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文化_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章程规章制度 时间:2020-02-27 18:46: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章程规章制度】

科举制度与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光电101-3张宇翔201057501303

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岁月的长河中,历史的沉淀聚集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在这片广袤大地的发展进程中一脉相承却又不断进步。这学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课程让我对那些已是过往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文献,天文历法、地理、职官、科举等不同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而我自身作为一名学生,当然还是比较关注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那时,科举是专门为文人而产生的。有人把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古代科举制是选官制上的新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一项伟大创举。科举制作为制度文化现象,确实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科举制度给过我们一种远年的浪漫,一种理性的构想,似乎可以用一种稳定而周全的制度长年不断地为中华民族选拔各级管理人员。尽管这种浪漫的构想最终不成样子,但当二十世纪的人们还没有构建起一种科学的选拔机制,那就还没有资格来嘲笑它。”这无疑是一种较为客观而通达的认识。在我们已经谙尽以嘲讽和批判一切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虚妄与创痛之后,在以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重新梳理、认识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同时,认识、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其必要性已无可置疑。科举制度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思想及文化背景下逐渐产生、发展、成熟的,并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形式特色。它所显示出来的精神观念和特异色彩,又深刻地影响乃至再造了中国文化。

在我的认知当中,对科举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相当肤浅的层面,在林林总总的书籍中经常性的看到进士,举人,在戏文中也得知第一名叫状元,但对于其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却不明所以。还好,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总算是有点明白,就说说我浅薄的理解。

首先我来说说汉代的察举制度,在当时,有一种举孝廉的说法,孝,就是孝子,廉,就是廉士。想必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吧,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曾被举为孝廉,从而获得入仕的资格。从孝廉的名称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汉朝是一个极为重视孝道的时代,只有被举为孝廉才能够有当官的资格。曾有资料记载,在汉代,除了官道以外,还有专门为老人修建的道路,如果有殴打年迈老人的现象,那么这个人就会被处以死刑。所以说尊重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们的当今社会却处在道德沦丧的危险境地,这些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官人法,当然,每种新的社会产物形成的时候都会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最后,却往往脱离了它的本意。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不难想象,一个如此黑暗腐败的社会能够支撑其一个王朝吗,毫无疑问,它们只能成为历史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到了隋唐时期才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期,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转折。如上所说,科举不只是一种制度,它更是一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制度文化塑造出了不同时代的文人的精神风貌。唐代科举制度初创,这一新的选官制度刺激了广大庶族寒士从政入仕的强烈欲望,使唐代文人昂扬奋发、豪迈奔放。除了文科举之外,还设武科举,崇文尚武,文武并重,整个社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这才有了贞观之治,有了大唐盛世。从那流传下来的一首首唐诗中,有李白的狂放不羁,有杜甫的沉郁顿挫,有白居易的通俗易懂。完全可以说,唐朝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是一个后世所无法比拟的,难以向背的高峰。

宋代科举几乎成为文人唯一的入仕之途,且出路更优,使宋代人饱读诗书、博雅风流,不过却过分的忽视对武举的重视,这是之中病态的社会意识形态,问人自命清高,瞧不起习武之人,认为他们粗鄙不堪,称其为“武夫”,所以从宋朝以后人们对文人的印象都是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宋朝积贫积弱,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战斗力低下,才有了“靖康耻,犹未雪”的悲哀,并且国家最终被外人所灭。

元代是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他们的社会意识与观念与汉人都完全不同,他们没有“刑不上大夫”的禁忌,没有“士可杀,不可辱”的顾虑,一些都按照他们的想法为准。科举几经废立,且极不平等,使元代文人整体沉沦,他们充满绝望、愤懑,与倡优为伍,以浪子自命。比如关汉卿就是如此,我看过一本小说,其中对关汉卿著作中“铜豌豆”一词的解释是完全不同于当今世人的理解,那是对经常出入烟花之地之人的一种称谓,我们暂且不去考证对错与否,只是想一下连关汉卿这种大家尚且如此,那其他人便可想而知了。文人处于这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有如何奢望他们有所作为呢。

明清是科举的高峰,制度的发展已经是十分完善,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分成三级科考,有进士及第,也就是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不过随着制度的细分,中间步骤也是越来越多,愈发的繁琐。再加上明清科举以八股取士,科举成为牢笼志士、驱策英才的****工具。这时的文士多在一灯如豆下写作或背诵八股时文,空疏而迂腐。这一切造成了范进中举的悲哀。此时的文人早已不再有唐朝士人的风骨底蕴,他们的思想紧紧的被科举束缚,到了这时,科举早已不再是选拔人才的方法,而是文人的枷锁,是一个毒瘤,它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大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文人只是固守着仅有的坚持,拼命地背着四书五经,读着之乎者也,内心中盼望一朝鱼跃龙门。于是,曾经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消耗岁月中没落了。中国的东西始终是不可小觑的,尽管科举已不在,可思想的束缚到了今天也还存在。看一看,我们中国有一人拿到过诺贝尔奖吗,我们创新的思维依旧没有唤醒。

由于时代的睽隔、历史的变迁,白云千载,哲人其萎,我们想完全置身于那一时代的现实中以古人特有的情感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已成痴想。我们已无法完全复活一个唐朝,去繁华的长安街上领略磊落唐风;我们也无法完全复活一个宋朝,去不夜的汴京城里观赏万家灯火。科举影响文化,文化影响社会意识,一切随着历史都背岁月湮没了。无论兴衰成败,我们不能把一切都推诿与科举制度,科举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我们这些不懂得运用科举的人而已!

科举制度

3、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弊病A、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1、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择优录取,可以让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科举制度至今已有一千......

科举制度与当今的高考制度

《中国科举史》结业论文科举制度与当今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之间的异同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优......

中国科举制度

利:1.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

下载科举制度与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举制度与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