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乡镇文化事业情况汇报”。
庐江县文化事业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提出开展“人文庐江”建设,全县文化事业在省、市、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的精心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文化工作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面繁荣文化艺术,文艺精品叠出。
1、群众文艺表演团体健康成长。县文化艺术团、群英艺术团、汤池业余文化艺术团等五家民营文艺团体,这些文艺团体面向基层,服务“三农”,成为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和繁荣基层演出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安徽省“双百工程”示范点——庐江县文化艺术团2006年以来演出1740余场,创作705个文艺节目,行程89000多公里,受教育人数达百万人,演出剧照千余张。2009年12月,该团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全省首批文艺表演“百佳剧团”荣誉称号。
2、文艺创作成果丰硕。2009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的“五个一工程”和“温馨的巢湖”歌曲征集活动,我县苏昉、邱定宏作词作曲的《山水歌谣》、《乖乖隆的冬》、《巢湖里有座姥山》几首歌曲分获二、三等奖和入围奖。2009年4月,汤池镇彭小波的《一本好书,一座灯塔》在安徽省农家书屋读书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二)快速推进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08年至2010年初,泥河、同大、盛桥、汤池、白山、乐桥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相继建成,郭河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0月底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总投资280余万元;已完成村级农家书屋建设122个,完成投资244万元;争取各类文化建设项目建设资金646余万元。2009年5月,我县争取省文化厅支持,已获总投资80万元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庐江县支中心和119个村级信息接收点设备,现已完成主体投资,进入设备对接调试阶段。与此同时,县级文化“两馆一院”(即图书艺术馆、博物馆、庐江大剧院)招商工作于2009年9月底启动。
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完成有线电视联网的214个村,数字微波接收的18个村,施工质量高、入户率都在85%以上,有的点达到95%以上,2009年我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在全市评为第一名,在县民生工程评比中为第三名。建成400米标准化田经场(中央足球场)、综合训练馆、全民健身中心等。
(三)规范管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扫黄打非工作显成效。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以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为手段,严厉惩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2006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4414余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4704余户(次),收缴非法物品(音像、书刊)22668余件,执行经济罚款30余万元,取缔无证照经营场所85户,收缴赌博游戏电路板、赌博机等405块(台)。
(四)不断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举办各种大型节日庆典、纪念文化活动25次,经常性地举办县城广场文艺演出;农村电影“2131”工程顺利实施,五年来下基层放映电影5000余场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县图书馆进行达标改造,五年来共接待读者7480人次;2009年、2010年“送书下乡工程”送出图书17100余册,价值约45万余元;县文化馆举办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2次,辅导农村文化户112户(次),人均年下基层服务15天(次),编排各种文艺节目238个。
(五)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在县政府的重视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顺利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目前,田野调查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普查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新发现文物点38项,复查老文物点217项(其中消失文物40项),合计255项。加大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长庆故居部分设施进行保护性维护,周瑜墓2008年9月28日竣工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正式对外开放。我县现有出土文物15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184件;另有2件文物被省博物馆征集展藏,有1件国家一级文物送展省建国六十周年精品文物展。2007年庐江县临湖尉墓出土文物震惊全省考古界。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完成县级保护项目4个(其中市政府公布保护项目4个,省政府公布保护项目2个)
(六)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1、明确定位和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天然的温泉,秀美的山水,源远的佛教文化,厚重的人文资源,优越的交通区位和周边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的客源市场,使庐江成为省内外众多商家和旅游企业关注和开发的热点区域。近年来,我县提出着力打造“人文庐江”,发挥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明确了以山水为骨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以冶父山、汤池、周瑜墓为主体,在规划期内将庐江县逐步建成为“5区1带”主题突出、功能互补、系列化、网络化,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合肥市近郊以及皖中旅游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并在全市率先设立“庐江县旅游局”。
2、推进项目实施,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优化旅游综合环境,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建设了黄山芙蓉谷汤池连锁项目九峰原始风情园、国轩·雅典娜温泉旅游度假村、中华影视产业基地、万振逍遥别院二期、汤池九福民俗欢乐园等重点项目,提升了我县旅游产业品位和知名度。
3、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挖掘我县旅游发展的潜力。庐江拥有汤池温泉文化、冶父山佛教文化、以周瑜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以丁汝昌为代表的淮军文化,为了彰显这些资源优势,开通了庐江旅游资讯网站,编制了《庐江三国文化寻踪》、《庐江旅游指南》、《庐江县乡镇旅游开发参考》和“庐江旅游邮政贺年卡”等,建立让外界了解和感知“开放庐江、魅力庐江”的信息平台。同时,策划了庐江茶文化节、葡萄文化节和美食文化节等节庆,开展旅游、民俗、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以节兴旅、以旅兴农”的目的,对地方知名度的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七)构建起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发挥体育部门职能作用,调动全民健身积极性。作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我县制订了“完善机构,健全组织,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工作思路,通过成立县全民健身活动委员会,加强宣传和指导,组建体育协会,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全县目前共有乒乓球、篮球、象棋等各类单项协会10个,会员已发展到200多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体育骨干180人,20多个固定活动场所的晨晚练点,37套户外健身路径。
2、充分运用体育中心这个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近年来,每年都常规性地开展县直机关职工运动会、环城长跑、篮球等各项比赛,县体育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节假日常年举办篮球、乒乓球、保龄球、游泳、跆拳道等培训班,2006年以来,近万人次青少年、2000多人次成年人参加了体育夏令营和各类培训班。
3、鼓励、引导各基层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篮球、乒乓球等比赛,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指导县直单位组织职工体育活动。并在庐城规划建设12个晨练点、乡镇15个晨练点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八)竞技体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借助专业训练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重点在跆拳道、拳击、散打、摔跤、健美操等优势项目上取得突破。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获田径跳高(单项)比赛铜牌;在全省拳击锦标赛上,获得54公斤级、48公斤级两个第三名,全省青少年散打锦标赛第2名、第5名。
五年来,尽管我县的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现行管理机制顺而不畅、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设备还相对薄弱、文化产业发展观念陈旧、思路不宽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群众素质、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为目标,以“十二五”规划为统领,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展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四城同创”目标,把我县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人文城区,展示庐江人民热情友好、文明礼貌、进取向上的人文精神风貌,使庐江人文精神成为我县的特色品牌。
(一)切实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提升理论武装水平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创先争优”和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利用举办县委中心组学习、庐江县经济发展与干部学习论坛和创办理论专版等形式,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加强全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程,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全面提升理论武装水平。
(二)着力提升庐江城市文化品位,不断塑造庐江新形象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城同创”目标,立足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示范区重要城市,深度挖掘庐江文化特质,着力加大庐江城市文化形象的推介宣传力度,唱响“周瑜故里”品牌,打造“温泉之乡”名片。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节、发展论坛、征集形象宣传语、街道命名等活动不断提升庐江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
(三)稳步推进科教文卫体和思想建设,不断丰富人文内涵
1、加强科教文卫体和思想建设,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送科教文卫下乡活动,围绕鸡蛋助学育才工程、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和校园安全工程等重点工作;精心策划重大教育宣传题材;加强传统文化建设,打造我县孝道文化品牌;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以重大节庆日为重点,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健身等活动。
2、推进全省文明县城、文明乡镇建设。在巩固上年度文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文明创建工程。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员工服务技能大赛、“感动庐江十大人物”、感动教育新闻人物等系列评选活动;推广龙桥“知荣明礼”综合试点工程,广泛宣传“建设和谐乡村,争创沈浩式干部,争当新型农民和职工”的重要意义。
(四)全面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1、全面加强体育、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东新区体育中心、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县文化艺术中心、广播影视传输网络等建设进程;开工建设县广电中心,适时新建大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完成文化馆、图书馆老馆舍改造达标工作。
2、结合大庐城建设规划,加快休闲广场建设。加快塔山公园、城东水体公园的建设,适时启动环山公园和小乔公园建设,努力在不同方位建造一座休闲广场,逐步提升塔山、绣溪、莲花泊、城东公园的文化品位。
3、各镇和新农村示范点努力建设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休闲广场,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舒适度。
(五)继续推进新闻事业稳步发展,不断增强新闻引导能力
正视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庐江知名度;加强新闻管理制度,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驾驭能力;加快党委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提升网络舆情监测疏导水平;建立健全新闻宣传阅评和奖励机制;组织实施重点宣传工程,县广播电视台着力打造一批品牌栏目;整合全县宣传信息资源,创建庐江新闻网,办好《庐江手机报》。加强属地网站管理。
(六)大力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断挖掘利用地域文化。加强武壮公祠等重点文物资源保护、历史名人研究力度。加快推进武壮公祠回收、吴长庆旧居散落文物收藏和周瑜墓园申报“国保”工作,协助岗湾片区旧城改造指挥部开展对古建材料及重点建筑保护工作,尽早开工何氏根亲文化园、抗日名将孙立人故居三期,积极筹建淮军纪念馆,设计好刘秉璋墓管理用房陈列内容,制定魁星楼文物布展方案。利用周瑜文化研究会等交流平台,加大对庐江藉历史名人的研究,并及时转化研究成果。
(七)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出文艺精品
1、加大文艺队伍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强力推进我县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组织编纂《庐江人物》、《周瑜与三国文化》、《诗词中的庐江》及《庐江文学艺术系列丛书》、《庐江文艺》等文艺力作;建立文艺奖评比机制,重奖在文学创作、文化研究、文艺表演等方面的突出人才;积极筹备县作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和舞蹈协会等艺术团体,整合书画类艺术团体,不断发展壮大和扶持民营艺术团体。
2、强化宣传队伍自身建设。加强骨干通讯员和专兼职通讯员队伍建设,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新闻信息管理力度,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努力构筑大外宣工作格局。
为了确保以上思路得以顺利实现,把人文庐江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和长期工程落到实处,我县采取以下几点保障措施。一是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各相关部门将人文庐江建设纳入年初发展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年终考评内容,并成立相应的组织加强领导,要排出项目计划表,安排专人负责项目推进。
二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县财政加大对人文庐江建设资金的投入,将人文庐江资金列入预算,专款专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镇也根据财政情况参照执行。
三是明确责任,强化落实。各镇各有关部门把推进人文庐江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启动人文庐江建设通报制度,县两办会同县委宣传部不定期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要求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意见,要定期开展专项活动自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中共庐江县委宣传部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不断......
关于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2009-9-28 16:55:54市政府副秘书长 宋林继 (2009年9月10日)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汇报关于我市农村文化......
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一、2010年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一)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以服务“两新工程”建设为重点,完成了5个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高标准农村文化大院......
【发布单位】文化部 【发布文号】【发布日期】2000-01-01 【生效日期】2000-01-01 【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
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一、2006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一)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355.1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