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华读书心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国学的天空读书心得”。
读《唐宋八大家》有感
陈松华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喜欢在工作之余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把它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开发自己生命价值的一件乐事.自“清风书橱”开通后,我有幸借阅到一本难得的好书--《唐宋八大家》。这八大家是唐宋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不但震颤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在长期实践中,铸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韩愈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思理深邃,牢笼百态,欧阳修唱叹多情,从容不迫,苏轼行云流水,随物赋形。除散文创作取得很高的成就外,诗词方面亦有可观之作,韩柳的诗,欧阳修、苏轼的词,均当之无愧地属于大家行列。这表明唐宋诸家在文学自觉艺术的追求上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超越,在创作实践中摆脱了音律,辞藻的重重束缚,在熔冶古人与时人语言的基础上,吸取各方面艺术技巧,从而创造出随势而异,新颖完美的艺术形式,这种继承与发展的特质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读唐宋八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孟郊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怀才不遇,仕途偃蹇,46岁才中进士,56岁才任某县县尉。韩愈与他交情甚笃,非常同情他,于孟郊赴任某县县尉前,写了一篇临别赠言,文章提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个著名论断,围绕这个论断,又阐述了两点,一是文学和时代是密切联系的,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文学,古今各个时代都有表现时代精神的善鸣者,他们的作品都是时代精神的表现;二是作家必须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并高度赞扬了孟郊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阐发了许多议论,寓意深刻,比喻生动。
文中这样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乐也,其于人也亦然..."
文章的意思是:大抵事物不能平静时就会发出声音。草木原来并没有声音,风一吹,它们才发出声音。水原来也没有声音,风吹动便发出声音。水腾涌是有东西堵住了它,水奔流是有东西阻碍了它,水沸腾是有东西在烧它。钟磬等乐器原来并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才发出声音。人对于言论也是如此,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才表达出来。人们歌咏是因为有了思念的感情,哭泣是因为有了怀念的感情。一切从嘴里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可能都有不平的缘故!音乐是人们心里有所郁结然后向外发泄出来的,人们常常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并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是最善于发出声音的事物。自然界对于时令也是如此,它常常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来表示,所以春天用鸟来鸣叫,夏季天用雷来轰鸣,秋天用虫来吟唧,冬天用风来呼啸。四个季节的递相推移,可能都有不得起平静的缘故!
此篇文章一读便使人眼前一亮,颇有新意,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使人惊叹不已.使整个文章充满无限吸引力.下文继续写道,这种情况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又是语言中的精华所在。特别要选择那些敢于抒发感情的人并借助它们来表示。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大禹是善鸣之人,当时就是靠它们来发表时代的声音。夏朝,太康的五个弟弟用它们的歌来表达当时的声音,伊尹表达了商王朝声音,周公表达了周王朝的声音,所有记载在等六经都是表达时代声音的美好篇章,周朝衰败时,孔子这班人大声疾呼,声音宏大而长远.楚国是一个大国,到了灭亡时候,屈原便用楚辞表达亡国之音.孟珂、荀卿是用学说来表达声音。韩非,孙武,张仪,苏秦都是用主张表达时代声音,秦朝兴起,李斯发出了秦王朝的声音。汉朝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特别善于表达时代声音,汉代以下,表情达意的人都赶不上古代,但从没间断过。唐朝以后,陈子昂,苏源明,李白,杜甫,都用诗歌来表达时代的声音,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中,孟郊东野开始用他的诗来表达声音。最后文章阐明了人的命运掌握在老天爷手里,如果做了大官,有什么可喜,做个小官,有什么可悲这一释然之观点.八大家一书中还学习欣赏到王安石的《大人论》,原文写道: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芒叫做大,自己才德兼备又能教化万民叫做圣,圣到了不可了解的地步叫做神。这三者都是圣人的名称,之所以称呼不同,因为指代不同,从道来说叫做神,从德来说叫做圣,从工作来说叫做大人,古代的圣人,他的道并不是没有到神的地步,但称呼却只能保持在圣的地步,是因为他的道之存在于虚无缥缈看不见的地方。如果存在于人民群众之间就是所说的德。因此人的道虽然奇妙,却不能用神来称呼自己,叫做德还可以,神虽然是至高境界,不到圣却不显露,圣虽然显露,达不到大的程度就体现不出来,所以说三者都是圣人的名称。孔子说,神做的事,虽然达到极致但在天下却没有显示,有了仁人后表现出来,使用以后才会用功绩。圣人用这些洗涤心灵,随后把它放在秘密之处,等他用仁拯济万物而无穷无尽,通行万代而不知劳苦,就是所说的圣了,所以神做的事体现在圣德大业上,德就是所谓的圣,业就是所谓的大,世上有自己从事的道可是从来没有人了解这一点,认为德业不值得一提,道的极致在于神,于是放弃德业不去做,做君子的人都舍弃了德业不去做,万物怎么能获得生命?所以孔子称赞神,但最终把德业的实现当做神,以便表示德业不可放弃,神的运用存在于德和业之间,那么德业的实现就可以了解了,所以说没有圣,神就不会显露,没有大,圣就不能体现,这是天地的全部,古人的大体观点。
文章认为:古之人,必先敬德修业,然后才能成为圣,才能成为神,作者批判了那种认为德业之卑,不足以道的观点,充满深刻的辩证哲学意味.通过这篇文章,领会了神,圣与德的内涵与哲学辨证关系,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和思想境界,从而对人生和价值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对社会对生活的更深刻的领悟.
老子是春秋时期战国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甚至主张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时代,其著作《道德经》详细地叙述了无为的思想.这不仅在今天看来是消极的,在当时也是消极的,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作为一个锐意进取的政治家,对老子这种思想持批判态度,书中收集了他的文章《老子》,便体现了它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否定,认为无为而治近乎愚蠢之观点。
书中这样写道:道是根本,末有流,根本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末流是万物成材的条件,根本出于自然,所以不用假借人力就可以体现,万物依靠它生长,末流涉及外形器用,要靠人力然后万物才能长成,这就是圣人不能不说不能不做的原因,因此圣人执政,把万物生长成材当作自己的职责,采取四种措施是必要的,即礼法、音乐、刑罚、政治,而老子主张废弃这四种措施,只是坐着等待无发生作用,正是近乎愚蠢的道理.
他的文章<荀卿>中,围绕智与仁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荀子认为,智者应先使人知己,然后才能知道别人,才能自己知道自己,仁者应使人爱己,然后才能爱别人,才能自己爱自己。王安石认为,智者应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仁者应先爱自己,然后才能爱别人,才能让别人爱自己,文章论辩有力,譬喻生动鲜明,文字洗练。这种观点有对于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有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本书还欣赏学习了韩愈的《湘中》精美绝句:“猿愁鱼跃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分析里面的意境,可谓是妙不可言,其表达手法,表达浓烈的个人情怀与愁绪的艺术手法,使人震颤心灵,读后不忘。感叹不已。
此诗作于公元804年春,韩愈官至监察御史。当时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局面,潘镇割据,穷兵黩武,对外失控的唐王室不思励精图治,逆境奋发,反而去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宫事扰民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民怨鼎沸,连年干旱,更使大片庄稼欠收。饿死者相望于道,身为监察御史而又常以儒家道统继承人自居的韩愈于是上书唐德宗,请求罢除宫市。开仓放赈,救济灾民,减轻农民负担。没想到因此触犯了唐德宗,遭到了改革派的排挤和打击。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韩愈离开京城,途径湘江,触景伤怀,写下这首湘中绝句。
汨罗江,是湘江的支流,是战国时屈原投水殉国的地方,千百年来,迁客骚人途经此地,发出了多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韩愈上书遭贬,心情非常郁闷,而他的深层次悲痛却在于对国家前途感到黯淡。诗的开头“猿愁鱼跃水翻波,便是此种心情的表现,一叶孤舟行驶在波浪翻滚的湘江,与其说是此去岭南路途并不平坦,不如说宦海沉浮人生仕途并不平坦。胸怀经纶大计,却无用武之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而舟行江中所见所闻则是哀啼的寒猿在为行人唱愁歌。不懂是非的鱼儿在水中欢跳,(古人云:平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无是非)猿是解人性的,哀啼之声让热今年愁上加愁;鱼是不分是非的,其嬉戏欢跳则使人愁上加悲。悲愁之气如此浓烈,置身江中岂能不悲哉,更何况遭贬之人!
而这湘江的支流汨罗江又是屈原矢志殉国的地方,屈原因数谏怀王,握瑾怀瑜,不同流合污,以忠直见放,与自己上书力陈时弊,不被德宗赏识,又不为朝中诸大夫所容而被贬蛮荒,于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便引出了诗人相在此处祭奠屈原以示忠贞的想法,虽蘋藻满盘,面对着两岸到处蔓延的的蘋藻,却不知何处才是祭奠忠良的地方,看来自己的忠贞不仅不能被昏庸之辈所容忍,即使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倾诉也不可得,岂不是惆怅悲哀之中又增添了几分孤独?结尾空闻渔父叩舷歌更是意味悠长,借楚辞中的《渔父》篇渔父劝屈原放弃忠贞,与世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达诗人最大的悲哀不是皇上不察其忠,同僚嫉妒其直,而是整个社会的人都不理解他的忠直行为。古诗中的渔父,樵夫,农夫都是普通老百姓,韩愈上书本是为天下苍生着想,为图存社稷着想,可连普通老百姓都不理解其良苦用心,还指望去实现什么兼济天下的理想?从上到下都如此的糊涂,这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前途,又怎不令人忧心忡忡呢。全诗着墨不多,却文字用力,容方丈于咫尺,化无尽悲哀于寒猿,鱼跃,蘋藻,渔歌之中,付之湘水,引起读者无尽叹息和悠长的惆惘。
读唐宋八大家,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对历史进行再次了解品味,还了解了以前所不知的历史故事,古人的思想,抱负.忧患情怀,思想境界之高,学识之深,甚至不亚于现代人.重掀历史书页,时光流转,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才华之人,那闪光的思想,气魄,那随岁月远去的事件,乘着书的小船姗姗而来,在我们的脑海里重现,让我们认真品味,接受心灵的洗礼,这对于自我人格的锻造,价值观的提升,对现实纠结的消释,对生活矛盾的化解,对人生的感慨,对生命的追问,都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清风书厨,给了我们机遇,给了我们快乐,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目标,使我们在快乐中工作,在快乐中驾御着自己的人生航船,追求着我们的追求,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有书相伴,每天的生活都是惊喜的,每天的心情是新鲜的.再次感谢清风书橱,感谢领导和同志们.愿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收获阅读的喜悦,一起分享知识的快乐!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金银小学四年级学生黄笛凤
《弟子规》,就是把圣人教育贯彻到生活中,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来。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十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 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就应按《弟子规》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献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深切体会后,才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另一方面,自己作为父母,在引导孩子熟读的同时,应该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 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其次,《弟子规》里,我读到了诚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了。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一个人立于世,只要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不可能永远行得通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花言巧语。
另外,从《弟子规》里,我还读到了仁爱,提示自己对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的、愚笨的、尊贵的、贫贱的,不同国界、不同种族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就是 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也毫无虚假。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重温传统文化感到非常幸运,很感恩《弟子规》作者李毓秀,要感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想《弟子规》中写的,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2016年8月29日
《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孝道文化初探》读后感赵华最近利用闲暇时间看了一本由中共富平县委组织部编著的书籍——《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孝道文化初探》,读完之后,感受颇深,内心此起......
拓展训练心得2012年10月14日早晨七点,我们踏上了拓展训练的旅途。宽阔的训练场地,帅气的年轻教官,神采奕奕的训练学员,各式各样的训练器械,清脆的哨声,高亢的呐喊声,组成了我们今天......
班主任工作心得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应该是班级里的一员。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学习风气、行为习惯如何,与班主任有很大关系。......
读书心得对我们来说读书是一件即重要又不重要的事,对我们来说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不重要是因为现在我们不想学习,觉得读书是一种折磨谈到梦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
陈勋名师工作室奇迹在这里诞生——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有感江北实小陈萍最近,电视剧《小爸爸》全国热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剧中小爸爸于果,在儿子夏天的心里,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