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梁家河的读后感”。
《梁家河》读书心得
这个月我们支部和支部共建单位开展了共建活动:共读《梁家河》、共学梁家河精神、共享心得体会。所以我谈一下读《梁家河》的心得。
《梁家河》中记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经历的许多事情,一事一文。文体接近散文,语言朴实,充满感情。
梁家河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习近平总书记16岁时作为知青来到这里,开始了7年的知青岁月,在梁家河这个山沟沟里,习近平度过了人生最艰苦的七年。习近平这样评价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 习近平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陕西是根(习总书记父亲出生于陕西),延安是魂(抗战时期延安是中央所在),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乡”梁家河对习近平总书记影响至深,当然梁家河也影响了全中国,这种影响是精神上的,深层次的。
《梁家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沼气专业户》
70年代,梁家河地处大山深处的梁家河村交通不便,生活的必需品都要步行到5公里外的文安驿镇购买。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习近平组织村民建立了村里第一个铁业社,自己制造工具。
距离铁业社不远,是知青的集体窑洞,这是习近平插队的最后一段时间所生活的地方。在他房间的隔壁,有梁家河村的第一个缝衣社和第一个磨房。
而在集体窑洞门外,还有梁家河村第一口沼气池。当年,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年纪轻轻的习近平便远赴四川取经,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办沼气,他自费到绵阳学习,回来以后呢,在梁家河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现在成都的美领馆旁边就有一个农业部沼气研究所,学习了梁家河后才知道,为什么沼气研究所会在四川)。
如此多的“第一”就看出了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勇于改变现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以小见大,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小康、精准脱贫、在改革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思想萌芽都可以在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梁家河经历中寻根索源。
2015年,习近平和家人一起回到了梁家河,距离上次回梁家河1993年已经过去有20多年了。他知青时期的伙伴回忆当时的场景说“他能叫出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不光是我们经常联系的人,就是那些四十多年没联系的人,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是谁,大名、小名也都能叫出来,而且梁家河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沟叫什么名,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我想正是因为总书记心中装着人民,热爱人民、热爱农村,所以经过这么多年,他还能够回忆起、记得住梁家河的人和物。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路线、反腐败零容忍的思想同样也能从总书记的梁家河时光中找到线索,也正是来源于基层,了解基层,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他深知腐败是党群关系最大的危害。18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抓铁有痕的干劲开展了反腐败斗争,净化了党风政风,重塑了政治生态,现在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正在逐步巩固,必将取得压倒性胜利。
“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习近平带着梦想与自信从梁家河走出来,总书记曾经的初心,如今已经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他的自信已逐步转化为党和国家的自信,梁家河的精神也逐步融入为党和国家的精神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四个自信,久久为功,我们必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传承梁家河精神做当代有为青年《梁家河》读后感一年春深处,读书好时节。前不久,交警支队党委为三大队党支部28名党员每人购买了一本《梁家河》。作为一名政工民警,我第一时间将......
苦难锻炼了我!——读《梁家河》有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窑洞,土炕,跳蚤,挨饿,酸菜,打坝,担粪,放羊.....一个个终身难忘的记忆多少回出现在梦里。梁家河,一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从......
《梁家河》读后感“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就是习总书记对于梁家河的情怀。读《梁家河》这本书,不仅是要了解习总书记在......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急切之心、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实现中国梦,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习......
达则不忘初心,穷亦心怀苍生——梁家河读后感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教科书”,是“营养剂”,是“必修课”。《梁家河》这部纪实文学,是一部总书记的成长史,一部梁家河村的发展史,一部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