公里,距河东机场50公里,京藏高速、109国道及包兰铁路傍湖而过。景区规划面积为80.1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湿地面积45平方公里,沙漠面积22.52平方公里。1997年,沙湖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各种脊椎动物144种,植物63种,13目30科130多种上百万只鸟类在这里繁衍、栖息。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鸟类5种,二级保护鸟类17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保护范围的达23种。沙湖的沙漠和湿地资源是目前我国荒漠化湿地类型中最典型、资源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自然生态资源之一。沙湖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碧水、金沙、翠苇、游鱼、飞鸟、远山、彩荷等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了“舟行碧波翠苇间,人在如诗画中游”的独特景致,这里是鸟的天堂、鱼的世界、人的乐园,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同比“杭州的西湖”赞誉为“北方的沙湖”。
沙湖独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被列为全国王牌旅游景点。2007年荣获国家AAAAA级生态旅游区,2010年又荣膺“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之“最具娱乐价值”湖泊称号。先后被中央文明办、建
设部、人事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沙湖旅游景区在西部旅游业中率先通过了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及IS0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沙湖,已成为引领宁夏生态旅游的示范、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是展示宁夏风采的靓丽名片。人们都说“来了宁夏不游沙湖,等于没来宁夏”。作为引领宁夏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特色旅游的宁夏旅游领军企业,出于对自我生态景区的爱护,处处本着朴素的“少污染、少浪费”原则,谨慎地使用景区旅游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和能源,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沙湖发展的富有沙湖特色的低碳旅游发展之路。景区各项旅游事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契合,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在2010年首次突破宁夏旅游企业年收入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旅游人次连续以每年10%的较高增长率递增,这在全国是个奇迹,今年更有望突破百万大关。相比宁夏其余两大支柱产业能源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在节能减排的比较上,真真切切地在履行着“无烟工业”的生态低碳标牌,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一切的成绩都源于:
一、赛上奇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有人曾经说过,宁夏沙湖是“世间少有,中国绝无仅有”的旅游资源代表地。在中国,有水有湖的地方很多,但湖光山色中没有沙的粗犷;有沙的地方不少,但浩瀚起伏中缺少水的灵性。沙湖以其天然造化,将沙与湖珠联璧合,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相对于历史人文底蕴积淀深厚的杭州西湖来说,沙湖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资源蕴藏量得天独厚,“金沙、碧水、翠苇、飞鸟、游鱼、远山、彩荷”七大景观元素有机结合,构成独具特色的秀
丽景观。沙湖自然保护区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属中湿带,沙湖独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正如西部丝绸之路上无尽的宝藏。
沙:位于沙湖南端一望无际的沙漠给人以豪放、博大的感觉,训练有素的沙漠之舟——骆驼载人进入大漠深处,阵阵悠扬的驼铃声清脆地在空中回荡,使人心神荡漾,如醉如痴。在这里,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寻找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奇。2010年9月,吴邦国委员长莅临沙湖亲笔题词“水绕沙丘天下绝”以示赞誉。
水:雾海云天作黛,月色空明水亦悠。镜湖碧水充满着盎然绿色,山绿水绿,构成一幅绿色的水彩画,沙湖的水域面积是杭州西湖的两倍,在这里游泳、荡舟都会时时感到清新舒畅,心旷神怡。
苇:沙湖东北面,芦苇成片成丛,芦苇幽深,游艇在芦苇中穿行,如同迷宫,不时惊起一串鸥鹭,令人兴趣盎然。迎风招展的芦苇,她们宛然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迎接着游人的到来。我们说,沙湖胜似西湖,就是在于沙湖拥有如此旖旎的芦苇,正是这些星罗棋布而又疏密有致的绿色风景,才将沙湖装点得绚丽多彩。
鸟:如果说芦苇是沙湖的特色,那么鸟就是沙湖的灵魂。沙湖是鸟的天堂,它水产丰富,无污染,更得到人类的格外关照,位于湖中心的“百鸟乐园”,又称“观鸟台”,是候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在此可观赏到天鹅、大鸨、中华秋水鸭、海鸥、白鹤、灰鹤等。“沙湖慷慨飞百鸟,换得美丽悦人间”。每年4至10月,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流连,构成一个人鸟欢歌的和谐世界,成为沙湖景色一绝。
山:沙湖西眺,横卧天际的连绵青山,就是宋朝名将岳飞《满江红》词中所云“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贺兰山。巍巍贺兰山山峰高耸,重峦叠嶂,山上山下温差大,在初秋仲春微雨即成雪,雪积成山,日照不融,山上阳光明媚,山下常如披絮,形成“贺兰晴雪”,为宁夏古代八景之一。
荷:集圣洁象征与实用价值为一体的荷花,在埃及、印度、中国等国的古代文明中,即已展现芳踪,而沙湖体现塞外江南景色的万亩荷花苑,其荷花面积,规模超杭州西湖、承德避暑山庄等处荷花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观。
沙湖得益于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垄断性、组合性等综合特质,被列为全国37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2007年为评定位为国家首批AAAAA级生态旅游区,2010年在全国200多个湖泊选秀中脱颖而出,入围“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今天的沙湖,已经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齐备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多方筹谋,打造清洁能源低碳景区
沙湖自1989年开发建设以来,凭借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宁夏农垦人苦干、实干精神,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旅游业发展和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发展旅游促进环境保护,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两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沙湖旅游业开发建设的基石,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舞台。沙湖始终坚持“保护、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把保护沙湖自然特色的完整性放在首位,确立了“全面保护景区自然环境,最大限度恢复和发展生物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的沙湖低碳发展宗旨,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兼顾为目标,促进了景区旅游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湖中寻宝,芦苇搭棚
坚持使用各种可再生的湖中自产芦苇资源建设景区硬件设施设备,逐步淘汰掉了一些影响景区外观或者环境污染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建筑使用资源,使各项硬件建设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进步。使用湖中自产芦苇搭设景区凉棚和建筑,在保持景观自然独特的同时,极大的节约了建筑材料,减少了建筑污染源。景区多处节点,实现了芦苇搭草棚的总体建筑要求。并将该项工作写入2002年景区规划纲要并一直延续至今,使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沙湖风景线。
2.积极筹建无排放低碳旅游项目
坚持构建无污染无排放绿色低碳旅游项目。一是1990年7月,沙湖旅游公司首次引进滑沙项目,积极打造低碳类型滑沙旅游项目,同时购买滑沙板40块,供游客使用。截止2010年底,共有滑沙板150块,是沙上主要娱乐项目。索道建成后,游客通过索道进入滑沙场地。二是1990年8月,沙湖旅游公司从内蒙古阿左旗购买已驯化的骆驼10峰,增加沙上骑骆驼沙漠项目。1991年6月,为了扩大这一优势项目,沙湖旅游公司与内蒙古阿左旗边防部队联合经营骆驼项目,骆驼增加到40峰。2006年沙湖旅游公司独自经营至今,共有骆驼85峰。沙湖旅游公司沙上娱乐项目由1990年5月2项增加到现在的18项。主要有滑草、滑道、滑索、沙漠骆驼、卡丁车等。
3.沙雕建设,点石成金
利用沙湖丰富的沙资源,积极创新,学习国内和国外同行经验,积极开拓沙雕旅游市场。坚持筹办具有国际影响的各种沙雕
观赏旅游项目。自2002年8月开始,“沙湖国际沙雕园”落成开幕式以后,在沙湖旅游区定期隆重召开举行沙雕比赛颁奖仪式已成惯例。在历届沙雕大赛上,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中国、新加坡、丹麦十国的沙雕艺术家的诸多作品获奖,如《水城威尼斯》等精品沙雕创造。由于风蚀的原因,沙湖旅游区每年要对沙雕作品进行维护更新。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游客爱不释手的经典作品。最为游客关注的是2005年的“中国红色旅游年”为主题创作了“万里长城、会师楼、延安宝塔上、一大会址、井冈山、六盘山、韶山冲。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沙雕作品,代表作品有:主人翁、改革、包产到户、喜庆丰收、新农村、农业现代化。
三、节能减排,坚守低碳旅游优势阵地
为了保持沙湖景区的自然美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先后依照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及IS0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建立健全了科学有效的节能排减措施。主要有:
1.更新改造船只,控制污染源
由于原有的4艘柴油发动机大船和30艘燃油型快艇排出的废气、废物严重地污染了空气和沙湖水环境,为此沙湖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更新改造燃油船只,将原有30艘燃油型快艇全部改造为环保型豪华快艇,先后建造28艘大型仿古环保电瓶观光游船投入使用,适时引进江南特色摇橹船80条供游客参与,彻底淘汰燃油船只。
2.开设环保项目,降低污染源
首先,禁止燃油交通工具进入景区,同时为减少水上船艇的过度使用,与银川顺利迪公司合作开展环保电瓶观光车项目,年运送游客70万人次以上,该项目对沙湖的环境保护发挥着积极
作用。同时,修建环保生态星级厕所,减少对沙湖的污染。
3.兴建环保设施,处理污染物
2002年投资873万元,建设了南北两岸2个污水处理厂和1个北岸垃圾处理场,并于2004年竣工投入使用,两项工程投入使用,解决了景区及周边各餐饮网点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问题,提高了景区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为方便游客游览,修建了6公里长木栈道;对湖面做到“四无一禁止”即:无垃圾、无大颗粒硬物、无漂浮物、无污染源和禁止烧烤;对饭店、摊贩等商业网点通过加强区容卫生综合整治,坚持“四自一包”责任制,即:自觉清扫、自觉维护、自觉监督、自觉宣传、门前包片,提高了卫生保洁质量。
4.厉行环境整治,恢复原景观
近年来随着沙湖游客人数的增加,生态环境的保护压力较大,但我们宁肯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不为破坏生态环境付出代价。2009年投资1000多万元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6500多平方米乱建乱搭的违章建筑设施和与景观的不协调娱乐项目,商业网点进行拆除清理整治,拆除景区南岸与沙漠景观极不协调,又严重污染影响景观资源的建筑设施,铺设沙漠木栈道,用生态木房替换了原有的铁皮活动房;改建污水处理厂,新建环保公厕7座,对原有5座公厕进行改建和整修,设立垃圾中转站8座,分类垃圾桶258个。整个环境整治工作历时近八个月时间,投资700多万,耗费人力4万余人次,使景区生态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共清理垃圾50余吨,还沙湖景观原貌。
5.大力植树种草,营造原生态
进一步绿化美化沙湖景区及周边环境,降低和减少废气、粉尘等污染物对沙湖的污染,努力营造原生态景区。投资800多万
元重点对景观大道、新门区广场进行绿化美化,沿运河沿线种植芦苇3200多亩,树木3万余株。到目前为止,景区已实现植树近20万株,草地覆盖面积8.7万平方米。修建南北岸码头2000多平米,拓宽改造新码头航道5公里。2008-2009年,公司又投入40余万资金,对景区原有的导向标识标牌全部予以替换和更新,使现在景区面貌焕然一新,绿化、美化、亮化深受游客好评。
采取灌溉引水与生物种植相结合的措施,将沙湖东南部沼泽湿地近10万亩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之内,进行综合治理,开发种植人工芦苇8000亩,在原有观赏荷花近8000亩的基础上,又扩种荷花2000亩,并积极发展水产业。下一步,还将依据专家意见继续扩湖增加湿地,计划扩湖26000亩,扩种芦苇6000亩,荷花5000亩,利用人工和自然生长的芦苇、荷花对湖水进行生物净化,确保补进湖中的水质达标,以降低湖水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及化肥农药等残留物超标情况,有效促进沙湖周边大的生态环境改善,为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和空间。
6.调整经营思路,拒绝二次污染
加强与石嘴山市环保局合作,定点对景区水、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严格控制“三废”排放,确保景区良好生态环境。加大对景区燃油船只的淘汰力度,多处筹措资金建造无污染、低噪音的环保电瓶观光游船,投资1000余万元,建造了20条无污染、仿古型环保电瓶观光游船,进一步改善景区水域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先进的管理措施为沙湖赢得了广泛赞誉;减少汽车、拖拉机、公交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量,在景区内逐步推广使用环保型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加强对景区污水、垃圾处理场的管理,确保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继续加大对生态免水冲式厕所的使用率,减少污水排放。
7.广泛动员深入人心
设立广播宣传站、制作宣传牌、建立监督岗,每天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广大游客在观光游览过程中增长见识,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同时,要制定《沙湖旅游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沙湖员工环境保护十不准”等制度,定期聘请区、市环保专家、学者到沙湖来举行环保专题讲座,提升干部、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上述措施,使沙湖的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沙湖的湿地、沼泽、湖泊、沙漠及其各种动植物资源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多策并举保护旅游生态资源
依托沙湖得天独厚的生态湿地资源,抢抓机遇,投资3000万元,建成西部第一、全国第二的湿地与鸟类博物馆——宁夏湿地博物馆,以湿地知识普及和鸟类博览为主要内容,成为提升景区文化品位的一大亮点,使广大游客在畅游自然、回归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鸟类,为提升宁夏生态建设水平和保持旅游业科学发展做出了表率。
针对沙湖自然保护区专业人才缺乏,短期内难以培养、成熟、到位的现状,与国内资源保护研究工作较为有名的河海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建立技术合作项目,请他们定期为沙湖培训环保技术人员;加强与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环保管理部门的联系,促使其将沙湖纳入国家级检测体系网络之中,在景区设立沙漠、水质、土壤、气体、动物、植物等观测点,定期对景区资源进行检测评估,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景区的沼泽、湿地、鸟类等生态系统有效保护。在中国林科院、宁夏大学等鸟类专家的指导下,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沙漠景观、鸟岛等处的保护措施,针对沙湖珍稀鸟类在孵化繁殖期易遭偷盗的情况,为加强防范,投资370万元建设了瞭望站和观察点,配备了30名治安员和7名专职工作人员在鸟类保护区24小时巡视。出台了沙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三不许”(即:保护区内不允许捕杀、不允许接近、不允许大声喧哗)等规章制度,对员工和游客进行必要的约束。每年冬季铲收湖泊内芦苇时,沿鸟类核心保护区外留出的缓冲带,禁止进入或进行铲收作业。目前,保护区鸟类已由建立之初的11目24科98种,增加到现在的13目30科133种,鸟类数量最多时可达150万只。
四、科学规划,力促低碳景区持续健康发展
从1995年开发建设初期,逐步制定完善生态保护建设规划。聘请南京河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指导并制定了《宁夏沙湖旅游区中远期生态建设发展规划》、《宁夏沙湖湿地动植物普查报告》、《宁夏沙湖湿地经济发展项目可行性报告》等,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措施和任务。并就沙湖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与之进行技术合作,先后选派多名业务骨干赴河海大学学习培训,增强环境保护技术力量。1998年,沙湖自然保护处聘请区内外知名专家,组织编订了《宁夏沙湖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详细介绍了保护区的地理位臵、建设目的、任务、性质,介绍了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社会经济概况、历史沿革与现状,规定了经营原则和建设方针、生物资源保护设计、多种经营设计、旅游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效益评价等重要内容。1999年,沙湖自然保护处聘请自治区环境保护研究所的专家、教授考察、论证后制定了《宁
夏沙湖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就沙湖自然旅游区的生态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估、设计,拿出了科学、可行的生态建设规划。两个规划的编订,使之成为促进景区资源环境保护的“小宪法”和“护身符”。
加之,景区先后历经四轮生态景区总体规划修编,总规里逐步确定下了沙湖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纲要精神。在几轮规划修编过程中,景区始终坚持一切工作围绕总规进行,以总规为纲,发展为要,走出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沙湖改革发展之路。现阶段正处于第四轮规划期。此次规划巩固了《宁夏旅游业“十一五”规划》成果,承接《宁夏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将沙湖旅游区作为宁夏龙头旅游景区之一,凭借宁夏首府银川市“一小时经济区”和隶属辖区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半小时生活区”的特殊地域优势,将之规划、纳入到“塞上江南新天府”核心旅游板块并作为“黄河金岸”沿黄城市带重要节点,使沙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一。
总规实施的同时,严格注意政策的延续性和实施可行性。在具体的低碳景区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上,积累了以下宝贵的几条经验:
一是多管齐下坚持强化环境监测保护。与自治区及市、县等林业和环保部门进行技术合作,在景区内设立10个陆地及水样观测点,定期定点对景区水、大气、环境等项进行监测评估,确保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我们利用亚行贷款,投资建设的沙湖湿地和鸟类检测站工程主体框架已完工,该检测站的建立,必将对强化和完善沙湖鸟类保护、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申请自治区人大制定《宁夏沙湖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明确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参与人员、所属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用以指导、组织、实施资源管理保护工作。在环保专家的指导下,对景区内沼泽生态系统、沙漠景观、鸟类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以拯救濒危、珍稀动植物。修建了望塔、观鸟台、设立观察点,制定保护区管理规章制度,配备治安民警对鸟类保护区进行24小时巡视,保证鸟类繁衍生息;严格按照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要求,规范景区开发、建设行为,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旅游配套设施的立项、审批、建设做到“三同时”,并邀请自治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境因素评价分析,对影响景区资源保护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
二是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加大对景区燃油船只的淘汰力度,多处筹措资金建造无污染、低噪音的环保电瓶观光游船,投资1000余万元,建造了20条无污染、仿古型环保电瓶观光游船,进一步改善景区水域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先进的管理措施为沙湖赢得了广泛赞誉;减少汽车、拖拉机、公交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量,在景区内逐步推广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强对景区污水、垃圾处理场的管理,确保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继续加大对生态免水冲式厕所的使用率,减少污水排放。
三是确保持续发展资金投入到位。除了提高自身经营服务水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外,自2006年以来,景区逐年加大对资源保护的投入,如2006年为182.6万元,至2010年达到了294.4万元。以2010年为例,沙湖景区用于资源环境保护单项的经费占到旅游总收入的2.5%以上。以上措施的有效落实,确保了沙湖景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旅游
资源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五、文化为魂,打造低碳旅游沙湖特色品牌
沙湖所处地域因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明朝开始即为军事要塞,集中体现了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军垦文化为主的边塞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一批又一批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和城市知识青年及库区移民,相继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塞外边疆,加入到了沙湖建设的行列中。可以说沙湖是历史文化富集区,黄河文化、游牧文化、边关文化、移民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在这里相逢相撞,相融相汇,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辉映的繁荣景象和移民屯垦、戍边的边塞文化。
一是积极构建低碳文化载体。通过创办和制作《沙湖》、《沙湖之歌》、《美丽的沙湖》、《沙湖传说》、《沙湖影像》等刊物、书籍和影像资料,对外展示沙湖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一些著名作家和书法家到景区创作采风,使沙湖低碳文化形成了富有时代性、独特性、创新性的综合文化低碳体系。
二是提炼四大文化低碳发展主题。
1.水文化主题。为了丰富沙湖旅游内涵,挖掘沙湖旅游文化,我们围绕景区生态资源特色,做足“水”文化:新增仿古豪华观光电瓶船,购臵了摇橹船,开辟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迷津荡舟休闲项目,丰富了水上旅游文化内涵;连续开展了十届 “沙湖杯”龙舟邀请赛、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赛马两项比赛,举办了西部青少年横渡沙湖游泳大赛、全国垂钓大赛等旅游文化赛事,促进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
2.鸟文化主题。做活“鸟”文化:建设了宁夏湿地博物馆馆、观鸟台、百鸟乐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鸟表演项目,凸显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也使沙湖成为我国西部首个鸟表演项目的景区;开展了沙湖国际观鸟节,促进科普与旅游的结合。
3.沙文化主题。为做精“沙”文化:先后连续举办了六届国际沙雕艺术节,邀请了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中外沙雕艺术家到沙湖开展沙雕创作,建成了沙湖国际沙雕艺术城,促进艺术与旅游的融合。
4.地域文化主题。做大做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景区所处的地域优势,充分展示宁夏独特的游牧文化、黄河文化、回乡文化、西夏文化、军垦文化等,并先后举办了四届西部少数民族民歌(花儿)大赛、少数民族青年歌手大奖赛,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三是积极丰富低碳旅游文化内涵。沙湖十分重视低碳旅游文化的发展,相继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军乐队和龙舟队,连续多年举办低碳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和比赛。如坚持举办“沙湖杯”龙舟邀请赛,“沙湖国际沙雕节”、“沙湖大漠冰雪艺术节”、“沙湖荷花艺术节”、“沙湖杯龙舟邀请赛”、“绿色农垦旅游文化节”等重大低碳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摄影展,书法、书画比赛,适时在景区开展大规模的“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签名等活动,吸引广大游客积极参与,既丰富了景区低碳旅游文化内涵,又扩大了沙湖的社会影响,提升了知名度和文明建设水平。
四是创新低碳文化元素。2008年以来,采取措施不断强化项目包装和宣传,引进江南水乡文化,满足高端游客旅游需求,新建多艘豪华仿古电瓶船,购臵80条摇橹船,倾力打造“沙湖摇橹,水乡韵致”旅游低碳新线路;投资建设了沙湖湿地与鸟类博物馆,沙湖湿地与鸟类博物馆成为融湿地与鸟类保护、湿地观光和湿地与鸟类保护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型湿地与鸟类博物馆,形
成沙湖新的旅游项目和亮点。沙湖率先在我国北方旅游景区开发引进人鸟同乐项目,尝试驯化本土鸟类表演,形成湿地观光、鸟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沙湖鸟文化雏形;在景区开展具有回族特色、伊斯兰风情的宁夏花儿文艺表演;与此同时,为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投资新建景区东大门,凸出文化内涵,新门区主体外观为展翅翱翔的天鹅,代表着沙湖旅游区展翅高飞;在新门区北侧建设鹤舞文化广场,逼真的丹顶鹤群,徜徉于山石水瀑之中,仿佛人间仙境,实为游客夏季休闲纳凉极佳之处。这些建筑群与景区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氛围相呼应,突出体现沙湖景区沙、水、苇和湿地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六、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创新途
沙湖生态旅游区以其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沙湖视察。1991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宁夏视察工作期间,游览沙湖,欣然题字“沙湖”,给予沙湖较高的评价。
20余年来,旅游区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年均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0多亿元,创利税近2.8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收入近40亿元,解决了5000多人的就业问题。20年来,旅游区的各项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随着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沙湖先后被自治区政府、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省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湖”这颗璀璨的塞上明珠也以其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跻身于国内旅游景区的五奇、五秀、五美、二十胜之列。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鼓舞和指引下,沙湖正以走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大沙湖、大旅游步伐,不断践行、诠释着“生态沙湖、低碳旅游”理念,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高、更远!
低碳旅游的产生背景 低碳旅游产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据调查,1981年~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
夏日低碳游出发!国内五大低碳旅游地初体验 图 夏日低碳游出发!国内五大低碳旅游地初体验(图) 这个夏天出游,从“低碳之旅”开始。 随着低碳文化逐渐深入寻常百姓家, 越来越多的......
点点网http://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新兴的旅游方式,依其字义,指的是同时兼顾到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旅游方式。亦即,在旅游中,透过“捷运、客运、自行车”的旅游结合,将二氧化碳排放降......
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
关于大学生低碳旅游意识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0年12月1日——2010年12月15日调查对象: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随机选取的大学生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我们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