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_关于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读后感 时间:2020-02-28 07:20:5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完几天了,据说这本大家小书独特魅力很重要的一点也就在于深入浅出。我大抵也是承认它是很好读的,只是无奈地发现看完《乡土中国》来写读书笔记的心情和阅读过程中的心情是不对等的,至于拖了几天到现在依旧既不成竹在胸,也无满腔热情,只觉得头皮很硬底气不足,这样的状态来制作读书笔记不能不说有点遗憾。遗憾是个人造成的问题,不是论文的问题,这可以确定。于是只得取巧写成札记,不知道这样性质的读书笔记算不算合格——合乎形式和规格,但也的确不自信能写出多少学术反思的东西,那也就不在这儿用以大幅的祈使句论文欺人骗己了。还能添上一句足以自我安慰的话:阅读的过程能有助于个人成长足矣。道理就像一位英国人类学家所言,学术研究就像修道院生活,专注追求个人性灵的完美。其结果或许会服务于更大层面的社会生活,但不能依此判定它的本质。其实生物演化不也是这样的吗?纯粹而强烈的利他行为是反适者生存的。

接下来回归战场。记得民俗学老师曾经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中国仍然处于并还将长期处于乡土中国的社会,其立意主要还是在民俗的传承性上。窃以为大概由于民俗学老师曾经是搞文学的,因此讲课演讲化——往往以掷地有声的铿锵字句结束一堂课,精气神不言而喻。这句话就是他的结束语之一,然后是“我们下课”。记得曾经也看过网上一句话,挺触动我的,说“《乡土中国》一书读完了,心里竟然充满了对乡土社会的向往。”其实也不惊讶,在后现代在学术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现代,在一个流行反思的时代,怀抱一些田园诗般的理想与希冀,未必是一件坏事,况且感情上说我也是像不少人一样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一度对农耕禅发生归附兴趣„„但在读《乡土中国》的时候和之前,我都小声地告诫自己,千万不要陷入对乡土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幻想中犯感情决定论的错误。结束浮想联翩,接下来结结实实捡拾打理一下读书所获,也看看告诫有没有生效。

从总体上说,这本书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这是后记中所提到的。应该也就是对社会结构的形式的分析,借助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洋社会的比较,显出同质性与异质性,它山之石尚可攻玉,它山之玉自不待言。就像民国中西文化大论战那时那样,有了参照也好更好地认识自己。

第一章是《乡土本色》。“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深究起来还是很值得玩味的,大概像民俗学所言,我们的传统社会存在两种文化模式,上位的和下位的,朝廷的和民间的。至于文中提到的其农业性,固定性,熟悉的人际关系,以礼俗和规矩为主的经营的特征,倒也着实不觉得新鲜或者反感。我的联想在于不知道这种下位的礼俗文化如何与朝堂之上的制度和制度关系沟通对话的,比方说我们平时讲究循规蹈矩,朝廷也讲究个“师出有名”,应该是互有借鉴的吧。其实关于这个后面的文章中似乎也有提及,比如孔家的“仁”和水波纹似的差序格局,就是上下相通的。突然想起一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么看来,人民群众,老百姓们好像也是整个文化的创造者,下位的,上位的。总之,想着想着就想歪了。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说文字的发生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很明白的功能主义思想。但也确实讲得很明白,原因还是因为一个乡村地域上的封闭性一个礼俗教化的口耳相传潜移默化——整个社区往往相互熟悉,相对外部的和相对古往的不变性。看得尤其开心的地方是,“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能痛悉文字的限制。”现在不再受直接社交限制了,好像情书也过气了。短信,QQ,面谈,想来一封情真意切的中规中矩的情书是很难见到了。至于这些现代表达方式之容易造成误解,我虽然没有经验,想想却觉得一定不会比情书里的文字少。一不小心又想歪了„„

《差序格局》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后面讲“仁”的那部分有些费解,那种笼罩性的普适性的道德观念和私人关系间的道德观念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就是他们造成了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双重标准么?“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总感觉这和私心有点类似,也未必就是只见诸乡土中国的心理吧。另外就是联想到了现在,有个说法叫“时代的孔雀们”,核心思想就是说现在的人们都很自我,很自私,每个人小心的打理着自己的装饰,盼望着成为众人的焦点,但从不想用欣赏的眼光瞟别人一眼,仿佛这又跟那个差序格局中的以“己”为中心一脉相承着。不知道究竟有几分误读,很头疼。

《家族》《男女有别》,家族的结构主要是父系,而母系和嫁出去的女儿都被排出在外。现在,女性的地位提高,所以现在的农村的家族结构也把嫁出去的女儿纳入了家族结构,嫁出去的女儿会把丈夫和儿女带回娘家作为其成员。这种情形,在农村还是很常见的,在城市就更甚了——尤其是独生女家庭。计划生育政策顺道做了一个很好的生物实验,我们能看到严格的家族单系观念已经在逐渐淡化,经济利益的驱动,入赘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种情况让父系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但是父系对此的反应也并不是十分的强烈,因为这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在一个家庭中,夫妻间的交往应该说是日益密切,因为目前的农村中的劳动更加需要合作,农作物的培养、子女的抚育,这些在目前已经没有明确的分工。夫妻间感情的流露也更为开放,而不再矜持,城里的生活方式,有钱人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农村。这些家族的变化从目前来说还只是轻微的,也没有改变乡土性,即使一个农村突然变成一个城镇,所有这些乡土性在原则也不会很快变化。

“无讼”的生长环境是”礼治秩序”,可”礼治秩序”已经在法治的冲击下打开了缺口。在我的家乡,很少有争端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家务纠纷或者两家发生了争执,一般都是找村里能说会道的“明礼人”来“评理”。以前我的奶奶就是一个这样的“明理人”,经常充当调解者的角色。过了这么多年,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也已经有所稀释,我的老家那儿就曾经有一个本地的黑老大因为种种劣迹——贩毒,行凶等等被抓后村里人议论纷纷,意思却是可惜了,他在村里是大家公认的能人,有事可以找他,很豪爽仗义的那种人。正像费老说“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法制秩序”,这里的“它”换成相异的社会变迁的环境。总之,观念的冲突还是比较明显的和常见的。

《长老统治》讲到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社会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上的威胁。因此,年幼的机会往往比年长者要多。联想一下现在的“文化反哺”现象,不就是这样的么?

《血缘和地缘》,我想这种基于血缘之外的地缘的结合,放在现代乡村里面来看,如果硬要说它是一种“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好像也不尽然啊。我倒是觉得这种地缘的结合已经越来越式微而不能成其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了,比方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已经变得有些调侃的意味了。从我自己的心理来分析,倒还是会碰到老乡说着熟悉的乡音分外亲切,可是不知道这是不是怀旧甚至有点守旧的我的个别现象或小概率现象,不足为训?

《从欲望到需要》,从不自觉,只能从教化中得来的“欲望”到自觉的“需要”,讲的好像都是生存条件。“欲望是文化事实”,却不是说一切文化事实都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说到自然的力量淘汰了那些不合于生存条件的文化及其持有者时,颇有点进化论的意思在里面。我的联想又跑了很远,想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论述。这种从自觉到不自觉和马克思的从共同体到自由个性,感觉差不多。只是马克思又把后面的个性分成独立性(商品经济条件下其依赖于物)和自由个性(个人全面发展,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基础上的人的个性)两个阶段,而费老所说的那种自觉的需要应该还属于前一种“独立性”。

谈就先谈到这里吧。觉得有趣的地方忍不住用上了“呵呵”这样的新词,也反映了从文字到语言的一种回归,现在的网络语言里符号语言,表情字符形象又可爱,我身在这种文化事实中,有些欲罢不能,但请老师见谅。

《乡土中国》读后感

对社会学知识知之甚少的我借《毛中特》课程的课外阅读的机会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虽然书中内容的表达朴实简单,但我......

乡土中国 读后感

《文化概论》作业我的乡土情结———读《乡土中国》有感城市建设系09级地理科学一班刘广杰 学号:0941004031在老师的要求下我细细品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虽然时间有些......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小桥流水吾好读书,但也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在日记簿里写下自己的一些小小的感悟,因为还达不到五柳先生的境界--可以忘食,肚子饿了,我就会去吃饭的。虽......

《乡土中国》读后感

一、乡土中国的著书背景(一)时代背景20世纪中西碰撞,由于工业化西方的强大威猛,使中国原有的身份认同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从政治上自我中心的“天下-王朝”变为屈居一隅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

读后感一个月前,在我们参加农协的第一次例会时,刘沐恩师兄就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乡土中国》,当时我对这本书还不上心,回去后我随手翻了翻,惊奇地发现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竟会蕴含......

下载乡土中国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土中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