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虽然看起来文字比较通俗易懂,但其实有很深的理论作支撑,下面是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初次听到费孝通这个名字是在大一的《文化学概论》课堂上,记得老师说费孝通写的作品有几本是相当出名的,比如《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是我们社工专业学生都应该好好看读一下的课外书。于是,抱着对费孝通先生无比崇拜的敬意,我借来他写作的《乡土中国》一书,准备仔细阅读一下。
费孝通先生在书的开篇,就为我们讲解什么是乡土本色。从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费孝通先生的见解是: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城里人说乡下人很土,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平时,一般听到城里人说“乡下人很土”时,我们作为乡下来的人总是会感觉城里人在藐视嘲笑乡下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经费孝通先生一说,这“土”字用得好啊,我们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说我们“很土”或“土气”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乡下人和城里人本身就所处的地方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样。之间有些城里人认识知道的东西我们乡下人却一点都不懂,也是不足为奇的。这不,在乡下不是有很多东西城里人也不认识知道吗?呵呵,大家在此扯平了,平等一致。
在“文字下乡”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一开始就说“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但往下,费孝通先生就举例说明这并不是乡下人就“愚”了,只是他们对对城里的新事物感到新奇,所以“在马路上听到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不是,西躲也不是”;而城里人在乡下也有“愚”的地方,比如有人冒充内行把田里的包谷错叫为“麦子”,也是相当滑稽可笑的。说到这,我认为从中有个礼貌的问题得讲。当乡下人不知道如何躲闪背后连续响喇叭的汽车时,“司机探出半个脑袋大骂‘笨蛋’”,而当城里人来乡下的人中有人冒充内行把田里的包谷错叫为麦子时,费孝通先生的乡下朋友却没有唾他/她一口“笨蛋”,而是微微一笑。从中可以看出,乡下人在礼貌方面比城里人好多了,至少他们懂得在嘲笑或责备城里人时能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像城里人那样锋芒毕露,容易直接伤人。接下来,费孝通先生就文字的功能和文字下乡的重要性作了详细说明。在此,我还得说上一句,我很赞同费孝通先生“识字不识字并非愚的标准”这种观点。“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指城里孩子)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 费孝通先生这是机会和环境的问题,城里孩子大多数课余时间都是用来学习,一般不能随便穿鞋袜下足;而乡下的孩子则不同,他们放学后可以在田野里随便跑来跑去抓蚱蜢。所以在抓蚱蜢时,城里孩子远远比不上乡下孩子,这也不足为奇了。文字的功能是传情达意,费孝通先生却指出“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要在适合的环境下文字才能充分行使它传情达意的功能,所以“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心得体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文字下乡相当重要。
在“再论文字下乡”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接着说明文字在时间阻隔的情况下有说明不同,对于这一篇章,我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在此也多说不了。模模糊糊只知道在这个篇章所讲的文字下乡跟文化、词、语言、记忆等有关联,我说不清。
在“差序格局”这一篇章中,我初看到这一题目时,感到很迷惑不解,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呢?得仔细在下文找找才行。但是,我往下看来好久,都找不到“差序格局”的详细解释。“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呵呵,在这可有话说了,其实不止乡下人私,城里人也私啊,甚至有些可能比乡下人更私。这不,在文人笔里是中国威尼斯是苏州,作者却认为“天下没有比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在接下来是内容中,费孝通先生讨论了私和公家的关系,以及这个社会和西洋社会的不同。费孝通先生认为,西洋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而中国社会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爸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由此,我们的社会可以或说很大也很小了,概念很模糊。而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只作出或多或少的比喻,没有详细概念。我是一名见识浅薄的学生,在这里也概括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就在此打住算了。
在“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着一篇章中,费孝通先生说到,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点,西洋社会里“个人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而在中国,社会结构是从己向外推构成的,个人对别人的看法要由他和别人关系如何,比如别人贪污时他会大骂那人的行为是怎么怎么的恶劣如何如何的不检举,但当自己的父亲甚至自己去贪污时却认为这是“能干”的表现。孔子所提出的“仁”,意思相当复杂,但有侧重于“克己复礼为仁”。不同的道德观念由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形式。
在“家族”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先由“家庭”说起,他认为家庭的大小“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接着,他说到了“家族”,啊认为“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数量上、在大小上。”还有,他说到,“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但我们家庭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女子有‘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在“男女有别”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说到男女有别产生于各自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感情定向” 一词是费孝通先生用来指一个人发展感情的方向。“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理解。”他还认为“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规定了男女的结合。”因此,乡土社会是男女有别的,也是稳定的社会。
在“礼治秩序”这一篇章中,费孝通先生主要讲了“礼治”和“人治”“法治”的区别,他说“法治”其实也离不开人,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不一定就文明、慈善、也可能很残酷。比如在印度丈夫死后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在缅甸有些地方完成成年礼要杀几个人回来等等。乡土社会安于重迁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经验是相当有用的。礼治在乡土社会中具有很大的特点。
在“无讼”这一篇章中,我很迷惑,费孝通先生为什么要以这个题目为名。我读完全篇,倒是老看到费孝通先生在说乡间不同时期的诉讼形式,由乡里诉讼到打官司,无疑是在讲以前的诉讼形式和现在打官司有何不同嘛,怎么可以说“无讼”呢?我真是不解了。以前乡里的诉讼用道德即可解决问题,审判结果都符合乡里规矩,但现在有些人凭借着对法律的了解却在官司法庭上玩起了把戏,确实可悲啊。我希望我国的法律越来越完善。
在“无为政治“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主要论述了两种不同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它们产生的缘由和表现。所谓横暴权力就是上级利用自己的权力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而所谓的同意权力就是个人得服从大众的安排做事。由于一方的某种权力过剩引诱了另一方来争取就产生了横暴权力。如广西瑶山常见汉人侵占瑶人的土地,却并不征服瑶人来做奴隶,是由于汉人人口多土地少的原因造成的。而在天高皇帝远的乡下,大多事情都是通过同意权力解决的。
在“长老统治”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主要讲解了教化在乡土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化的手段,年轻一辈懂得尊重年长一辈,同时年长一辈也在向年轻一辈学习,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此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解说,正是一代传一代的教化延续,乡土社会得以稳定发展。
在“血缘和地缘”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重点解说了什么是血缘和地,血缘和地缘的关系、表现、功能。他用自己作为例子,说明“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的地缘关系,不管他走到哪里,并在那住上了多少年,人家都会用“新客”“客边”“外村人”等来称呼他。从文字可以知道,在乡土社会里,血缘和地缘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在“实名的分离”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相比较时是静止的,“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动得慢而已。”然后他说到正是社会的变动,或快或慢,在不同的社会变动中,如果社会的变动速度变得快,长老权力也随着缩小。不同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就要采用不同的工具、方式和手段。在环境变动的过程中,“文化英雄”随之产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引领国家更好的进步,而这些领导们使用的就是“时势权力”。这些能使用“时势权力”的“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的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否则,该社会就会混乱不堪。但是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注释式的变动方式就可以引起实名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这就是该篇章所要讲的实名的分离了。
在“从欲望到需要”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说到“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的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他认为人的计划是不自觉的,欲望产生了“要”,为了满足“要”,人的行为就由欲望控制了,当人的行为变成自觉的,那就是需要了,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费孝通先生说:“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这句话很经典,在此我想表达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到此,我已经把费孝通先生写的这本《乡土中国》大概的看了一遍,并从每个篇章中摘抄了一些费孝通先生的原话,加上我的个人观点和想法。通观全书,我认为费孝通先生是一个搞文学很谦逊的人,这从他在“后记“里说自己写作 这本《乡土中国》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可以看出。还有,我认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师益友,他写作的文章多用熟语,时常把自己和农村联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也作为农村孩子的我,读起他的书来感觉相当亲切,作为一个著名的文人,他没有丝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认为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也是让我感到相当佩服的。
结语:以上是小编为你推荐《乡土中国》读后感范例的内容。《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作为一本学术性质的著作,这本书是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先河。它短小精炼的篇章,朴实无华却相当精当的叙述语言,探讨性的叙述方式与丰富充实的内容与深刻悠远的意义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是一种开放式的学术著作方式,绝无故作高深,也不会降低水准,就这样使各个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收获。
第2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人情社会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老外学中文,往往最不能理解的便是“关系二字。中国的立交桥纵横交错,千转百回,世界闻名。而比中国的立交桥更复杂的,莫过于是中国的人情关系了。中国的“关系学”博大精深,说不清,道不明,是在法理社会语境下长大的外国人想融入中国的一大壁垒。费老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以对中国乡土社会客观详尽的描述和对中国人情伦理文化的思考,娓娓道出中国人情社会的文化社会起源。
中国以农业起源,士农工商,世族文化阳春白雪不接地气,难以传承,而古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反而能在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人口流动性不强的农村中代代相传,从而保存下来。因此,研究中国的乡土社会伦理,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研究刻在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伦理。乡土中国,人情社会,此话不假。
费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十数年,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得出了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1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治社会,重人伦、讲人情,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血缘为基础,依靠传统经验,选择生活方案,满足各自的欲望,并依靠长老统治,服膺传统规则,遵守礼治秩序,从而形成独特的乡土社会伦理特色。2
难怪老外不懂“关系”,不解“人情”。在费老看来,西洋社会的社会结构像捆柴,叫做团体格局。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而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则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3记得在“中国社会”的课堂上,田丰老师和我们讲授“关系与关系学”一课。正因为中国的差序格局,中国人喜欢不停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攀关系,讲人情,12尹世洪.从比较中感悟《乡土中国》[J].江西社会科学,2009,01:161-165.韩作珍.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伦理透视——以《乡土中国》为视角[J].理论月刊,2012,10:146-149.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16-18
这是一种熟人连带法则,中国人以为“熟人好办事”。强关系比弱关系更有价值,这一点也算是中国特色了。在中国,信息的获取远远没有人脉的宽广有价值。
关系人情,让人又爱又恨。一方面,中国是人情社会,尊老爱幼,你来我往,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情味十足,温暖与关怀同在;但另一方面,讲交情,攀关系,熟人好办事。这些思想既给了人们交际方面的压力,使情谊蒙上了一层功利的污纱,又不利于公平原则的实现。如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所言,人情社会存在于乡土的中国,源于差序格局,既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亦是糟粕与精华并存的原石。
今时今日,“乡土味”的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间要想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我认为人们需要厘清公私之间关系人情的界限。唯有如此,方能使风气清明,有能者上,为官清廉,行政透明,经济蓬勃,社会繁荣,从而实现民族复兴。
参考篇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尹世洪.从比较中感悟《乡土中国》[J].江西社会科学,2009,01 3.韩作珍.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伦理透视——以《乡土中国》为视角[J].理论月刊,2012,10
第3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共性,但是却是传统中国最基础的特性。同时,又可以从乡土性这一特征延伸出一些与它有联系的基础特性:空间上的相对固定性;时间上的相对静止性;村落内人际的熟悉性;村落间人际的孤立性;判断标准的自我性。这五个要素又彼此联系,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是在西方国家的土壤上产生的,因此在将其引入中国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在经济学上,我们将这种引入的矛盾叫做“熵”,“熵”的引入会使打破整个系统稳定的状态,但如果管理者处理得好,则会使得整个系统向上发展,反之则会后退。而这种冲突表现中国的乡村表现得格外明显,以至于至今仍然有不稳定的因素存在。
在乡村的这种冲突主要是
第4篇:乡土中国 读后感
于宏观角度发散性地抽象出中国社会的根性
《乡土中国》,一部抓住中国社会根性的社会学著作,有着其创新的思维方式,敢为人先的学术精神,是费孝通把社会学中国化的代表。
《乡土中国》是费老在学术高峰期所写,如他自己所言,初生牛犊,在学术研究上有一股闯劲,于是,在思维上便放得开,以一种发散性思维进行了乡土中国的探索,抛开了我们习惯的系统化,严谨化。而是以行云流水般的思维,从多方面,多层次,对乡土中国进行了探讨,所以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费老的学术可谓先表达,后证实。这与我们先确定正确性后讨论的做法可谓大相径庭。这也是费老
第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楼主 虞煜 2011-04-26 14:34 读《乡土中国》有感于当下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费孝通)
也许像绝大多数城市人所认为的以“乡土“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村落社会满是一身土气,一个灶头再加一把锄头,但是文明绝不是月饼盒上的包装只用作节日的狂欢; 书上的历史即使粉饰得再怎么五彩斑斓,剥落后的也永远是墙上褪不去的那一块块黄土,也只有它还在静默地守护着历史的这份遗产,支撑着文明从古至今的绚烂。
但可见的是以传统为代言的乡土社会却日渐分崩离析,即使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牧歌在大多数的村落也变成了一道夕阳下的挽歌,哪里还可以再见田园,哪里还可再 见牧歌的少年;有的也只剩下一些老人、抱着孩子的妇女,伫立在田头,默默地承担着文明的背身而过,遗憾的是没有
第6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一向不爱看太过学术的研究著作,因为自身能力的局限,也总觉得这些太过枯燥与晦涩。正由于这种心态,因而选了相对而言略显单薄的这本费孝通先生的作品——《乡土中国》 在费孝通先生对于这本书的重刊序言中,我大概了解这本书的14章内容均围绕着“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所展开的探讨。费孝通先生同时也写到他在书中所涉及的乡土中国,并非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涵在具体的中国基层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社会,那些影响同时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了发生作用。
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得是生动而又形象的例子,就似一位极富经验的导师将生涩难懂的知识用他平实精简的言语娓娓道来。而事实上,这本书正是费孝通先生根据他
第7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的乡土之思
——读《乡土中国》有感
统计学院2班级 学号2014201566 手机***
电子邮箱2890886931@qq.com 当看到“读史读经典”的书单后,我起先有那么一点茫然,毕竟以前也很少看这一类的书籍,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不过细看这个书单后,我还是对其中的一些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乡土中国》这本书。我认为有这么两点原因使我选择了这本书:一是我来自四川东部的农村,本身我就有一种乡土气息;二是最近也看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此书对陕北农村的描写及当地农民的生活的描写也深深吸引了我!以下将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1)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之后作者对中国农民聚集而居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
第8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王杰
最近我读了一本社会学读物——《乡土中国》,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原因有二。一:我本人是学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学的,要了解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就得去看相关书籍;二:费孝通先生是我国成就巨大的社会学家,其作品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要了解一本书的主题思想和描写的现象及揭示的道理,就要去了解书的作者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先生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县城(旧属苏州府,今为松陵镇)的富家桥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江苏吴江人。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是《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院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