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体会(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为官不为体会
“为官不为”就是腐败
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时指出,“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对那些混日子、不作为、得过且过的行为,要严厉问责。”当官不作为,守土不尽责,这就是一种腐败,这种“为官不为”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警惕和深思。
“为官不为”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随着反腐败力度加大和整治“四风”活动深入开展,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但一些政府官员感叹“为官不易”,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认为这样就能既免是非,又保乌纱。“为官不为”的根本原因,是为官者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了,可以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不顾,工作作风飘浮、效率低下,怕得罪人、畏首畏尾,不愿为民谋福利,而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作谋私的工具。更为可怕的是,当今患上“为官不为”这个病的干部实在不少,而且很容易感染他人,正是一些干部的“不为”,才导致审查不严、监管不力、制度悬空,给了“老虎”、“苍蝇”可乘之机,造成权力“出轨”和“撒野”。因此,可以说,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
为官不能当公堂木偶。官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俸禄是纳税人提供的,职务意味着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这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为官者如果只想拿工资不干事,或庸或懒或混,都会误事,或是苦民害民,即便不贪不占,也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严重不负责任。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可以无愧于鬼神。阎王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不服,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怒道: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该断的案不断,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就是过啊。
“廉而不为”也犯罪。明哲保身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一种平庸的腐败。与贪腐官员相比,这种不作为腐败,阻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其危害更大。从法律角度说,行政不作为是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法定职责,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失职行为,应该依法查处。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有自己一套“廉而不为”的所谓为官之道,满足于明哲保身,不贪污腐化,同时也不主动作为、不得罪人。在担任衡阳市委书记期间,严重不负责任,不正确履行职责,发生衡阳贿选大案,造成了恶劣影响。此外,他主政湘西州、邵阳、衡阳等地时,在查办非法集资、高铁建设、官场生态建设方面无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构成严重的失职渎职行为,被法院以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对“为官不为”应该有很好的警醒作用。
党员干部要有担当精神。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习近平同志要求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他强调:“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党员干部的责任关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建设。当前,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改革越深入,难度越大,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将会困扰着我们,党员干部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有敢负责的勇气、敢担当的精神、敢作为的劲头,要敢试敢闯,正确把握和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净做人、踏实干事,要将为官一任、治理一方、振兴一方的重担自觉扛在肩上,记在心间,落实到工作中,坚决同各种形式的消极腐败作斗争,以夙夜在公的精神、寝食难安的姿态对待工作、对待事业,我们的事业何愁不兴?
新常态下如何应对“为官不为”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有些干部却把新常态当做“为官不为”的挡箭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在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如何根治“为官不为”、深化作风建设,让干部既廉又勤,干净干事?
用考核和问责治理“为官不为”
新常态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政府要晒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权力要接受监督制约。对干部的考核,应有新的标准和办法。考评的导向和标准明确后,就要严格监督和问责。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 王满传:首先要让地方政府、各部门官员知道新形势下对他的要求是什么,新形势下到底该怎么为。一是列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对官员要有明确要求,承担责任。二是调整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对官员提出要求。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宋立: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组部出台了新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方法。其中减少了经济发展类指标的比重,增加了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指标。
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高波:一是改革。要对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二是要监督,包括问责。考核方式应该增加新元素,比如能不能把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开放和多元,不要变成少数人来评价少数人,让我们党员群众,让我们的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能够做实。包括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对政情、政绩有更多监测手段。在这个基础上,拿起问责手段。
从根本上解决官员做事“动力源”
解决干部工作的动力源问题,需要进行公务员薪酬改革和奖惩机制的良性激励,保证公务员有正常的晋升通道和职业尊严。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 王满传:要分析为什么一些干部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没有积极性心态,是不是与待遇有关?是否与目前的干部人事制度有关?我到基层调研发现,一些县提拔干部是按照年龄划线,50岁提不到副处就晋升无望,提前退居二线了,而在县这一层,四五十岁正是干事的时候。没希望自然就喝茶打牌去了。干部人事制度中央明确要改革,要采取新的措施。另外,对于怎么样创新,在简政放权之后不再审核后在怎么样创新和提高能力方面要采取措施,不但只拿鞭子,也要有胡萝卜,要扶上马,用综合措施应对问题。
新华网特约评论员、新华社高级记者 陈芳:解决干部工作的动力源问题,就是要让有为干部有位,要形成这样一种良性激励机制。我们看到,中组部出台新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这是很好的考核导向。另外,对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和财政供养人员调资,不断激励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是从待遇留人的角度给踏实干事的干部给予更好保障。对于公务员和广大干部而言,要让他们也能够体会到为民做事的职业尊严
为官不为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握着公权,占着位子,却无所作为。现实中, 这种“为官不为” 的干部,不仅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也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6年1月......
为官不为”者当让位于贤2014-07-16 09:34 求是理论网字号:为官不为,是作风整顿的一块硬骨头。在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成果不断制度化的当下,少数干部感慨为官不易,以“要求严了”......
无为怎能治不做如何发展 -----浅谈“为官不为”的表现及危害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次提出要对“为官不为”现象加强整治,这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一种警醒和鞭策。......
‚为官不为‛病因探析(一) 不作为背后不乏‚懒‛作祟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教育和管理好干部队伍。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前一些干部出现‚为官不为‛问题,这与‚三严三实‛要求严重......
为官不为自查工作报告根据××××的学习要求我认真学习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力戒“为官不为”的相关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有关要求,切实防止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