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_沉思录读后感doc

读后感 时间:2020-02-27 02:04: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沉思录读后感doc”。

宁静地沉思

——读《沉思录》有感

读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掩卷而思,书中的每一个字像那恋恋不舍的情人一样依然停留在我的脑际,只待我用心慢慢地去咀嚼那其中的美妙。此时,心灵的深处就像那没有一点杂质、没有一丝尘世的声响的清晨一样,十分清静,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被扰乱过的一样。即使是这样,但,心中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有任何的孤独和寂寞,因为我还有那清晨太阳的陪伴,她用她那一缕缕明静的光线照亮你,并且温暖你。在这个时候,有什么东西能够和沉浸在宁静的氛围里去享受那哲学产生的美感相媲美呢?那种感觉真美!一种被哲学的美感深深迷恋的感觉!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在他幼年的时候,出身背景的优越性使他有机会外文学、哲学、绘画等方面广泛地涉猎,这也为他以后深刻地研究哲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因此读过《沉思录》的读者都知道,这本书是马可·奥勒留借助心灵的力量和对生活细微的观察而完成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仁爱、宽恕的生活原则,怎样才能按照本性在宁静中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又告诫我们应该怎么坦然地面对生死,如何把握好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启迪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更好地生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仁爱”“宽恕”,马克·奥勒留认为,“对于那没有理性的“动物和一般的事物和对象,由于你有理性而他们没有,你要以一种大方和慷慨的精神对待他们。而对于人类说,由于他们有理性,你要以一种友爱的精神对待他们”,这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多么博大仁慈的爱啊!一种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仁爱与宽恕!宽恕和仁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一定不会对其他事物充满仁爱。试想如果一个人对那些有些粗俗,有些欠文理,甚至那些稍微伤害过你的人充满了挑剔和苛责,他怎么可能发自内心地宽恕他们呢?又怎么可能有一颗仁爱之心呢?之所以会出现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首先他就是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如果他懂得宽恕,他又怎么会去为一些小事而不去显示他的仁爱呢?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前提是的拥有一颗宽恕的心。关于宽恕,我们的先贤圣哲也认为:君子之道,忠恕而已。而君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是仁爱的化身。君子在现代词典的解释是指品格高尚的人。而想想那些品格高尚的人,往往不都是拥有宽广的胸怀,往往不都是懂得宽恕之道吗?君子是古代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而仁和恕又是君子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君子应该时刻保持仁爱和宽恕之心,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正所谓“仁者,爱人也”。假如有人要将你杀掉,把你切成碎片,诅咒你,难道这些事能够阻止你拥有仁爱宽恕的本性吗?当然不能,我们不会因为受到伤害或者不公平待遇而放弃自己的仁爱宽恕的本性。从现在开始起,应当学会让自己拥有宽恕和仁爱的的本性,因为这两种品质,都在你能控制的范围之内!

“在心灵的最大宁静中免除所有压力而生活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尽其所欲地叫喊着反对你”所以说,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有助你更轻松更愉快地生活。在马克·奥勒留看来,这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宁静致远”,意思是,如果我们心中没有一丝杂念,让心灵保持在宁静的状态下,有助于我们完善我们的人格修养,追求更好的精神境界。当然,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像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陶渊明,就是在官场黑暗、小人当道的社会环境下选择了宁静的生活,在诗歌方面才有如此大的成就,在人格方面才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宁静的生活,在我们可以支配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此外,宁静的生活包括心灵和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方面,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其实就相当于选择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秩序忙而不乱。在精神上,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在痛苦、在烦恼时得到休憩。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就相当于选择了幸福生活!而这也是在你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的。

生死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但又是我们人类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且常谈常新。“那从地里生长的东西要回到地里,而那从神圣的种子诞生的,也将回到天国”,这在常人眼里,这只不过是最常见自然轮回现象吧了。但,如果把那株植物换做人的话了,我们可能就不那么去认为了。难道在我们人类的眼中,植物的生命就不是生命?或者就比人的生命要低贱吗?其实不然,只是我们人类把自己的生与死看的太重了,每个人总想活他个上百年或者更多,但这可能吗?!既然不可能,可我们又为何不去承认这一个现实呢?不去坦然地去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呢?在马克·奥勒留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管你

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不管你是否承认,是否喜欢,你最终都会踏上这条道路的。坦然地面对生死,就像你看待那株植物一样,必然也将回到天国,因此,只要把这种自然轮回看作是宇宙间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法则就行了。“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拥有一颗仁爱宽恕的心灵,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坦然地面对生死。其实,这也只是《沉思录》中一小部分的思想罢了。在《沉思录》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哲理,比如说:学会用理智的大脑来面对生活;做对社会,对自己有

意义的事情等等。《沉思录》是一部传世的哲学经典,而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大门的大学生来讲,非常有必要一读。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向温总理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读后感

中国的精神记忆——2008沉思录此书是由罗海岩编著的。看到此书的名字,脑海中呈现出另一本书,巴金的《沉思录》,只是我还没有看这本书,那就先了解一下2008年的这部沉思录吧。此书......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08级五年临床基地班王明雪这本书,由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西方历史上唯一的“帝王哲学家” 马可•奥勒留所著,内容多为作者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一个......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沉思录读后......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一位古罗马时期的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缩写的哲学书。《沉思录》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对人生思考的图书,是斯多歌派哲学的里程碑。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沉思录读后......

<<沉思录>>读后感

>读后感正如译者王邵励所说:”马克-奥勒留的>,是一本经历了时间检验的书”,是的,这本书自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岁月里给予了无数人人生智慧的导学。>的原著作者马克-奥勒留是著名......

下载《沉思录》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沉思录》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