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论文材料_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后感 时间:2020-02-28 16:36: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论文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三、关于仕途。曾国藩对于仕途之体验,可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他从四品直至封侯,是清代以文人身份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仕途顺畅,应该说是人生得意之事,难免有为保持既得利益和位置而有结党营私之事。但读他的家信,他认为宦海艰险,应及早登岸,结交的朋友也宁缺毋滥,逢年过节,每日只去一家赴宴,不像他所说的有些官员每日赴宴四至五桌。在军中时,从开始带兵就立志不私吞一分军饷,在那样的年代和氛围中,难能可贵。在书信中也教予弟弟如何以宽严应对悍将。真是中国传统的内方外圆之人啊。

换做一个时代,曾国藩的高度达到者寥寥,学习他的志趣、做人、韬略,使自己在大千世界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另外信中提到对兄弟们的要求中的“研几”也令人感触之深。曾公提到的研几的意思是认真对待瞬间的念头,细微小事,好的记下来,不好的也记下来用来批判自己,来达到灵魂的净化。身居要职事务繁忙的曾国藩几乎每天写这样的日记,这真让我深感惭愧。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目标,要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切实去践行它。

《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他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诲之谆谆。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可谓用心良苦。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

无意中看到一本好书---《曾国藩家书》。反复阅读后深有感触。借此处,对照日前流行的西方传来的领导学做一个简单对比。

管理中的领导学,一般来说企业的领导者有三项关键任务:战略、人和组织。战略,决定一个企业要做什么,如何做;组织,决定企业的内外部组织架构;人,具体实施战略。现在,企业领导者都醉心于战略,却忽视了人,而实际上,“人”才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这就是曾国藩之道的核心。

修身立志:

曾国藩强调的领导之道大多目光向内,即自我管理,是中国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修身与气势庞大的治国、平天下相比显得简单,事实是一旦真正实行起来,它远比战略困难得多。正人先正己,曾国藩上承三省吾身的教诲,下启自我批评的风气,时刻不忘修身养德。他的修身功课主要为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他从三十一岁起,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称为《过隙集》,“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不但内心反省,而且努力改正。《过隙集》刚写到第九天,他便猛省从前与某人结仇怨,错在自己当初“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当晚他即到某人住处“登门谢罪”。长谈之後,又请吃饭。从此前隙尽释。自此曾国藩时时反求诸己,处处修德养望,在人格、声望等几方面,为日后的绝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推恩施惠

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曾国藩。曾国藩的领导方式有着更多的传统智慧,有很多朴素的真理蕴涵其中。他常说,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己想建功立业,则先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兴旺发达,则先让别人兴旺发达。这样的说法也许太过世俗,但却是真理。中国社会中的成功之道是合理的上下之道。上即“向上推恩”,下即“向下施惠”。,向上推恩,意即:有功劳的时候,要懂得将功劳往上推;才能获得上司的信任。上司会认为你不贪功,是可辅佐他的可用之才。他就会认为你是他培养出来的。从此容易信任有加。同时领导人士也要懂得“向下施惠”,将恩惠布施给下属。把功劳让给下属,他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必然会助你成功。因为你的下一步成功,也就意味着他下一步的成功。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曾国藩对待资深下属,做法就很独特。在创办湘军之初,他为维护内部完整统一,对另立门户者坚决抵制,但等他做大了,天下人才趋之若骛时,倒对“另谋发展”者予以支持了。这种情况下的“推恩施惠”的做法很值得今人玩味。

育才识才:

管理学者曾总结,“领导即教育”。很多成功的领导者,譬如韦尔奇和格罗夫,无不把教育当成他们的主要工作,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从事这项工作。在教育上,曾国藩无疑是个杰出的领导者。他的幕府就是培养人才的学校,他既是军政长官,又是业师;幕僚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子。他的弟子回忆道,“在营中时,我老师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在幕府中,一般幕僚都尊曾国藩为师,从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到学术观点、文学理论,以至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曾国藩的影响。关于识才,曾国藩说,选将才必求智士、严士、劳士。也就是说,挑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而且必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他还认为,人才靠奖励而出,即便中等之才,若奖励得法,亦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则往往停滞于庸碌不能自拔。种种事实证明,曾氏的人才观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事过境迁,虽然百十年过去了,但是曾国藩文集中反映的文化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依旧具有顽强的活力。曾氏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时常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这些积极的处事之道,时至今日,仍然会有借鉴意义。

曾国藩一个书生带兵,却打败了不可一世号称百万之众的太平天国,成为晚清中兴之名臣.纵贯曾国藩的一生,真的是坎坷啊.他说提倡的治心说为后世人所收益,刚柔相继.咸丰皇帝委任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练民团以剿灭当地的匪患.可是曾国藩却募勇成兵,并最终出省参加剿灭太平天国.曾国藩白手起家,到手握数十万湘勇,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曾国藩可以明白了.在曾国藩刚刚起兵,就有了岳州之败,靖港之败,岐山被围.在岳州战败后,曾国藩兵率兵5000余偷袭靖港,差点全军覆没。曾国藩兵败跳水自杀,结果被自己的幕僚李元度所察,派人救之.此后湖南舆论迭起,有上奏弹劾曾国藩的,有上书建议遣散湘勇的,个中流言纷纭不止。栖身与高霞寺的曾国藩.觉得时世太乱,而人性有太坏,要成就一点功业却要这么的难。而就在此后不久,曾国藩的好友,也是湘军系统的高级将领胡林翼在湖北六溪口战败,独身漂泊于六溪口的孤舟上,其中的凄凉只有他们才能体会.曾国藩在面对咸丰的不信任,依然忠心效力。进入江西后,湘军数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军饷粮草得不到正常的供应,与地方藩司督抚的摩擦时有发生。

就在湘军渐渐步入佳境,步步告捷的时候.湘军高级将领劝进曾国藩自立为帝也在点到为止的进行.一天胡林翼前来拜访曾国藩,并赠送一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曾国藩大叫好.就在胡林翼该别时留有一纸条于几上,赫然写着:江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呼?曾国藩发现后,惶惶将此撕成碎末.左宗棠更是写联劝进,曾国藩却改了左宗棠的联,使其意思大变.就在攻破南京后,一天晚上,湘军三十多的高级将领纷纷涌入帅帐,曾国藩明白他们的来意,就问九帅到了吗?曾国荃到后,曾国藩端坐在帅位,黑着脸不说话,湘军将领看到主帅如此,也是不敢说话.过了很久,曾国藩写了一联后退到内室.联上写着: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众将看了有摇头的,有点头的,有叹气的,有流泪的,表情不一.曾国荃看到大家如此说,今天的事就到这吧,以后大家都不要再提了,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我曾九顶着.在众多劝进派里,劝进最厉害的要数以为姓王的经学大师了,他认为主在于拨乱,经术结合当以纵横天下.恰恰太平天国的起义给了他机会.他在寻找能拨乱之人.而曾国藩就是他最佳对象.结果次次曾国藩都是礼仪有加,却不听其劝进.他在他第三次使纵横计失败后大骂曾国藩不识抬举.民国后,这位王老先生在经历了清亡,袁世凯复辟败亡等重大历史事件后,终于对当年曾国藩不自立为帝的决定有了变化.后来有位珍藏了曾国藩的: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朱老夫子前来要王老先生写注评.“难道真的有这联吗?今日以前我只知一半,今日以后乃全知,吾老矣.微君相似,几不知文正之所以文正,左老三之所以左老三.”沉思片刻,既欣然命笔,另书一联曰:花鸟总知春浩荡,江山为助意纵横.书毕,对朱老夫子说:“吾不敢著磨于文正联上,以重污文正.另书一联,记文正之大,且以志吾过.”这就是当年那个以霸才自居的王老先生最垂老始悔的一幕.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显赫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身后,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曾剃头”“卖国贼”的恶名。每当读到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的将士们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作为湘军最高统帅的他,两次跳入长江欲为满清王朝“殉节尽忠”时则喜出望外。读到湘军攻破天京(南京)城大肆屠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又蹙眉拍案、余恨绵绵。由此对曾国藩的形象,正如历史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是个双手沾满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鲜血的刽子手。后来又翻阅了张笑天先生撰写的章回小说《太平天国》,觉得曾国藩治军很严,对部下对被俘的太平天国将士,有礼贤下士、屈己待人的一面,在和农民起义军多次战场正面交锋中,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超过太平天国的很多将领。他属于大清朝的中兴良臣贤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儒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衰朽的过程,后人多半想不明白曾国藩如何由一个文人变成一个有赫赫军功的湘军统领;为什么在湘军盛世时却要解散;为什么一个传统的理学家却开拓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先河;为什么在“天津教案”中要如此做法,使自己处于沦落的境地。

掩卷长思,近来对这位历史人物反复研究与推敲,我对曾国藩的人生及其功过有了新的、属于自己的认识。把他看作是一个自律甚严、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忠于朝廷、思想开明的“马上书生”,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的曾国藩。“应变而起,唯变而生”。以42岁的不惑年龄,曾国藩组建湘军时表现出了“治国平天下”的强烈信心。人处天地之间,生逢乱世,当有所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在曾国藩身上,我还看到了这句名言。今天,我再一次看到了曾国藩的忍与坚持。什么是可变之变呢?曾国藩解散湘军时,我想他真正明白的楷模,在其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把《曾胡兵书》列为必修科目。

《曾国藩家书》,细细阅读很觉有味,可圈可点处很多。全书分四卷九个内容,分别为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军和为政。纵观全书,隐隐约约、星星点点地透视出这位从湖南湘潭偏远的小村荷叶塘出来,通过科举入仕,以良吏的才干闻名于世,他致力于强盛国家之业,同时更是一位克己复礼的孔孟理学名士。虽然官至湘军统帅,后又任两江直隶总督,位居武英殿大学士高位,却终身崇尚俭朴、温良谦恭,教育家眷勿忘劳作、常思一丝一缕来之不易《曾国藩家书》,细细阅读很觉有味,可圈可点处很多。全书分四卷九个内容,分别为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军和为政。纵观全书,隐隐约约、星星点点地透视出这位从湖南湘潭偏远的小村荷叶塘出来,通过科举入仕,以良吏的才干闻名于世,他致力于强盛国家之业,同时更是一位克己复礼的孔孟理学名士。,在家书的字里行间他提倡黎明即起、每天读书、学习、静坐做学问,夜不出门并身体力行,处世确实不同凡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戎马倥偬、异常动荡的环境下提出了做人的“八本”“三致祥”,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和老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教育部下、家人用平常心态面对生活,以积极心态看待事物,以从容有序的在家书中一再教育和告诫子弟立德、立业与立言的三者关系,其中着重强调立德最难,而曾国藩本人却做到了立德的一个相当高度的境界。心态包容一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有感-------生物组蔡红2014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有幸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深有感触,趁着寒假,我又去图书馆借了本《曾国藩》,细细品读。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有个叫白杨坪的偏僻小村庄,诞......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曾国藩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以一己之力使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又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他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一名公务员的最终奋斗目标。公务员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努力缔造和谐中国的,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初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一)床头的《曾国藩家书》自买来之日便被我放在一旁,无暇细品。恰逢所内开展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读书活动,便把这本书重新拾起来,细品一番,别有滋味。初读之时......

下载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论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论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