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苏教国标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识容量和升》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识容量和升》教案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3、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概念,感知1升是多少。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容量不同的冷水壶2把、高脚杯、水杯、纸杯水等
各种容器、量杯、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及搜集的带有容量单位的实物。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学生
创设情景桌子上的杯子瓶子有什么用途?
可以用来盛水、油、饮料等物体,这些器皿都叫容器。(板书:容器)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探究(一)认识容量
1、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要生存可离不开水,现在请你仔细回想一下,你每天大约要喝几杯水?杯数多一定就喝得多吗?
大杯子比小杯子能盛得水多,大杯子的容量较大,小杯子的容量较小。
(板书:容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容量“的含义,首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然后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观察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观察(容量差别较大的容器),哪一个容器的容量较大?为什么?
3、实验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容器(容量相差较小)。
提问:这两个杯都是空的,猜一猜,哪一个的容量较大?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选择较好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实验,把甲杯倒满水,再把甲杯的水倒入乙杯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倒水实验操作的方法推测比较容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初步理解容量的大小。)
4、比较三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在每小组里有3个容器(容量较接近),分别是高脚杯、水杯和塑料杯,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请学生先猜测,然后学生交流怎样验证。
验证是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先倒满容量最大的、容量次之的、容量最小的杯子。
小结: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多个容器的容量。
5、按要求找出容器。
(1)老师这儿有一个可乐杯,你能在桌子上找到比它容量大的容器吗?和它容量相等的容器呢?比它容量小的容器呢?
(2)你能找到和老师手中容量相同的容器吗?
(3)观察容量相等的这两个容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容量单位——升。
1、揭示统一的容量单位
(1)你知道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容量多少,学生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
(2)你能借助手中的杯子来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演示。
(3)教师总结引出统一容量单位。
教师明确:杯子的容量不同,一把水壶的水倒在大小不同的杯子中,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或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认识升
(1)寻找容器上的容量单位。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其实它就藏在这些容器上赶快找到它们,介绍给大家。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常用的容量单位是升和毫升。本节课先认识升,升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L”表示。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你知道
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各是多少?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通常用升作单位。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
“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3.感知一升有多少。
(1)认识量杯。
(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2)实验
将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倒满,倒入量杯后,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两升水,其中的1升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剩下的1升需要喝水补充。
1升水可以倒在不同的水杯中,桌上有好多杯子,想想看要验证1升水可以到在多少个可乐杯中,需要准备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请选一个杯子试验一下,看1升水可以倒几杯。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1升水是多少,加深学生对1升的体验。)
学生活动二
师: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把1升水倒在这些容器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吗?
估计老师手中的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学生活动三
师: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我们做那些事情需要用水?你估计一下1升多还是少。
师: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口答
实践活动
1升水有多重?
1升油有多重?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践知道相同容量的油和水的重量是不同的,体会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第2篇:认识容量和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这堂课是我准备比较充分的一节课,因为像这种课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的数学课,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老教材中几乎没有,而且帮助学生建立升的较为正确的空间观念的难度比较大。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这些内容在老教材中非常薄弱的,以致于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对于自己计算出来的容积也不知它的实际大小有多少,比如算出柴油桶的容积是9升,也不知道是错误的。新旧教材的比较,让我感觉到新教材的优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钻研教参、教材,精心编制教案,准备了大量教具和学具。借来的水槽、一升的烧杯、250毫升、50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大小不同的碗、水壶、汤勺、饮料瓶、热水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我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容量概念的呢?我拿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很多),先让学生猜测谁的容量大,学生的意见分三种:热水瓶的容量大、水壶的容量大、一样大。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缓缓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壶——学生惊呼,它们的容量一样大。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大的热水瓶,它的容量竟然会和这个小小的水壶的容量一样大。在学生解释后,我及时小结:容量是指容器内部可容纳液体的大小。我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建立的容量的概念是比较到位的。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升的空间观念的呢?我在课上分成了四个步骤:首先出现1升的标准件: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塑料盒子,让学生倒满红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入圆柱形的可乐瓶,到入玻璃水壶、倒入脸盆,让学生观察形状不同的1升水,记住它的大小;再次,我让学生把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倒入饭碗里,看看可以倒几碗;再次,我让学生猜猜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然后用1升的塑料盒把水倒入热水瓶,最后学生发现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又猜猜脸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这时学生发现脸盆的容量大约是4升,等等。在第二个操作环节中,我补充了小孩一天需要喝3升水。在每一个步骤的结束时,我都让学生回顾1升的大小,加强对标准件的认识。
由于学生对1升的感知较为充分,所以学生在回答P12第四题正确率非常高。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瞬时就能产生的,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需要经过凭借实物到空间想象的两个阶段,而且前一阶段是长久和最具实效的,这节课确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对身边的常见容器容量的了解和熟悉,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升的表象。 本节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放得不开、怕教学任务完不成,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自己操作少,没能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操作。
第3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案设计(锦集19篇)由网友 “有来有去”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案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
第4篇:(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情感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
第5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第一课时教案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总课时数:第7课时 上课时间:2013年9月1日 教学内容: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2)拿两个
第6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第二课时教案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总课时数:第8课时 上课时间:2013年9月1日 教学内容:第13.14页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自主探究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
(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精讲点拔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
第7篇: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 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8篇: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统计(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12-113第一题
教学目标:1、让这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记录、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
3、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通过对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的讨论,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统计活动的各个一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活动是各个一切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