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读后感(精选6篇)_名画观后感

读后感 时间:2021-04-14 16:40: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名画读后感(精选6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名画观后感”。

第1篇:历代名画记读后感(肖溪)

姓名:肖溪

学院(系):艺术学院美术系

学号:1862002204

541历代名画记读后感

唐代张彦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理论家,《历代名画记》为其穷尽毕生精力的力作,现今画记中所载许多画作早已荡然无存,留下一堆名录及妙评供人遐想。张彦远字号爱宾,出生河东门阀望族,张家三氏为相,从高祖河东公张嘉贞、曾祖魏国公张延赏,再到镇守太原的祖父高平公张弘靖,世代显宦,传到张彦远已是第五世贵族。张氏的这一身世为其收藏与家学奠定了基础。作为将相家门及当朝尚书祠部员外郎的他开篇即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于是教化子民、培养伦理的观点让人误以为立论之精神,于是颇费周折的思量其“成”在何处、“助”又在何处,然而张氏并无细述,只遥遥论及庖牺、轩辕、苍颉等人,概因华夏沿袭象形文字,字、画同源,所以牵强的带有“助”与“成”的功能。

世人皆称中国人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孔子“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如今被奉为伦理学的经典律令;老子“无为”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名家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是认识论向语言学的最早转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皆在年代上大大早于同业世界其它地区水平。艺术史方面,早在公元9世纪,张彦远撰写的《历代名画记》就以专业的思维、系统的表述论述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史,而在西方,第一本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艺术史著作——瓦萨里的《大艺术家传》写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历代名画记》问世七百年以后的事儿了。《历代名画记》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绘画史学科的成熟,不仅是对前辈画家、画论的综述,同时也为而后一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该书对于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史的巨大价值。

一,张彦远首次以系统的学术方式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卷一《叙画之源流》中,他写到:“古先圣王受命应,则有龟字效灵, 龙图呈宝„„造化不能藏其秘„„是时也, 书画同体而未分。”他认为,书的作用在于传达意思,而画的作用在于显现形状,都是天地圣人的意思,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事实上,书画同体的观点,一直流传至今,纵观一千多年的中国艺术史,乃是一部是书法和绘画交织的艺术史,米芾、宋徽宗、赵孟頫、齐白石„„他们不仅是大画家也是书法高手。而在艺评上,中国也有着书画评论双管齐下的传统:苏轼虽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之一”,但对宋代文人画也有深刻的洞见;张怀瓘的《画论》和《书断》在画界和书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张彦远本人除了著有绘画史论著《历代名画记》以外,还著有书法专著《法书要录》。就中国古代绘画实践来看,绘画创作、评定等始终与书法互为参照,笔法被认为是艺术家一种造型结构观念的表现。张彦远在书中盛赞顾恺之,并形容其画是“意在笔先, 画尽意在”。无独有偶,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272—349)在《笔阵图》中,讲到书

法家的必须要做到“意前笔后者胜”。“画圣”吴道子之所以受推崇, 并不是因其受佛教和域外影响而成就的善擅道释故事画的写实才能, 而是因其书法用笔的非凡表现力。“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方面是形容二者画中人物的不同造型,另一方面,“出水”与“当风”的直观感受也是由笔法、笔力所决定的。在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一文中,张彦远对书画同体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挖掘。他首先描述了书法从张芝到王羲之的发展,并认为陆探微的“一笔画”是借鉴了气势连绵的“一笔书”;而后,他又指出卫夫人《笔阵图》书法的“钩戟利剑森森然”与张僧繇“点曳斫拂”之间的呼应;最后,他又将当朝的“书颠”张旭和“画圣”吴道子相提并论。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张彦远是根据笔墨技巧来描述人物画的发展—— 将从顾恺之(四世纪)到张僧繇(六世纪)再到吴道子(八世纪)比之于书法演变——从钟繇在二世纪的古风书写,到四世纪卫夫人和王羲之的“法书”再到八世纪张旭的“狂草”。

二无论是谢赫的《画品》,还是李嗣真、张怀瓘的《画断》都是以绘画品评为主的著述,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则首次将艺术纳入了历史的范畴,赋予了中国绘画以历史性。卷二开篇《论传授南北时代》集中反映了该书的历史性,也清晰地呈现出张彦远对绘画史的理解。文中他提出“师资传授”的观点,即一种基于“谱系”概念的中国艺术史写作模式,而后的中国艺术史写作基本都是继承了这一路数。比如,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书法史也是采用这种写法:通常认为起始于三世纪的钟繇,随之是四世纪的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六世纪是他们的传人智永,七世纪初为初唐三大名家虞世南(558—638)、欧阳询(557—641)和褚遂良(596—658),他们皆师从王羲之的书风。在《论传授南北时代》中张彦远这样描述了四世纪至八世纪人物画谱系的承传——包括其源起的变迁,他写到:“自古论画者, 以顾生之迹, 天然绝伦, 评者不敢一二。„„陆探微师于顾恺之, 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张僧繇子善果、儒童并师于父„„吴道玄师于张僧繇。”而在《论画山水石树》中,他也给出了山水画的谱系图:十世纪大师荆浩、李成和董源之后, 又有北宋范宽和郭熙为继, 他们的领袖地位于南宋被李唐、马远和夏圭所取代。与此处提到的人类社会学的“谱系概念”完全对应的是艺术复制的过程。正如每个人的肉身都是其祖先的替换与演变,艺术传统的生命与权威经过无数次反复,留下了永恒的古代和永恒的新生。“大师们的典范风格被作为某种生命基因(DNA)经过临摹和复制传播,刻印在后来的语汇因子里。后代画家通过学习古代风格并作为道统的传人,自视为前代大师的再生者,从而达到“神似”——与前代大师融合——艺术大师因此重又获得了生命。” 故这些作品就不仅是一件历史遗物,而且还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给养——如果观赏者体验过“神会”,,有过自己的精神与艺术家的精神呼应和沟通的话。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彦远才一再强调:“精通者所宜详辨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不过,张彦远绘画史思想中的历史性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由于世系的缘故,导致传统中国艺术史只是一部有名有姓的杰出艺术家的历史。传统的鉴赏家确信那些知名艺术家的画作,而将那些无归属的作品降格为“无名氏”一类,使这些作品无法进入艺术史的撰述和讨论。其次,按照王朝更迭作为艺术风格的转变的艺术史逻辑也存在某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史家亨利?泽内尔曾发表文章揭示了传统艺术史所包含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坚持艺术不受时空的约束,有超越历史独特价值的理想主义艺术理论,因此严格地说来,可称为非历史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迷恋于19 世纪实证主义的乐观方式,认为历史必须给出因果结论„„风格史便是试图在艺术自律之内建立一种叙事

或者因果之链”。显然,张彦远对艺术史的理解,只关注到了风格的转变,而缺乏对普适的非历史性的艺术的关注。

三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蕴含的中国美学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中西方文化源流与的不同。张彦远总结了后汉到晚唐绘画的三次大变革:即从“简澹”(四至五世纪)到“细密”(六世纪至七世纪初)再到“完备”(八世纪)。“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由于张彦远将“完备”与“尽其所有”相提并论,所以,他贬低今人之画(九世纪)是“错乱而无旨, 众工之迹是也”。这里,我们看到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史观,将绘画的发展视为一个不断退步和退化的历史。然而传统的西方美术史却将绘画发展视为一个不断进步、趋于完善的进步过程,是一个线性向上的历史。事实上,中西方的绘画史观之所以存在如此鸿沟,其根源在于背后迥异的文化传统。西方古典主义哲学以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为基础。先哲柏拉图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他认为现实中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怀特海所说的“两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史都可以看作是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大概是正确的。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无不继承了这种二元论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把戏剧等同于模仿而非动作的表现,便是在表现者与被表现者、艺术家本身与其投入工作后的忘我状态之间划下一条分隔线,任何概念下的模仿都隐含了这种差别。而中国人看来,表意文字与图绘表现的功能是“图载”,是用来表达含义的。这就又回到了文章第一部分,张彦远对古老传说的解释,文字和图像被认作是传播天命的媒介,而非视其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因为图像的表意实践乃是出自于形象创作者的身体动作和心灵思维,所以,中国人认为书法与绘画同时具有再现和表现的功能。按照颜延之的说法, 有三种符号:《易经》的卦象,其表示“图理”;其次是字学,表示“图识”;再就是绘画, 是表示自然形象的“图形”。理解中国画的关键不是强调色彩与明暗, 而是以书法性用笔(线条),呈现出作者的心迹。由是,既然是运用线条对心迹的表达,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因此,绘画史就未必会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一同进步了。

《历代名画记》树立了一个线性向下的正统的中国艺术史观,苏轼受此影响,对当时的艺术界做出了如下总结,他认为:一切可能的风格都已尽善尽美了,如要复兴艺术,必须返回到早期大师的古代语汇,方可有创新的表现。苏轼的论调与亚瑟?丹托对于“艺术史的终结”之论颇为类似,只是,丹托的认识要比苏轼晚了上千年。然而,即使中西方均推翻了艺术史沿着一条线“不断进步”的观念,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彼此仍然选择了不同路数:在中国,宋代以后中国艺术一波一波书写“以复古为革新”的历史,在西方艺术中则开始了无休止实验求新。总 结艺术史作为一门专门史,其研究自然脱离不开历史本身的框架,而艺术史家也无法忽视作为历史学家的基本要求。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指出,历史是一门饱含“诗意”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而历史学家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恢复想象;另一方面,他又格外注重对史料的应用和考证,以经验主义的作风仔细观察特定的事实。这便是历史学家的技艺——“真正的历史综合或概括所依赖的,正是对事物质经验实在的敏锐感受力与自由的想象力天赋的结合。” 《历代名画记》将一个通览古今视野,拥有着超高技艺的历史学家呈现给后人:一方面,他从大处着眼,卷一中的论述统领全书,对中国绘

画的过去、当下有着完备的把握,并为未来艺术史趋势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他小处着手,不仅将三百七十二位史皇至大唐会昌年间的画家留名史册,并悉心再现了两京外州的寺观画壁,保存并还原了历史。

第2篇:历代名画记读后感肖溪

姓名:

xx 学院(系): 艺术学院美术系 学号:41 历代名画记读后感

唐代张彦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理论家,《历代名画记》为其穷尽毕生精力的力作,现今画记中所载许多画作早已荡然无存,留下一堆名录及妙评供人遐想。张彦远字号爱宾,出生河东门阀望族,张家三氏为相,从高祖河东公张嘉贞、曾祖魏国公张延赏,再到镇守太原的祖父高平公张弘靖,世代显宦,传到张彦远已是第五世贵族。张氏的这一身世为其收藏与家学奠定了基础。作为将相家门及当朝尚书祠部员外郎的他开篇即论:

“夫画者:

成教化,助人伦”。于是教化子民、培养伦理的观点让人误以为立论之精神,于是颇费周折的思量其“成”在何处、“助”又在何处,然而张氏并无细述,只遥遥论及庖牺、轩辕、苍颉等人,概因华夏沿袭象形文字,字、画同源,所以牵强的带有“助”与“成”的功能。

世人皆称xx人是一个早熟的民族:

孔子“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如今被奉为伦理学的经典律令;老子“无为”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名家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是认识论向语言学的最早转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皆在年代上大大早于同业世界其它地区水平。艺术史方面,早在公元9世纪,张彦远撰写的《历代名画记》就以专业的思维、系统的表述论述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史,而在西方,第一本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艺术史著作——瓦萨里的《大艺术家传》写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历代名画记》问世七百年以后的事儿了。/ 6

《历代名画记》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绘画史学科的成熟,不仅是对前辈画家、画论的综述,同时也为而后一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该书对于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史的巨大价值。一,张彦远首次以系统的学术方式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卷一《叙画之源流》中,他写到:

“古先圣王受命应,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造化不能藏其秘„„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他认为,书的作用在于传达意思,而画的作用在于显现形状,都是天地圣人的意思,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事实上,书画同体的观点,一直流传至今,纵观一千多年的中国艺术史,乃是一部是书法和绘画交织的艺术史,米芾、宋徽宗、赵孟頫、齐白石„„他们不仅是大画家也是书法高手。而在艺评上,中国也有着书画评论双管齐下的传统:

苏轼虽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之一”,但对宋代文人画也有深刻的洞见;张怀瓘的《画论》和《书断》在画界和书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张彦远本人除了著有绘画史论著《历代名画记》以外,还著有书法专著《法书要录》。就中国古代绘画实践来看,绘画创作、评定等始终与书法互为参照,笔法被认为是艺术家一种造型结构观念的表现。张彦远在书中盛赞顾恺之,并形容其画是“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无独有偶,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272—349)在《笔阵图》中,讲到书法家的必须要做到“意前笔后者胜”。“画圣”吴道子之所以受推崇,并不是因其受佛教和域外影响而成就的善擅道释故事画的写实才能,而是因其书法用笔的非凡表现力。“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方面是形容二者画中人物的不同造型,另一方面,“出水”与“当风”的直观感受也是由笔法、笔力所决定的。在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一文中,张彦远对书画同体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挖掘。

他首先描述了书法从张芝到王羲之的发展,并认为陆探微的“一笔画”是借鉴了气势连绵的“一笔书”;而后,他又指出卫夫人《笔阵图》书法的“钩戟利剑森森然”与张僧繇“点曳斫拂”之间的呼应;最后,他又将当朝的“书颠”张旭和“画圣”吴道子相提并论。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张彦远是根据笔墨技巧来描述人物画的发展——将从顾恺之(四世纪)到张僧繇(六世纪)再到吴道子(八世纪)比之于书法/ 6

演变——从钟繇在二世纪的古风书写,到四世纪卫夫人和王羲之的“法书”再到八世纪张旭的“狂草”。

二无论是谢赫的《画品》,还是李嗣真、张怀瓘的《画断》都是以绘画品评为主的著述,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则首次将艺术纳入了历史的范畴,赋予了中国绘画以历史性。卷二开篇《论传授南北时代》集中反映了该书的历史性,也清晰地呈现出张彦远对绘画史的理解。文中他提出“师资传授”的观点,即一种基于“谱系”概念的中国艺术史写作模式,而后的中国艺术史写作基本都是继承了这一路数。比如,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书法史也是采用这种写法:

通常认为起始于三世纪的钟繇,随之是四世纪的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六世纪是他们的传人智永,七世纪初为初唐三大名家虞世南(558—638)、欧阳询(557—641)和褚遂良(596—658),他们皆师从王羲之的书风。在《论传授南北时代》中张彦远这样描述了四世纪至八世纪人物画谱系的承传——包括其源起的变迁,他写到:

“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陆探微师于顾恺之,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张僧繇子善果、儒童并师于父„„吴道玄师于张僧繇。”而在《论画山水石树》中,他也给出了山水画的谱系图:

十世纪大师荆浩、李成和董源之后,又有北宋范宽和郭熙为继,他们的领袖地位于南宋被李唐、马远和夏圭所取代。与此处提到的人类社会学的“谱系概念”完全对应的是艺术复制的过程。正如每个人的肉身都是其祖先的替换与演变,艺术传统的生命与权威经过无数次反复,留下了永恒的古代和永恒的新生。“大师们的典范风格被作为某种生命基因(DNA)经过临摹和复制传播,刻印在后来的语汇因子里。后代画家通过学习古代风格并作为道统的传人,自视为前代大师的再生者,从而达到“神似”——与前代大师融合——艺术大师因此重又获得了生命。”故这些作品就不仅是一件历史遗物,而且还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给养——如果观赏者体验过“神会”,,有过自己的精神与艺术家的精神呼应和沟通的话。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彦远才一再强调:

“精通者所宜详辨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不过,张彦远绘画史思想中的历史性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由于世系的缘故,导致传/ 6

统中国艺术史只是一部有名有姓的杰出艺术家的历史。传统的鉴赏家确信那些知名艺术家的画作,而将那些无归属的作品降格为“无名氏”一类,使这些作品无法进入艺术史的撰述和讨论。其次,按照王朝更迭作为艺术风格的转变的艺术史逻辑也存在某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史家亨利?泽内尔曾发表文章揭示了传统艺术史所包含的“深刻矛盾”:

“一方面坚持艺术不受时空的约束,有超越历史独特价值的理想主义艺术理论,因此严格地说来,可称为非历史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迷恋于19世纪实证主义的乐观方式,认为历史必须给出因果结论„„风格史便是试图在艺术自律之内建立一种叙事或者因果之链”。显然,张彦远对艺术史的理解,只关注到了风格的转变,而缺乏对普适的非历史性的艺术的关注。

三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蕴含的中国美学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中西方文化源流与的不同。张彦远总结了后汉到晚唐绘画的三次大变革:

即从“简澹”(四至五世纪)到“细密”(六世纪至七世纪初)再到“完备”(八世纪)。“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由于张彦远将“完备”与“尽其所有”相提并论,所以,他贬低今人之画(九世纪)是“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这里,我们看到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史观,将绘画的发展视为一个不断退步和退化的历史。然而传统的西方美术史却将绘画发展视为一个不断进步、趋于完善的进步过程,是一个线性向上的历史。事实上,中西方的绘画史观之所以存在如此鸿沟,其根源在于背后迥异的文化传统。西方古典主义哲学以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为基础。先哲柏拉图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他认为现实中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怀特海所说的“两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史都可以看作是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大概是正确的。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无不继承了这种二元论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把戏剧等同于模仿而非动作的表现,便是在表现者与被表现者、艺术家本身与其投入工作后的忘我状态之间划下一条分隔线,任何概念下的模仿都隐含了这种差别。而中国人看来,表意文字与图绘表现的功能是“图载”,是用来表达含义的。这就又回到了文章第一部分,/ 6

张彦远对古老传说的解释,文字和图像被认作是传播天命的媒介,而非视其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因为图像的表意实践乃是出自于形象创作者的身体动作和心灵思维,所以,中国人认为书法与绘画同时具有再现和表现的功能。按照颜延之的说法,有三种符号:

《易经》的卦象,其表示“图理”;其次是字学,表示“图识”;再就是绘画,是表示自然形象的“图形”。理解中国画的关键不是强调色彩与明暗,而是以书法性用笔(线条),呈现出作者的心迹。由是,既然是运用线条对心迹的表达,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因此,绘画史就未必会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一同进步了。

《历代名画记》树立了一个线性向下的正统的中国艺术史观,苏轼受此影响,对当时的艺术界做出了如下总结,他认为:

一切可能的风格都已尽善尽美了,如要复兴艺术,必须返回到早期大师的古代语汇,方可有创新的表现。苏轼的论调与亚瑟?丹托对于“艺术史的终结”之论颇为类似,只是,丹托的认识要比苏轼晚了上千年。然而,即使中西方均推翻了艺术史沿着一条线“不断进步”的观念,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彼此仍然选择了不同路数:

在中国,宋代以后中国艺术一波书写“以复古为革新”的历史,在西方艺术中则开始了无休止实验求新。

总结艺术史作为一门专门史,其研究自然脱离不开历史本身的框架,而艺术史家也无法忽视作为历史学家的基本要求。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指出,历史是一门饱含“诗意”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而历史学家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恢复想象;另一方面,他又格外注重对史料的应用和考证,以经验主义的作风仔细观察特定的事实。这便是历史学家的技艺——“真正的历史综合或概括所依赖的,正是对事物质经验实在的敏锐感受力与自由的想象力天赋的结合。”《历代名画记》将一个通览古今视野,拥有着超高技艺的历史学家呈现给后人:

一方面,他从大处着眼,卷一中的论述统领全书,对中国绘画的过去、当下有着完备的把握,并为未来艺术史趋势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他小处着手,/ 6

不仅将三百七十二位史皇至大唐会昌年间的画家留名史册,并悉心再现了两京外州的寺观画壁,保存并还原了历史。/ 6

第3篇:小班名画欣赏

2015、9月----2016、2月上学期

小班名画欣赏

活动一:《烈日当空》

活动目标:

1、欣赏米罗作品,感受大面积的红色给人带来的热烈的感觉。

2、运用已有经验、联想和涂鸦方法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3、用舒适的方法握笔,享受大胆涂色的快乐。活动准备:

挂图、幼儿人手一份范画、油画棒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米罗作品。

1、小朋友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呢?(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红色)

2、太阳是什么形状的呢?(圆形)像什么呢?(球)

3、画上什么颜色最多最大呢?(红色)

4、看到这么多红色你们的心里有什么感觉呢?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呢?(引导幼儿说出暖暖的)

5、什么颜色的太阳看上去热热的呢?为什么?(红色,因为红色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暖的。)

6、你们看,太阳旁边还画了什么呢?(线条和光芒)师:太阳在线条和光芒的衬托下,像在做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在跳舞)教师总结:哦!我们看到的太阳是圆圆地红红的,照在身上热热的,并且在线条和光芒的衬托下,就像在跳舞一样。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这幅画是外国的一个叫西班牙的国家,一个着名的画家米罗画的,他的画是很抽象的富有想象力的。

二、一起讨论绘画的方法。

1、太阳是什么形状的呢?大大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

2、太阳旁边有什么呢?

3、小朋友们,画家米罗他是很有想象力的哦!他画出来的太阳会跳舞,看!赵老师帮小朋友准备了画画的材料,请我们小朋友动动脑筋,来画一画你心目中的太阳。

4、幼儿创作,鼓励幼儿尝试用大小不同的笔和热烈的颜色涂鸦。

三、活动结束。

与幼儿一起来欣赏自己的画。

活动二:《韩美林公鸡》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幼儿对赏活动的兴趣。

2.能力与知识目标: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大胆的表达能力。

3.技能目标:引导幼儿初步学习从线条、色彩、形态等方面观察欣赏作的艺术之美。

4.创造力目标:想象画面所表现的意境。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一幅、音乐。

2.环境准备:活动前幼儿对公鸡的外形特征有所认知。公鸡视频、多媒体课件、《公鸡》彩喷作品动物乐园区域创设。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讲述,外形认知

教师、幼儿共同观看公鸡视频,讲述公鸡的外形特点、动作形态、叫声等特征,并请幼儿学一学公鸡的动作和叫声引导语: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看一只可爱的小动物,请小朋友看一看这只小动物长得什么样?在干什么?听一听它是怎样叫的?

二、欣赏作品,情感表达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欣赏韩美林的《大吉图》。

引导语:大公鸡要和小朋友做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它变变变,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藏在我们周围,请小朋友找一找幼儿在活动室周围每人寻找一张《大吉图》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鼓励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交流。

引导语:你们仔细看一看,大公鸡哪里变了,请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教师和幼儿互相交流)

3.通过对各部位顺序的观察,引导幼儿初步从线条、色彩、形杰等方面欣赏作品。

引导语:现在我们和大公鸡做一个游戏,你们就指到.哪里。老师说到公鸡的哪里(教师和幼儿共同做游戏,引导幼儿从上到下观察,鸡的头、鸡冠、脖子、身体、翅膀、’脚、尾巴各部位,颜色、花纹、条等特点。)

4、向幼儿介绍画家韩美林

引导语:这只公鸡是一个爷爷画的,他叫韩美林,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还是我们山东济南人呢!他画的画非常有名,好多人都认识他,非常喜欢他的画,除了这只大公鸡外,他还画了许多公鸡呢.

欣赏:韩美林公鸡

三、进一步欣赏,加深理解

引导幼儿欣赏韩美林不同的《公鸡》图,感受作品不同的艺术之美。

教师分别出示1、2、3、4幅公鸡图,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幼儿回答:你喜欢哪幅作品?你觉得哪里漂亮?你猜猜它在干什么?

四、情境表演,情感升华

引导语:小朋友看,我们刚才欣赏的大公鸡全部出来了,它们有的五颜六色,有的造型奇特,有的好像在跳舞,有的好像在走路,让我们也来学一学大公鸡吧。

2016、3月----2016、6月下学期

小班音乐欣赏

活动一:毕加索《镜前少女》

活动目标: 1.欣赏毕加索的作品《镜前少女》,感受画面中色彩的鲜艳,体验画家的立体主义作画风格。

2.大胆讲述自己对画的感受。3.喜欢参与欣赏活动。活动准备:

1.毕加索作品欣赏图《镜前少女》。

2.图画纸,油画棒。活动过程:

1.出示大范例中的名画欣赏《镜前少女》,请幼儿观察并尝试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内容。

1)“在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画上都有什么颜色?” 2)“你喜欢哪样东西的颜色?为什么?”

3)“画面上都有哪些形状呢?这些形状像什么?”

2.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毕加索是20世纪的西班牙画家,他很小就开始画画,一生创作了近8万幅作品。他在92岁生命结束前一刻,平均每天创作2-3幅作品。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画家!

3.教师带领幼儿有目的的观察画面,并和幼儿一起总结。

1)小朋友,你看出来了吗?这幅画里画了一个金色头发的少女站在镜子前。大家一定觉得金色的头发很好看吧,许多外国人都是金色的头发。我们在画外国小朋友时,就可以把头发画成金色的。2)这张画既画了少女正面的脸,又画了她侧面的脸。毕加索尝试把同一个事物各个角度的形象巧妙地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去,这就是有名的“立体派”画法。

3)大家来看一下,这幅画中都用了哪些颜色呢?它们分别是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白色、黑色,这么多丰富的色彩!由于有了黑色的存在,画面更加稳定和神秘。我们在画画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用颜色的方法。

4)在这幅画中,画家运用了好多不同的线:直线、弯曲的线、交叉的线,并排的线,有粗的也有细的。让我们一起仔细观察不同的线以及这些线的不同颜色。这么多的线巧妙地搭配在一起真漂亮。

5)整体观察画面:大家仔细看看这幅画,画中的人在干什么呀?(照镜子)小朋友们平时照镜子吗?照镜子干什么呢?(洗完脸照镜子,搓油油,梳梳头等)请幼儿学学自己照镜子时的形态、动作。

4.带领幼儿去盥洗室,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和小朋友在镜子里是什么模样。

5.请幼儿在图画纸上,尝试画出自己或者小伙伴照镜子的模样吧!

活动二:《蝴蝶》

活动目标:

1、学习对印作画的方法,体验对称美

2、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

3、活动准备

1、蝴蝶印画范画

2、水粉颜料、水粉笔、画纸若干份

3、配套幼儿用书《美工》小班上册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自己的蝴蝶范画,引导幼儿观察欣赏。

师: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蝴蝶)你们来看一看这只蝴蝶身上有什么颜色(幼儿回答)它的翅膀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幼儿)咱们先一起来看一看这一边的翅膀,它的翅膀上有什么?(幼儿回答)再来看这一边的翅膀上有什么?咦?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原来蝴蝶的两个翅膀上的花纹是一模一样的,这只蝴蝶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画一只美丽的蝴蝶呢?(想)那,我就来教你们画一只美丽又神秘的蝴蝶。

二、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印画的方法

1、师:这是一张白纸,我从中间的位置把两边对折,注意我沿着中间这条线来画蝴蝶的翅膀和触角,最后我来画上蝴蝶漂亮的花纹,好啦!这只蝴蝶我画完了吗!

幼:没有!老师你只画了半只蝴蝶

师:哈哈,让我来变一个小魔术吧,我把一只完整的蝴蝶变出来!你们可要注意看我是怎么变!

2、教师变魔术,边变魔术边说明变出蝴蝶的方法

师:你们看我用我的魔法把一只完整的蝴蝶变出来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变出一只这样的蝴蝶呢?(想)

师:但是要想变出一只完整的蝴蝶你们不能画的太慢,要抓紧时间,这样你们才能变出这只美丽的蝴蝶,都听明白了吗?现在开始画吧

三、幼儿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印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将纸对折后,幼儿自由选择颜色,按步骤画出想象中的蝴蝶花纹。

2、印画时,教师提醒幼儿在纸上反复用力的压,每处都要压到,移动位置时,把手稍微提一下,以免花纹模糊,提示幼儿注意绘画时间不要过长

3、打开纸,幼儿欣赏自己的作品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评议

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幼儿观赏比较,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说一说谁的漂亮,还可请优秀作品的小主人说一说成功的心得。

第4篇:小班名画欣赏

2016、9----2017、2上学期

小班 名画欣赏

活动一:《齐白石画虾》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齐白石的作品、故事,了解其作品的艺术特点,知道做事需要坚持努力。

2、在临摹、写生的基础上,体验画虾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欣赏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作品:我这里有一位国画大师的作品,一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是谁了?(齐白石爷爷)

2、齐白石爷爷的作品上画了什么呢?(虾)

3、齐白石爷爷画虾最有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齐白石爷爷的作品吧!

二、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了解其作品的艺术特点

1、你们发现齐白石爷爷作品中的虾都是一样的吗?哪里不一样?(引导观察虾的游动方向、颜色、体态特征等)

2、齐白石爷爷画的虾有一个特点哦!是什么特点呢?(引导观察虾的眼睛)小结:齐白石爷爷作品里的虾形态、颜色各样,栩栩如生。他们游动的方向不同,身体的各部位很生动,就像真的在水中。那他画的虾为什么如此生动?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学画的故事吧。

三、欣赏故事——感受国画大师坚持努力的精神。

四、欣赏故事:齐白石小时候,在他家边上有个水塘,他见池塘里的小虾在游动,他想呀,如果能天天看到池塘里的小虾该有多好!可是齐白石家里贫穷,学不了画画,等他长大成人,才拿起画笔。齐白石真喜欢虾,于是他决定学画虾。齐白石就想跟着书本临摹画虾,但是临摹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画的虾虽然很像,但却少了几分生动。为了将虾画得生动,于是在自己书桌旁的水缸里养起了小虾。齐白石每天看虾、画虾。吃饭时想的是虾,走路时想的是虾,就连睡觉时想的也是虾。他每天坚持画画,一画就是几十年,柜子里、书桌上都是他的作品。直到齐白石九十多岁高龄,他都坚持每天画画。终于,他画的虾驰名中外,成为了中国的大画家,真了不起!

五、小结:齐白石爷爷坚持努力,不断画画,才变成了一代有名的国画大师,他认真努力画画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哦!

活动二:《星空》

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探讨美术大师米罗的作品《星空》,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2、尝试利用点、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星空,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大的画纸两条(粘贴在长条KT板上)、油画棒;制作的PPT课件、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放一段轻音乐,想象夜晚的天空景象。引导语:你从天空中都看到了什么呢?

二、幼儿从“点、颜色、线”三个方面欣赏大师的作品

引导语:有一位西班牙的大画家,他叫米罗,他也在美丽的夜晚出来欣赏天空的景色,那米罗都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PPT课件)

1、引导幼儿从“点”出发,大师的作品。

2、引导幼儿从“颜色”出发,感受大师的作品。

3、引导幼儿从“线”出发,感受大师的作品。

4、通过为作品起名字,提升幼儿的整体欣赏能力。

引导语:你能给作品起个名字吗?

师总结:你们说得真好,画家米罗给这幅作品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星空,(轻音乐)在一个美丽的夜晚,星星们在快乐的跳着舞,月亮在旁边静静的欣赏着这一切,有一个人高高的举起双手,看着满天的星星,好像在和星星们说着悄悄话呢!

三、合作完成作品,创作星空。

引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大师米罗的星空,那我们再来看一看,米罗在画这幅画时,用了很多的什么呢(点和线)?在他的画里出现的最多的又是哪些颜色呢(黑色和红色)?

四、作品展示、交流分享。

引导语:我们的星空画好了,感觉怎么样?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2017、3----2017、6下学期

小班 名画欣赏 活动一:《玩球的人》

活动目标:

1、感知图画的色彩和形象美。

2、理解画面内容,并能对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活动准备:

名画《玩球的人》、视频转换仪、电视机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画面。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请你仔细看,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幼1:我看到球了。幼2;我看到了人。

幼3:树。

幼4:有很多很多树。

幼5:树叶黄了

幼6:有的变红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树叶有的绿绿的、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绿的、红的、黄的,和在一起真漂亮。

2、进一步观察画面,感知画面色彩美、形象美。师:你感觉画中的事情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

幼:晚上。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我知道的。

幼:我觉得是白天,因为我看到了天上的云。

师: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天气真好呀!画中的人在做什么呀?

幼:在跳舞。

幼:不是跳舞,是在玩球。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那边有球(孩子指着球说)。

师:他们是怎么玩球的?

幼:他的手是这样的,脚在这样!(孩子边说边模仿画中的动作)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玩球的动作吧。

(幼儿自由模仿画中人的动作。)

3、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师:这群人玩球玩得开心吗?

幼:开心。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他们在笑。

师:真的哦,他们都笑眯眯的!

这幅画的名字呀叫《玩球的人》,它是一个叫卢梭的外国画家画的,他画的是在一个晴朗的秋天,一群人在枫树林里玩球,他们玩得真开心。

活动二:《花草地》

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花草地》,感受春天草地的美感。

2、大胆选色,运用点画表现密集的花草地。活动准备

1、幻灯《花草地》一份。

2、红黄蓝黑颜料每桌一份,宣纸人手一张。

3、音乐 活动过程

1、欣赏吴冠中的《花草地》。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感受色彩美。

师:看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小花?

师:五颜六色的鲜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2)引导幼儿想象花草地的味道。

师:多美呀,闭上眼闻一闻,闻到了什么?这阵阵的花香会把谁给引来?

(3)师:引来了谁呀?蝴蝶最喜欢在花丛中采花蜜,可是它觉得只有一片花草地不够,你们愿意为它们铺设更多的花草地吗?

2、个别幼儿示范手指点画。

师:怎么样来铺花草地呢?我们只有颜料,有什么办法?

师:谁来试一试用手指点印花草地?

师:先在种花草地的地方铺上肥肥的泥土。(用黑墨点印作底)

师:怎样让花草上开满五颜六色的花?

师:花草地上除了鲜花还有什么?(引导孩子在花的空隙处适当点画草叶)

3、幼儿绘画花草地,教师观察指导。

4、展示和欣赏。

(1)将幼儿的作品连接在黑板上组成大幅花草地。

(2)哪块花草地最吸引蝴蝶?为什么?从选色、密集等方面讲评。

第5篇:《凯蒂和小公主——西班牙名画》读后感

我看的这本《凯蒂和小公主——西班牙名画》是凯蒂的名画奇遇系列(七册)当中的一本。

故事讲了一个快7岁的小女孩凯蒂,她的的生日就要到了,她将参加一个化装舞会。奶奶正为她赶制了一条公主裙。为了让这条裙子更完美,奶奶特意带凯蒂去美术馆寻找“制作图样”。可是,当她们从美术馆回来后,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

一开始她在《小公主》的油画里遇到了真正小公主,小公主对宫廷生活很厌烦,就提出和凯蒂换衣服,换了衣服她俩都很开心,以后发生的一切也都围绕美术馆里的这些名画展开的,凯蒂和小公主在这些名画里进进出出,为了找一只画里的鸟她们遇上了名画里的一些人和事,真的让人大开眼界,最后小公主的爸爸也就是国王都出来找小公主啦,其实这时候凯蒂和小公主都满足互换身份的快乐时光,非常感谢对方。凯蒂回到奶奶身边把自己的蛋糕拿给画里饥饿的男孩吃,而且对奶奶说不想要公主裙了,想要一套海盗服,弄得奶奶好惊讶。

书上的凯蒂跟我的年龄一样呢,我也马上七岁了,她想法也跟我一样,想当个小公主,不过我可没这么好的机会实现我的公主梦,所以我还是很喜欢美丽的公主裙,上学不能穿我周末穿,这本书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把许多名画用事故的形式巧妙地串在一起,让我们认识了好多西班牙名画,增长了见识,所以这个系列的书我还要借来看。

第6篇:欧洲文艺复兴名画欣赏

欧洲文艺复兴名画欣赏

文艺复兴最早是由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提出来的。有人指出,这个提法并不严密,原因是文艺复兴并不是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振兴与恢复,也不仅仅局限在文学艺术的范畴之内。

14世纪下半期到16世纪末,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精神解放的最重要标志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精神的解放引出包括科学、哲学、文艺在内的巨大历史进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正是在这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致可分为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和盛期文艺复兴绘画两个部分。

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兴起于意大利。对于有关新生活意义的观念来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理想土壤。这里产生了诸如马萨乔、勃鲁内列斯奇、多纳太罗、达?芬奇、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绘画巨匠及勃鲁内列斯奇的透视理论,这些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写实为宗旨的文艺复兴早期绘画,到了15世纪下半期,伴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风行,更进一步要求对客观事物作如实摹写。艺术家以科学的严谨性来表现自己的作品,他们对透视法、人体解剖学、绘画颜料及各种技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当时许多颇负盛名的画家工作室,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研究场所,人们称这些画家为“绘画科学者”,是不无道理的。

当时,意大利的绘画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同时,在意大利中部,还有锡耶纳画派、安勃利亚画派和佩鲁贾画派,在意大利北部,也活跃着威尼斯画派、巴图亚画派和斐拉拉画派。波提切利、提香、乔尔乔内、丁托列托等,成为人类艺术史上著名的绘画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威尼斯画派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地位是极其独特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城市,已处于磨难之际,而整个16世纪初的威尼斯,却保持着宗教的自由和社会的祥和。这里的人们天生具有欢乐明朗的气质,他们喜欢饮酒、狂欢、享乐,以奢侈浪费而名闻遐迩,威尼斯的妇女更以酷爱修饰和自由无拘束的性格为荣。这里的一切,为绘画提供了阳光灿烂的、充分欢乐自信的、色彩艳丽的环境。威尼斯的画家们认为,只有用欢乐、狂热、激情,才能更好地描绘出他们所置身的色彩明丽而又欢乐开朗的威尼斯世界。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文艺复兴盛期绘画最为典型的标志,是乌比诺的数学结构方法与佛罗伦萨大胆精美技法的结合,这种结合产生了公认的盛期文艺复兴绘画风格。

自15世纪至16世纪,就绘画而言,尼德兰和德国已成为盛期文艺复兴的重要基地。

尼德兰,包括莱茵河、缪司河、歇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即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这一时期,随着经济迅速繁荣,尼德兰的艺术获得长足发展。从14世纪开始,尼德兰的艺术活动便和法国的联系密切起来,许多艺术家曾活跃在法国,他们受曾经在法国盛行的意大利锡耶纳画派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虽然宗教绘画仍有着强大的势力,但它们的神圣已逐渐被世俗取代。这里指的不是被世俗画,而是被现实生活图景所笼罩,无论是外部特征,还是精神状态,都以现实生活的优美形式表现出来。

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除了早期的绘画大师布罗耶拉姆及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者凡?埃克兄弟之外,还有诸如罗尔?康宾、罗吉耶?凡?德?幸登等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主要描绘尼德兰平原美丽的风光及世俗图景。希罗尼穆斯?博斯、老彼德?勃吕盖尔更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杰出画家。他们的艺术曾影响了欧洲美术史的进程。老彼德?勃吕盖尔的《通天塔》

德国的文艺复兴绘画萌芽于15世纪。

15世纪中期,一大批激进的画家涌现出来,他们摆脱了教会的专制控制,以偷梁换柱的手法,把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融入宗教绘画模式,使宗教绘画带有了世俗生活的色彩。

16世纪上半叶,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风起云涌,深深地振动了德国的艺术家。他们的宗教绘画已经成为表现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借题。譬如,克拉纳赫的《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息》,完全无视宗教故事本身的内容,而画成令人陶醉的风景。

德国画家醉心于美丽幽静的田园风光,他们擅长用极为细腻逼真的技法,画出抒情诗般的山川、森林、城堡等美丽的景色。著名画家丢勒的作品,处处都带有文艺复兴的气息,表现着一种古典精神与哥特式虔诚的混合;小汉斯?荷尔拜因是德国最有天才的肖像画家,他的画风亦有着盛期文艺复兴的强烈冲动。此时,尼德兰绘画也涌入了德国,几乎风糜整个德国画坛,推动着德国绘画的发展。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自画像

同时,在德国画坛上还出现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瑙河画派,它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增添了新的色彩。在这一画派的作品中,不再有意大利式的严谨古典风范,也看不到尼德兰式的浓烈的北方乡土气息,画家们把自己故乡多瑙河畔的优美风景和风俗人情,像浪漫诗一般在画中大加赞颂。著名画家阿尔特多弗的宗教题材绘画,以大面积的风景为主题,宗教画事实是变成了风景画。即使是室内环境的宗教画,他也着力于对室内空间的描绘和梦幻般色彩的表现,因而,他的画曾一度被称为“室内风景画”。

德国的文艺复兴绘画,曾经历了两个高峰:一是在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前后的以丢勒为代表的高峰;一是16世纪中期以荷尔拜因为代表的高峰。但是,自此以后,德国的文艺复兴绘画进入了低潮,哥特式的传统艺术重新复活,并与宫廷贵族艺术融为一体,出现了一批宫廷艺术家,虽然他们的绘画风格没有承续德国文艺复兴绘画的优良传统,却推动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形成。

爱与纯洁的战斗

佩鲁吉诺

意大利

这是一个颇富哲学意味的绘画题目:爱与纯洁之战,最终是爱与纯洁的统一。画家把这个题目形象化与艺术化,画面中有战斗,有胜负,却没有死者与伤者,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一场二者合一的精神舞蹈。佩鲁吉诺是文艺复兴时期佩鲁贾画派的代表性画家,画风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不同于佛罗伦萨的写实风范,又不同于锡耶纳画派的装饰趣味。此画即是典型的一例,伤感的情调,优美的造型,恍惚的背景,洋溢着一种静谧的情感。背负十字架的基督

希罗尼穆?博斯

尼德兰

这件作品不同于其他尼德兰风格的绘画。人物夸张、变形、扭曲,显示出在基督受刑之后,“群魔”乱舞,兴高采烈的情形;只是耶稣基督的面部描绘依然是尼德兰的绘画风格。这种手法和风格在文艺复兴绘画中极少见到,一反尼德兰绘画的冷漠、凝重、繁复和雕琢,从而渲染耶稣基督背负十字架的悲壮场景。

黄金时代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德国

画家以一贯运用的怪诞意味,表现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精神。画中人物造型变形稚拙,令人玩味,而更引人瞩目之处是:不仅人物都是以对偶的方式出现,连动物也是以雌雄对偶的方式出现。成双成对的裸体男女、嬉戏的雌雄动物,与花草河流及巨大的围墙构成了一个“乐园”式的天地。载歌载舞的男女们,虽然无拘无束、自由地坦露着自然的天性,但并无狂欢般的放荡,显示出有节制的反禁欲精神及对人类自由天性回归的向往。

圣母子与罗林首相

扬?凡?埃克

尼德兰

这是一幅类似东方细密画的《圣经》故事画,事家以卓越的技巧表现圣母玛丽亚、圣子耶稣与罗林首相。人物刻划生动,造型严谨,色调深沉,色彩辉煌不失沉稳。特别是画家对背景的刻划细致入微,华贵的殿堂及远处的城市风光,表现了画家对于美感的追求和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死去的基督

安德烈亚?曼泰尼亚

意大利

这是以典型的古典技法绘制的作品。盛行的蛋彩画法细致却未免有些僵化地刻划了死去的基督。显然,基督刚刚被他的信徒们从十字架上卸下来,安放在床上,左侧两信徒悲痛至极。冷灰的色调、死去基督“十字架”式的姿态,简洁方正,舍去细节,使主题鲜明。画家以情绪刻划来渲染这个惨烈的场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正面透视的画法,无疑增加了处理的难度,画家却执意选择这个角度,以造成现场感。

田园合奏

乔尔乔内和提香

意大利

《田园合奏》又称《乡村音乐会》,是乡土自然美和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不仅体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这件作品先是由乔尔乔内绘制,后由提香继续完成的。这件作品展示了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人心灵交流的幻景,充满神秘的诗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梦幻般的向往。

很多年以后,印象派画家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可以明显地看出此画的影响。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此画是马奈最有名的代表作,却被1863年的沙龙打入了冷宫,当它出现在落选作品沙龙时,引起了许多的流言蜚语。尽管作品的主题是以高尚的学院派先例乔尔乔内的《田园合奏》为蓝本的,然而它还是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慨,因为那古典的田园式的主题,已经被现代意义的形象语言代替了。乔尔乔内笔下的仙女成了马奈笔下的女模特儿,一个是裸体的,另一个半穿着衣服。她们与两个衣冠楚楚,但“显然”又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艺术家在树林中消遣。此画把人物置于同一类树木茂密的背景中,中心展开了一个有限的深度,中间不远的地方那个弯腰的女子,成为与前景中的三个人物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构图的项点。马奈在技法上抛弃了库尔贝的厚涂法,把绘画作为二度表面的主张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此画在对外光和深色背景下出现的女人的白皙皮肤的色彩表现作了某些新的尝试。这幅画的历史意义与其说是在艺术技巧上,不如说是在艺术家所表现的勇敢精神上,它是一个象征,一个敢于向传统的审美挑战的精神之象征。

名画赏析

名画赏析((共9篇))由网友“屁股抬一抬”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名画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篇1:赏名画作文 赏名画作文创作于1年级暑假今天,我看到了一幅名画,画......

历代名画记读后感(肖溪)

姓名:肖溪学院(系):艺术学院美术系学号:***41历代名画记读后感唐代张彦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理论家,《历代名画记》为其穷尽毕生精力的力作,现今画记中所载许多画作早已......

小班名画欣赏

2015、9月----2016、2月上学期小班名画欣赏活动一:《烈日当空》活动目标:1、欣赏米罗作品,感受大面积的红色给人带来的热烈的感觉。2、运用已有经验、联想和涂鸦方法表达自己对......

那张名画作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9篇那张名画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班名画欣赏

2016、9----2017、2上学期小班 名画欣赏活动一:《齐白石画虾》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齐白石的作品、故事,了解其作品的艺术特点,知道做事需要坚持努力。2、在临摹、写生的基础......

下载名画读后感(精选6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画读后感(精选6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