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国志的读后感”。
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
《三国志》导读
任课教师:文伟
上课时段:周四(姓名:罗吉秋
学号:
专业:
序号:
组号: 期中作业10-11)节201002050106 2010级国贸(2)班 19号 3组
浅谈关羽
关二爷关羽是罗贯中最用力刻画的武将,和《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齐名,称为“义绝”。他周身闪耀着超绝尘世的理想人格的光辉。毛宗岗就评价他“世服其神威,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所以他最终虽然镇守荆州失败,但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个令人崇敬的大英雄。真可谓“忠义凛然参天地,成败岂足论英雄”。关羽的英武神威、忠义刚烈、义薄云天等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更是深入民心,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仁义君子、忠义化身,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嘉许、追封,为后世百姓所顶礼膜拜,关羽形象也逐渐被圣化、神化。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一艺形象,就该拂去他头顶种种光环,还原他以本来的性格面目。
关羽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忠义,其中包含着多重丰富的内涵,有对国家社稷黎民之忠,有对君主兄长朋友之义。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官吏腐败、豪强横行,关羽凭着一股忧国忧民、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家国责任之感,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毕生都在为此奋斗,抗争。义字在三国演义中是贯穿始终的,尤其在关羽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可以说关羽的一言一行都和“义”密不可分。在刘备兵败投奔袁绍之时,关羽孤身一人为保护两兄嫂,不得已投降,但曹操有三项约定在先:一为保节操,降汉不降曹;二为保两位嫂嫂;三为保忠义、誓言,一旦知道刘皇叔下落,立即投奔。甚至关羽因为战袍是兄长刘备所赠,即使破旧得无法补救,也不肯换上曹操为其赶制的新袍。足可见关羽的至情至性,至忠至义。在他眼中,投降是可以变通的,但惟独他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关羽之义绝不是一般的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返顾,他的义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禁得住人世间的种种考验。
关羽还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贤能之才。《三国演义》在描写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上,用了许多笔墨,如温酒斩华雄一段,就写得有声有色。先是华雄自称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接着写几员大将均被其斩于马下。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都惊恐失色,惟独关羽挺身而出,对曹操赏赐的酒,也只轻描浅写地说了句“且斟下,某去便来”。雷鼓大振,众人还在恐惧之时,关羽已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杯中的酒还是热的呢。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是对关羽胆识、才智自信的又一次极好展示。关羽知道鲁肃这次邀请他去东吴摆的是鸿门宴,可能对自己不利,仍然从容前往,并以超人的谋略,机警应变,挟持住了鲁肃,最终控制了局面,反败为胜。在千军万马中从容往来,如入无人之境,令人惊叹。不但如此,关羽内在的人格修养尤其令人钦佩。他深明大义,金钱、美色、爵禄都动摇不了他,显示了高尚的道德操守;而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也体现了他有着知恩图报、不忍杀戮的宽容仁慈之心和人道精神。
历史上的关羽可是真正的勇将,常亲自冲锋在前,免不了中箭吃矢,吕布的勇名多半是吹出来的,可关羽之勇却是名符其实。在勇将中能排兵布阵,识天时地利,运用战术的关羽却是首屈一指的,故后人将其忠勇智并提成为我们的武圣。陈寿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汉朝之后便有“称勇者必推关张”。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关羽其实是个悲剧人物,绝伦逸群、义薄云天,可惜没有战略眼光,缺乏大局观念,最终的结局令人惋惜。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性。仔细分析,还是由于性格原因造成的,一是傲慢,二是刚愎自用。马超归蜀,他听说人家英勇过人,便忘记了自己镇守荆州的本职工作,要入川比试,搞得连关
平这样的后辈都觉得“父亲太过”,收到诸葛一封麻索毛的信后“遍示众人”方才作罢。老同志黄忠立了功,和他同封为五虎上将,他又牢骚满腹,“孰料今日竟与樊哙等人为伍矣”,似乎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见识还不如费诗。诸葛入川,令他守荆州,临行前定下了基本调子: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就是要他搞好统战工作,他虽立了誓,但却不认真加以领会,也不和马良等人研究,一味按自己的方式执行。东吴方面想巩固联盟,派人来提亲,他一番“虎女、狗儿”的话说的众人目瞪口呆,不干涉儿女的婚姻大事没有错,拒绝也不是不行,但应该讲究一点语言艺术嘛。幸亏媒人是诸葛瑾,丞相的面子是要给的,否则连性命都成了问题。孙权的热脸贴了您的凉屁股,这口气就那么好咽?!可见其心中根本就没有大局观念。
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从人谏,襄樊之战中,他这些缺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令其打樊城,主要还是从战略方面考虑的,其目的大概有三层:一是打击曹魏的气焰,二是威慑摇摆不定的孙吴政权,三是震慑新降的刘璋及其下属,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可惜关羽未能领悟,樊城战役应该速战速决,他却被胜利和个人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竟然决定同曹魏全面开战,完全不顾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还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客观事实,虽然是在辛苦地但也是在盲目地厮杀,最终,不但丢掉了荆州,也促使孙权彻底倒向了曹操一边,自己也只能跑到玉泉山去了。不懂得交际,这个实际也是他骄傲的性格所导致的,成天以为别人是垃圾,自己是最棒的,用蔑视的眼光看同僚,这样使得身边的人都不怎么喜欢他。所以在他战败之后,部下将领不战而投降吕蒙,临近将领对他见死不救。可谓悲哉!哀哉!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可见关二爷的地位是多么的超然,是一个历史的传奇。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维护和承继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尹韵公《正史中的关羽与演义里的关公》
3、陈寿《三国志》
4、易中天《品三国》
《三国志》读后感 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
《三国志》读后感“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一个时代,群雄割据,它就是——三国;有一本史册,经典永存,它就是——《三国志》。作为一个三国迷,我对关于三国的一切都很......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着,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东......
《三国志》读后感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
三国志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志读后感范文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