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重庆市荣昌县”。
重庆市荣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
发表日期:2007年9月6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陈田明本页面已被访问 2280 次
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重庆市荣昌县农业局2007年6月对全县20个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措施和建议,为我县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全县农业户数19.21万户,农村人口65.16万人,农村实有劳动力39.86 万个,户均劳动力2.1个。截止2007年6月30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户数13.19万户,占全县农业户数68.66%。转移农村劳动力23.42万人,占全县实有劳动力的58.74%。其中转移男劳力13.19万人,转移女劳力10.23万人,分别占实有男、女劳动力的62%、55.32%。转移户中户均转移劳动力1.77个,占转移户均劳动力2.1个的84%。预测年务工收入106785万元,劳平0.456万元。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耕种全县46万亩耕地需要9万个农村劳动力,目前我县有剩余劳动力7.44万人。
转移户中家庭承包面积34.47万亩,占全县家庭承包面积的74.24%,其中已流转面积
7.17万亩,占全县家庭承包面积15.37%,占全县流转面积的83.95%。转移户中撂荒地面积0.46万亩,其中季节性撂荒0.43万亩,占撂荒地面积的93.47%。常年撂荒0.03万亩,占撂荒地面积的6.53%。转移户中宅基地面积1513.1万㎡,宅基地建房面积1144.73万㎡,人均宅基地面积32.77㎡,人均建房面积24.79㎡。
根据对转移户中农民意愿调查显示,转移户中愿转为市民的7.14万人,占转移户中农业人口15.46%。愿意退出承包地的农户2.04万户,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2.03万户,分别占转移农户的15.47%、15.39 %。愿意退出承包地面积4.09万亩,退出宅基地面积131.24万㎡,分别占转移户中承包地、宅基地面积的11.87%和8.67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通过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六高、三低”的态势。
(一)转移户数占全县农业户数比例高。全县共有13.19万户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占全县农业户数的68.66%。其中有10个镇达70%以上,最高的峰高镇达82.1%。
(二)转移户中劳动力转移比例高。全县转移户中实有劳动力30.55万个,已转移劳动力23.42万个,占转移户中实有劳动力的76.66%,其中比例达70%以上的镇有17个,达80%以上的镇有7个。最高的路孔镇达90.37%。
(三)转移劳动力中从事二产业比例高。转移劳动力中从事二产业的劳动力达13.31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56.85%。其中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纺织业和建筑业,分别占转移劳动力的21.24%、13.21%和22.4%。主要从事的工种集中在机械工、建筑工、装修工、手工业制造、维修工等10余个工种。
(四)转移劳动力中青壮年转移比例高。全县18—40岁内转移的劳动力达21.14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90.28%,特别是25—35年龄段内转移的劳动力达13.74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58.68%。45岁以上的劳动力转移率低,占转移劳动力的9.5%。
(五)转移劳动力中向市外转移比例高。全县市外转移劳动力达17.51万人,占转移劳动力74.8%,其中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占市外转移的48.73%。本县内和本市内转移比例低,分别占转移劳动力的16.88%和8.3%。国外劳动力转移逐步起步,全县已有106人向国外转移。
(六)转移劳动力中常年转移比例高。全年累计在外劳动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为22.6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96.75%。6个月以下季节性务工只占转移劳动力的3.25%。
(七)转移劳动力中参加培训的比例低。全县转移劳动力中通过定点专业培训的人员只有1.70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7.25%。
(八)转移劳动力中有组织输出的比例低。全县通过政府和中介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为0.79万人,只占劳转移动力的3.37%。通过自主转移和亲朋介绍外出的占转移劳动力的96.63%,有组织转移率低。
(九)转移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低。转移劳动力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12万人,占转移劳动力9.05%。大部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达21.29万人,占转移劳动力90.94%,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劳务工作组织机构不健全。全县无统筹综合的农村劳务组织机构,没有形成劳动力输出、管理、服务、教育、培训为一体长效管理体制。
(二)各镇劳务转移不平衡。各镇近年来都加大了劳务转移的工作力度,但仍然存在工作不平衡的现象。劳务转移好的镇转移户数高达82.1%,转移劳动力达75.77%,低的镇转移户数比例只有48.5%,转移劳动力43.38%。
(三)大龄劳动力转移难。由于受文化水平和年龄限制,全县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较低,占转移劳动力的9.5%,大龄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困难。
(四)部分培训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存在培训规模小、力量分散、形式单一,培训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不能很好地面对市场,寻找订单力度不够,培训与输出没有很好地衔接,制约了输出的速度和规模。
(五)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收集难。劳动力资源信息库输入了全县每个劳动力的详细资料,但由于镇劳动力信息员不稳定,资源库中的数据仍存在收集难、更新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等现象,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在劳动力输出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六)资源、培训、输出三大系统还没有完全连接互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缺乏必要的输出组织,资源信息不能更好地为培训输出服务。
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和长远的结合认真研究探讨,以取得促进农民增收的预期效果,长远研究探讨如何建立和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各镇、各有关部门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度上充分认识和增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组织领导、政策措施、统筹规划、部门分工、综合协调、经费保障、信息服务、维权解难、目标责任、检查指导各个环节上建立推进机制,给农民一个好的信息向导,合理有序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从长远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立足于当地,必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县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平台。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尽量多的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就业成本,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各镇、各有关部门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为拓展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搭建平台,尽量多的增加岗位,促进农民增收。
(四)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现代化生产方式条件下,要想有充分的就业,就必须有充分的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工程,县、镇两级政府要把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抓好农村普九教育的同时,创造条件开拓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特别是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研究建立新型的、城乡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我县目前已有经验来看,可试行推广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为当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短期引导性培训;二是立足当前的产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适用型人才培训;三是定向输出农村劳动力的校企联合办学;四是举办综合高中和初中、高中“3+1”(即三年初、高中基础教育、一年技能教育)教学体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县政府应按国家有关有关规定足额配套培训经费,并列入预算。同时应视县财力可能,尽量增加培训投入,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五)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目前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有的社会环境条件难以维护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出现了农民不愿转和不敢转的现象。因此,各级各部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法制化程度上,创优农村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有:一是依法推进农民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县政府出台各类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三是清理各类歧视、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规定,改革现行的就业管理制度,帮助农民实行公平的就业竞争,给农民公平的市民待遇。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劳动力的信息化建设,扩大劳动力市场的覆盖面,从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尽快扩大到为面向社会劳动者服务。建立双向交流的信息网络,一方面向求职者及时准确的提供企业用工信息,一方面向用工企业提高提供我县劳动力资源信息。五是对进城农民消除歧视、消除偏见,并给进城务工、经商就业的农村劳动者较为充分的生活保障,如,最低工资制度,廉租住房和子女入托、入学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制度,建立农村劳动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六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维权力度。县政府及其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督和督察力度,对侵犯和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必须坚决打击,如“工资兑现问题、工伤事故处理、扣押身份证、交付押金等,这些应明确部门职责,强化责任,确实起到维权的作用。
(六)加大对大龄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据调查,年龄在45岁以上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转移难、收入低、就业不稳定等问题,但这部分人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可结合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引进业主和龙头企业,使大龄劳动力进入业主和龙头企业,既发挥了他们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从农民变为产业技术工人,又有效地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七)建立农村劳务统筹工作机制。一是县设立荣昌县农村劳务开发局,主要负责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协调,管理、服务,教育、培训,负责研究制定农民流动的管理政策,农民工的保障政策,研究解决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镇要在经发办设立农村劳务管理服务站,确定2—3名专职人员负责本镇农村劳务工作。三是村要确定1—2名劳务信息员,负责本村劳动力信息收集、用工信息发布、与中介组织的联系等工作。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2013学年第二学期《农业政策学》课程论文姓名:刘听强学号:12100527学院:工学院 专业: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手机:***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词:农村劳动......
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西安财经大学/倪俊梅摘要: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取缔的作用,一方劳动力的迁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调查......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
农村生意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多年来实行了包括减少中小企业税负和提高银行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扩大就业,尤其是在面临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增长形势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