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有可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加强基层工作大有可为”。
河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有可为
1978年以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00多万
目前农村劳动力剩余率约为20%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都有赖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河北在此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测定及影响因素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测定
所谓剩余劳动力,是指“零值劳动力”,就是说这部分劳动力不创造国民收入,对本部门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零。也即在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数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人数的差额。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有多种方法,我们选择常用的工日定额法,即通过主要农产品成本调查,测定在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负担所有耕地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然后与农业劳动力总量对比即可求得农业劳动力的剩余量。根据2001年河北省各类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省物价局农本队调查的单位农作物所需工时、按每个劳动力年出工254天,测算结果是种植业生产约需920万劳动力,林牧渔业劳动力以2001年实际从业人数192万计算,全省共需农业劳动力1112 万人。而200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718万人,故剩余劳动力为1606万人。2001年底前已累计转移1054万人,所以全省还有 552万人尚未转移,即目前实际剩余率为20.3%。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因素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动态和相对的概念,它随着农村劳动力资
1源、耕地面积、农业现代化水平三种因素变化而变化。而这三种因素“一增、一减、一升”,共同加大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总量:
增:劳动力资源总量较快增长。河北农村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2001年达到2717.9万人,在全国排第七位。1991—200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共增加300.7万人,增长12.4%,年均递增1.2%;农村劳动力占乡村人口的比重由45.9%上升到50.5%,平均每年上升0.5个百分点,正处在快速增长期。
减: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001年全省耕地为6448.9千公顷,比1978年的6675.0千公顷减少226.1千公顷,减少3.4 %,年均递减0.15%。
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上升。2001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724.4亿瓦特,比1978 年的108.4 亿瓦特增加616.0亿瓦特,增加
5.7倍,年均递增8.6%。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由乡村转向城镇空间和从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1978—2001年,全省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03.3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9.6 %。近几年呈现以下特征:
特征一:劳动力转移进入平稳阶段
从1998年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和城镇下岗职工增多等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低速增长期。1998-2001年全省共转移出劳动力60.7万人,年均增加15.1 万人,比1992-1997年快速转移阶段的年均转移69.5万人低54.4万人, 劳动力转移进入平稳阶段。
特征二:转向城镇劳动力所占比重减小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城市隐蔽性失业趋于明朗化,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市场空间缩小,致使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和小城镇的进程减缓。2001年,转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为24.0%,比1997年减少2.9个百分点;转向建制镇的占3.0%,比1997年减少9.9个百分点;而转向非城镇地区的则由60.2%增加到73.0%,上升了12.8
个百分点。
特征三: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目前乡镇企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升级和生产模式转换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1998—2001年在乡镇企业就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呈现逐年缩小趋势,由 20.7%降至12.2%。
特征四:转向二产业多于三产业
1991—2001年,转向二产业的劳动力276.8万人,增长86.7%,转向三产业劳动力201.2 万人,增速为78.3 %,二产业增速比三产业增速快8.4个百分点。
特征五:“就地”、“就近”、“就富”转移倾向明显
到2001年底,全省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就地”(在本乡内)转移的占65.9%;“就近”转移到县内乡外的占17.4%,转移到省内县外的占9.6%,而转移到省外的仅占7.1%;在转向省外的劳动力中,“就富”转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占94.7 %,而转向中部省份的占4.8%,转向西部地区仅占0.5%。
三、面临形势与着力点
河北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形势可概括为“压力很大,机遇很好”。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力资源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处于较快增长时期,每年都将增加40多万人;第二,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冲击很大,部分农民将失去一些工作机会;第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8%,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河北农村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向;二是北京为举办奥运会将兴建一大批体育和相关设施,为河北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宽阔的空间;三是各地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
鉴于此分析,当前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应当抓住以下着力点:
着力点一:强化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其长期稳定转移打下坚实基础。整体素质偏低是当前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自身因素。因此,一要以加入WTO为契机,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等综合水平。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专门培训。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实行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管理为一体的一条龙全程服务。鼓励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以需定培,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突出发展“定向”、“订单”培训,提前瞄准2008年奥运会,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和输出劳动力。
着力点二:引导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长期转出承包地者可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为他们进城定居或经商办企提供“启动资本”。当前应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的契机,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形式,修订本省相关规定,切实保障转移劳动力采取转让、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的应得利益,为转移农民提供从事非农产业、外出和定居的资金,使更多的农民具备转向城镇或转向二三产业条件,从而促进劳动力的长期稳定转移。
着力点三: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为进城农民的生活和谋业尽可能提供便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公安、建设、工商、教育、城管、社保等部门应通力合作,消除歧视,在农民进城定居、经办企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制定和落实配套措施,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组织体系以及保障就业者权益的制度
和法规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
撰稿:李文奎 核稿:贾贤 王桂英 签发:贾振中 境。
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2013学年第二学期《农业政策学》课程论文姓名:刘听强学号:12100527学院:工学院 专业: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手机:***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词:农村劳动......
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西安财经大学/倪俊梅摘要: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取缔的作用,一方劳动力的迁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调查......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及特征(一)、转移的地域特征:由乡内就地转移向出乡转移发展改革开放以前,主要在农村内部就近就业,改革开放以后,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经济......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探:【摘 要】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数量大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的不衔接,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适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