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建言土地制度改革_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章程规章制度 时间:2020-02-27 19:47: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章程规章制度】

刘守英:建言土地制度改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刘守英:建言土地制度改革

2011-1-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建言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土地权利二元性,打破政府对一级市场的垄断。

“现在光发几个严厉的文件已经效力不够了,它涉及到中国土地制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再不改革,恐怕后果难以预料!”针对近来土地问题激化的局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说。

刘守英曾对北京郑各庄、高碑店,安徽芜湖,浙江,广东顺德、东莞,江苏苏州、昆山等地的农村土地改革试点进行过大量调研。

刘守英直言,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改革支撑传统增长模式的制度,“没有制度改革的深化,转变发展方式就只会成为各级政府流于口头的政治口号。”

刘守英说这番话时,各界正在呼吁《土地管理法》新的修改稿。

土地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动机

“我们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批评,指向它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在要素投入中,劳动力供求形势的变化对地方产业转型正在起作用,相比之下,先发和后发地区对土地的数量需求丝毫没有降低。”

记者:由城市化引发的土地矛盾和冲突问题多发,主要根源是什么?

刘守英:土地问题不断升温是因为目前的土地问题本身不是单纯的土地问题。纯土地问题是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现在的土地问题在于,与经济发展模式搅在一起。

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高度依靠土地。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高投资;二是高出口;三是政府主导。

高投资依托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要用地。沿海地区出口导向的企业,也是依托于土地。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尽管金融危机以后有所减速,但实际上还是没有降下来,因此用地模式也还是金融危机之前的模式。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依托于资本、劳动、土地三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资本是稀缺的,劳动力是剩余的,土地是稀缺的。按道理来说,中国的发展不应完全压到土地上,但我们却

将最稀缺的要素采取了最不经济的利用方式。在形成世界制造工厂、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成了最便宜的要素,原因就是我们特殊的土地制度。

记者: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刘守英:在中国,土地成为传统增长模式的发动机。

第一,中国是以低价土地支持高速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工业发展。地方政府以低价土地招商引资,以政府财力补贴工业用地的成本,降低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工业高速推进提供便利。地方政府创办园区,以成片土地滚动开发,提供优良政策环境,满足企业用地需求。2007年,国家级开发区以不足全国千分之五的建设用地,创造了约占全国5.15%的GDP(国内生产总值),4.1%的税收,15.2%的进出口总额,吸收了23.2%的外商投资。

第二,中国以城市外延扩张来推动快速城市化。以建成区面积统计,1981年~1991年的11年间,共增加了6573平方公里,年均净增597.6平方公里;1992~1999年的8年间,共增加6565.8平方公里,年均净增820.7平方公里;2000年~2007年的8年间,共增加了13030平方公里,年均净增1629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2007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4.7%,两者相差0.5个百分点。如果把后者统计进去的两亿农民工剔除,两者相差将更大。

第三,卖地机制成为维系传统增长模式的工具。政府预算内收入依赖与城市扩张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的增长;土地出让成为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城市建设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融资。2000年~2008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税收增长最快的行业;1999年~2009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从595.58亿元增加到1.59万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9.2%提高到48.8%。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0%~80%靠土地抵押融资,2009年,9.5万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中,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的近40%,土地抵押是主要手段。

总的来说,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发动机,推动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维系高投资和高出口,保证经济持续高增长。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依托对土地的控制支撑着传统外延增长模式,它自身的运转和当地发展也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土地,地方政府必须从土地出让获得收入,以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推动城市建设。这套卖地机制就像鸦片,地方政府只要一吸上,就离不开身。

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是否也推动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刘守英:我们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批评,指向它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是以资源的高耗费来支撑高投资和高出口。转变增长方式,就是从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转向依赖技术创新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转变的方向早已明确,但是效果甚微。国民经济运行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丝毫没有减轻,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的依赖没有减低,在要素投入中,劳动力供求形势的变化对地方产业转型正在起作用,相比之下,先发和后发地区对土地的数量需求丝毫没有降低。

土地制度主要缺陷:二元性和政府垄断

“政府通过征用获得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通过土地交易中心独家出让给用地者。一进一出的土地差价,就成为政府土地收益的篮子。于是,各级政府变成无数大小不等的‘地主’。”

记者:你刚才说中国是“特殊的土地制度”。“特殊”在哪儿?

刘守英: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结构是形成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源。以土地支撑的传统增长模式,保证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上付出的代价巨大。常提及的问题是:优质耕地锐减、土地质量恶化、环境污染加剧。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却以极不经济的方式向工业和城市提供土地,造成土地利用的粗放和不节约。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财政对卖地机制的高度依赖,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土地之所以在传统增长模式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关键在于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

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的特点,第一就是权利二元。中国的土地权利长期维持二元结构,对待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一直存在严格区别,隶属于不同的权利体系,由不同的机构和规则来管理。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农地受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对土地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农地农用权利。农地转非农用及城市建设用地受土地管理法约束。同样一块土地,因为所有制不同,在权利设置和利益分配上产生巨大鸿沟。一旦农地转为非农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即变为土地国有,农民的土地权利即告丧失。

为了保护耕地,中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城市规划制度。在用途管制下,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用途转用审批。但是,在土地农转非过程中,除了接受用途管制,还必须接受所有制管制。当地方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扩大城市版图,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也就进入城市规划圈,也就得依法被征用为国有土地。用途管制让位于所有制准入。土地非农化的过程,就是土地国有化的过程。伴随这一进程,国有土地比重加大,集体所有土地缩小。

第二是政府垄断。按照土地管理法,“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在土地转变用途过程中,政府不仅成为农地转变为市地的唯一仲裁者,还拥有从农村获得土地转换给城市使用的排他性权力。伴随土地转变用途,政府替代农民集体成为土地的所有者,成为城市土地的经营者,造成政府对土地权利的完全垄断。

在依法获得土地的垄断性权力后,政府又成为土地的独家经营者,形成中国十分独特的土地经营格局。土地进入非农建设使用的一进一出的两个通道完全由政府控制。进,由政府通过征用获得,给原农民集体所有者按照原农业用途进行倍数补偿。出,政府将从农民手上征用的土地进入政府土地储备中心,通过政府土地交易中心,独家出让给用地者。一进一出的土地差价,就成为政府土地收益的篮子。于是,各级政府变成无数大小不等的“地主”,也变成收益多少不一的“土地经营者”。

第三是非市场配置。中国的土地资源配置处于计划配置、城乡分割、价格扭曲和灰色状态并存。地方每年占用耕地数量,须经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审批;地方政府每年进入非农建设使用的土地,由中央政府以规划指标控制;地方政府进入市场的土地以征用方式获得,不反映集体土地所有权价格;地方政府投放城市建设的土地,只有很小比例以“招拍挂”的市场方式供应,还有相当大比例土地以协议和划拨的非市场方式供应;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量进入市场,但处于灰色状态。

政府对建设用地指标的计划控制,造成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土地供求失衡;不反映集体所有权价格的政府得地方式,造成农民土地权益受损;政府独家供地方式,使原有集体土地拥有者和最终获取土地的城市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易的机制被阻断,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被人为分割;在政府主导的土地资源配置中,非市场配置的比重过高,造成土地不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缺少平等的土地权利体系支撑,使资源的稀缺程度不能通过平等的市场交易形成的价格信息得到真实反映,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粗放、浪费;政府配置资源也容易造成制度性腐败。

作者:陈静思 来源:《东方早报》2011年01月04日

责任编辑:俞江月

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成就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利益与生产成果紧密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人增加较快。从总体来......

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建议(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建议户籍制度改革是重庆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利民工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如何让群众在迈出这一步时站得更稳,走得更远,需要政......

刘英纪念馆

高中生社会实践报告这次我们参观了刘英纪念馆,在刘英纪念馆的参观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包括许多以前红军战士的英勇的瞬间。通过一天实践使我增长了见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

工作总结 刘英

2010年10月工作总结当女子分队长已有一个多月了,说句实话,事情确实挺多的,但和队员在一起挺开心的。队员们都挺可爱的,挺听话的,听从安排。我把上个月的工作分为分内工作、分队工......

刘英小学

刘英小学“网络教研活动”实施方案(试行稿)一、指导思想为了满足教师对教学问题随时探讨和及时了解教研信息的要求,拓宽校本教研途径、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我校将开展网络教学......

下载刘守英:建言土地制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守英:建言土地制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