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观后感 建国大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建国大业观后感”。
步步为营,蹒跚而行
——《建国大业》观后感
在2009建国六十周年的时候,中国的电影人给祖**亲献上了一份大礼——《建国大业》,所以按照通常的概念来说,这是一部标准意义的献礼片。这部由韩三平出品的史诗巨著可谓亮点颇多。毕竟是国家队,又逢甲子华诞,必然出手不凡,一百七十多个华语影坛明星零片酬客串的星海战术已经足够夺人眼球,百花奖夺冠更是出尽风头。毫无疑问,《建国大业》在票房和口碑上赢得了双赢,作为一个最经典的营销案例,《建国大业》也会写进中国电影的影史。
然而,《建国大业》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更是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更为包容的角度重现着历史。所谓历史片,一定是打了时代的标签,《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一个让观众比较共识的观点是,《建国大业》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蒋介石父子,张国立对蒋介石张弛有度的表演证明他不只是电视皇帝,更是一个演技扎实的电影演员。蒋介石父子的刻画成功,恐怕是因为《建国大业》在主旋律影片中难得的尝试不把“解放战争”纯粹当做“敌我斗争”来刻画,而真正是一次探讨在试图建立国家的两种力量中,共产党能赢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在我们接受过的历史中,“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直被当做一个必然命题来证明,在过去的很多电影中,我们一直渲染的是这种必然性,把蒋介石当做整个国家的敌人来塑造,《建国大业》所试图做的中立视角,让影像还原的历史变得更具可信度。
影片从1945年抗战胜利毛主席去重庆谈判开始,那时的蒋介石可是踌躇满志,用着居高临下的不屑眼光看着从山沟沟里钻出来的共产党领袖毛主席的。也难怪,那时应该是蒋介石一生中最为辉煌的顶峰了吧,作为当时中国的领袖,抗战胜利,民族英雄,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手中又握着400万美式装备的精锐国军。但是作为国共两党的最高领袖,两人之比,蒋介石无论是文采武略,还是人格魅力,和毛相比都差上相当大的一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这首传唱至今的诗词就是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写下的,词中英雄气魄尽现。然而,造化弄人,从那时算起也就四年的时间,蒋公就逃到台湾岛上苟延残喘了,在念叨着反攻大陆的梦话中了此余生了。这个蒋介石与以前中国银幕上出现的色厉内荏的蒋总裁完全不同,而是更加深入到一个逐渐远离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失意老人的内心世界,片中的国军溃败前夕,蒋介石坐车穿过总统府空荡荡的甬道,而眼前依稀所见却是当年当选民国总统百官朝贺的场面,这种心境的落差不禁令人唏嘘。
“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部电影拍的是一个国家诞生前的阵痛和血污,是充满希望与危险的婴儿年代。从她诞生开始,一步一步慢慢成长,她一直步步为营,蹒跚而行。
《建国大业》观后摘要:本文将先以近代中国史为背景,反映民主革命的紧迫性、正义性。再以顺序方式讲述电影的总体情节,叙述中国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从中分析中共获胜与国民党失败的......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电影中老蒋跟经国说了这么两句话,一句是”反贪腐,反,则亡党。不反,则亡国”,另一句则是“国民党是败在自己的手里”。这两句话可以放在所有执政党的前途命......
《建国大业》观后感营销1103班 崔丽娜 110220143“万岁!万岁!毛主席万岁!万岁······”电影《建国大业》中一色军装的战士,一群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的人民,一个个在此刻......
编辑 | 删除 建国大业观后感小文 发布于: 2009-09-16 22:12看完了,看完了……我不得不表示,韩三平赢了。这部片子也就能赢个票房了。先说说总体的感觉:悲哀,自责,感到了沉重的使命......
观《建国大业》有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电影《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