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随笔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随笔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将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实实在在的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下面我就“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解及工作经验,说几点看法:
一、 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科学的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发言、实践的比例要适当,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
二、 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学习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些教学情景,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欲望,把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思考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许多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用表演的形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点性的文章,采用辩论的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 组织讨论,集体参与
如果课堂上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面对的可能就是极少部分的人,大部分学生上课可以不用思考,学习效果很不好。因此我经常采用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低段的识字量大,识字课往往比较枯燥,我采用学生自学,比比谁记得快、谁记得牢、谁的方法好等办法,让学生分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都动起来了,知识学到了,课堂也生动了。对课文的分析,采用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与同桌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没读懂,喜欢那些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再全班交流,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了。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
第2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提倡高效课堂,减负增效。课堂教学革命似乎愈演愈烈,老师们都有点无所适从了,有的甚至高呼“干脆把我的命革了算了”。其实也没那么恐怖!所谓的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都是一个概念,即要求我们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OK了。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些学生真笨,反复强调的题还要错;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台下的学生,睡觉、玩手机、讲话,各干各的事,玩得不亦乐乎。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老师越权了。学习是谁的事?学生的事。它需要你一个人讲吗?它需要你反复讲吗?不用。就像我们端起碗来喂孩子一样,桌上十道菜,哪一样是他最喜欢吃的,他不说你是不知道的。你夹到他不喜欢吃的菜,他不吃,你要一样一样试,一样吃一点又浪费时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筷子给他,他想吃什么就夹什么,多好啊!老师一个人讲,你知道学生哪些懂,哪些不懂吗?他不说你也不知道。把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不也落得轻松吗?
这学期,我就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演绎课堂四步曲,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减负增效。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步,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
开学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本预习手册,有预习的总体要求,有每课的预习提示,预习前还有复习回顾。学生根据提示,自觉学习。填写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一定要认真看课文。第二天课堂上,大家就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比如,学《三峡》,课堂上,组长就组织大家读课文,齐读可以,一人一段也可以,目的就是要解决字音。然后,相互翻译,你一句我一句,你不会的我跟你说,我不会的你告诉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在这时都能得到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就问老师,老师马上进行小组辅导,这才叫因材施教。
第二步,交流学习疑问,相互讨论。
预习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提出自学中未解决的三个问题。课堂上,大家就重点讨论各自的问题,有的问题小组内可以相互解答,大家就解决了;有的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就打热线请教其他小组,如果帮助解决了,就要送一份礼物给对方。这一个环节相当热闹,问的人积极,因为可以借机考考他人;答的人也很积极,因为答对了可以得到礼物。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们忘却了这是课堂,没有了老师抽问的紧张,也没有了做不起题的烦躁。大家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交全班讨论。
第三步,师生合作,完成学习。
到最后留下来的问题并不多,但相当有难度。比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如何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的?《三峡》中写景的句子语言有何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多是写作手法上的问题,学生感到不好理解,实际上也是需要老师认真指导的问题,教学的难点也就体现在这里。所以,这些问题老师要讲,而且不惜时间的把它讲清讲透。
第四步,我当考官,考考大家。
作业的设置,多数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考题,然后交给对口小组的同学完成。学生自己设计的题,难度适中,要求不能参考其他书籍出题,只能是个人的原创。做完后,相互批改了,老师再收起来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如果多数重点都没涉及到的,老师就要补充相应的作业。
课堂四步曲,步步都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有同学陪伴学习,学生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无助。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尤其是一些差的学生,上课违纪的现象都少多了。
我们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在自己的阵地上都不采取行动,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老师不能硬逼,不能强灌,即使硬逼着勉强应战,那肯定也是要吃败仗的。学生的不行动原因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学习内容难易不适中。太简单,学生觉得没味;太难,学生又觉得理解不了。把课堂还给他们,组长组织大家学习,什么题不懂就讨论什么题,谁会的谁就来当老师,这样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耍的人就少了。一些偷懒的同学,老师在巡视时还可时时提醒他们。
二、老师讲得过多,提问抽问答问,形式单一,学生感觉无趣。老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的讲,始终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最怕抽问,总担心答错了会让同学见笑,老师会批评。把课堂还给他们,随便他们怎么问都没人笑了,心里压力消除了,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一人学习,孤独无助。很多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都是不会。家长没法指导,又不方便请教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我们经常喊教书难,难教书,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经常喊教书累,教累书那是因为我们占据了课堂,包办了教学。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施以恰当的引导,什么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郭燕
第3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三省教育还校园一片阳光
学习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学习地点:西区电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张继成中心发言人:吴延梅
记河南省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 会议简介2010年5月16日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暨引领式教学法成果展示会在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召开。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及国内教育界数十位专家以及10多个省市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上午我们聆听了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校长贾建设关于引领式教学的专题报告现场观摩了引领式教学、三省教育的公开课参观了第十九中学校园下午是引领式教学专题汇报及专家点评。基本情况和江苏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相似处于城乡交汇处的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也是从薄弱学校通过教育改革逐渐摆脱生存危机逐渐走上脱贫致
第4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于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考
(一)在2012年全县寒假教育干部培训会议上,本人有幸聆听了枣庄市薛城区教研室主任李献玲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她关于“学习效果金字塔”理论的阐述,更让我深受启发。下面结合近期研读的蔡林森先生撰写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教后学》一书,谈一谈对学校课堂改革的一些认识。
一、对“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理解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其内容如图所示:
根据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都是低层次的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生参与度
第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转瞬间,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不忘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才能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我是经历了课改,见证课改的乡村中年教师,算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课改下,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可见这是老生重弹而又重要的环节。显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句简单的空口号,而是一段用心努力的改进过程。尤其是对于山区小学的中年教师,鉴于多数是接受“填鸭式”教学的过来人,所以,在授课时也习惯沿袭着过去老一辈的方式。因此,在农村小学贯彻落实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