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5-02-02 07:12:2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端午日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编写与执教者李本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塞龙舟》歌曲,收集有关端午的古诗句。

2、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同学们,在这些节日中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3、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板书:-走进湘西端午日沈从文)

4、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人。小学毕业,大学教授,完全是自学成才。代表作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一生共著有短篇小说二百余篇,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5、龙舟介绍

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5、观看赛龙舟录象

二、朗读课文

(1)、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⑤追鸭子等。

(2)、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相近的是有穿新衣、吃咸鸭蛋、包粽子。不同的是:还要煮鸡蛋、挂蒲包、洗澡等。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明确:端午日是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其中最吸引你的是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三、仔细品味龙舟赛场面分析

1、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正面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板书)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2、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如何从侧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4、小结: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5、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嘛。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从龙舟比赛中我们可领悟到做事要“合作努力、奋勇争先”,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获得胜利

6、小黑板显示

实写 虚写

人物 动词 作用 联想、作用

体 桨手 持(桨)、划(船) 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特征;赛船的激烈场面。 梁红玉击鼓助战

进一步渲染了赛船场面的激烈

带头的 坐(船头)、缠裹(红布包头)、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进退)

擂鼓、打锣的 坐(中间)、敲打(锣鼓)、调理(划船节拍)

群体 选手

观众 鼓声如雷鸣、

呐喊助威

6、拓展与运用

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请从正面和侧面加以描摹。

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正面描写:写运动员或表演者

侧面描写:看比赛的人们

7、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8、拓展训练

如果你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

四、归纳要点:

1、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还有赛马、秋千、竹杆舞等活动,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奋进不息的民族的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我们要在吸取外国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第2篇:端午日(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 由端午节导入

1、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

春节、端午、中秋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

(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二、简介作者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不会读的字用笔划出2、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1、自由提问,正字正音正形

蘸(zhàn)酒茶峒(dòng)洞穴(xué)老鹳(guàn)河

呐(nà)喊泅(qiú)水

多音字

好hào喜爱如:好事

hǎo跟坏相对

形近字

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

2、 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穿新衣、画王字、赛龙舟、赶鸭子)

3、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4、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5、 理由呢?

6、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

四、赏析精品细节:

1、 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怎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2、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3、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4、 相互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请找出来: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归纳。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4、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

齐读,体味。

5、讨论:如果你参加赛龙舟的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胜利?

参考答案:要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要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人与人要真诚。

6、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指名朗读。

7、提问:

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增加节目的愉快)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是谁?(善于泅水的军民)

鸭子的打扮是什么?(颈脖上缚了红布条)

8、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一下追鸭的场面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归纳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跟踪检测

(一)填空

1、端午日选自,作者,是代作家,代表作、,散文集等。

2、各地的端午日都有不同的民俗,作者所写的当地的端午日主要有、、三大民俗。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茶dòng()qiú()水擂鼓()呐喊()戍()军翘()起干zào()缠guǒ()老guàn()划jiǎng()不jū()jìng()赛

(四)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点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动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五)课外练习:

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教学后记

第3篇:端午日(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技术支持: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案

课前准备:

如条件许可,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或教师课前简介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既然传统节日要放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节日吧。今天,在座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你们将作为游客代表前往神秘的湘西,和茶峒军民一起过个端午节,去体验他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然后想请你谈一谈当年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端午过节的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端午日》教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幻灯片1)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

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端午日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端午日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