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镇淮楼记原文
镇淮楼记原文
大河之下,邗沟之畔,溯秦汉成城镇,扼吴楚连广陵,谓之咽喉要塞,交通枢纽。隋兴凿运河易枢机之重。街巷逶迤,市集繁茂。人可挥袖成云,畜可踏沙成烟。其盛可见! 往昔火患莫测,水灾难料,挖渠搬土常见,调兵遣将亦然。
遂于北宋,大兴土木于淮城之中,外运良木,内招巧匠,砌砖填土,架梁构柱历年余,终成一楼,置铜壶刻漏,设大鼓金钟以计筹时辰、防火定更故名“谯楼”后更名“鼓楼”。有拱形门洞,扼南北要道,一对石狮气势威然,上悬“南北枢机”、“天澈云衢”之匾额,蔚为壮观,与文通塔、龙光阁成鼎足之势,如三星耀立。拾阶而上,飞檐画栋,大柱负粱,瑞兽守脊,铜铃悬摇,四角飞龙,云纹汉玉作栏,墨色青砖铺地。横板精镂,垂檐细雕。设以值守之室,备以待客茶几,彩黛轻饰,浓漆罩面,浑然一体,环巡可见。东南准提寺,香烟绕绿柳,迷雾隐农炊。南来商贾车水马龙,涌客如潮;西南淮河邗沟交汇,浩淼连天,轻舟引白鹭作帆,落霞伴渔舟唱晚。近观月湖之南闽神韵,土地祠中虔诚客,西晋遗风勺湖遍存。枚村书韵骚客仰止。韩侯神威起步胯下,喧嚣叫卖遍布河下。熙熙攘攘五坝。热热闹闹三城。一目千里,爽心怡神。
后,洪水肆虐,泽国楚地,地震撼摇,西邻泗州,消迹成湖。此楼微斜,修扶即正,威仪凛然。镇压灾患,祈福淮地。悬匾“镇淮楼”而至今。督府北建,势成倚靠。居间设园,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四季盎然。文人登此,华章百卷。墨客步临,佳作万篇。
今,古贤登仙,楼威依然,大厦如林,紧依其周,难掩古朴,旧拙奇神。老邻新居,茶语传奇。游客不登,必成憾事。镇淮楼真乃:思平天下贤达忧国忧民,祈福江淮一楼无灾无难。
第2篇:如梦令·题淮山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题淮山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题淮山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译文
人们朝城上望去,映人眼帘的是高耸的楼台和重叠的山峰。再朝城下望去,只见清澈的淮河水和古老的汴河水都在静静地流淌。
站在城楼上向着昊天的云间拱手致意,人与傍晚的天空一样都是这样的遥远。目送朋友离去忧伤已极,待到他日松江月满的时候,我们还共有一轮明月。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又名《宴桃源》。苏轼嫌其不雅,依后唐庄宗词“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更名《如梦令》。有单调、双调两体。苏轼词中用此调均为单调一体。
淮山楼:在泗州治所临淮(其故城在今江苏汴洪东南,盱眙对岸,清康熙年间被洪水淹没,陷入洪泽湖),即旧有的都梁台。
层楼:即高楼,指淮山楼。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
清淮:清澈的淮河水。淮河为古代四渎之一,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入安徽,注入洪泽湖,下游自淮阴县与大运河会合。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由河南的旧郑州、开封至商邱县治南,改东南流经安徽的宿县、灵璧、泗县入淮河。现在已荒废,只有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吴云:吴地的云。这里指南方的天空。
松江:即吴淞江。太湖支流三江之一,由吴江县东流与黄浦江会合,再北上出吴淞口入海。
赏析
这首小令把咏怀古迹与登临述感结合了起来,篇幅虽短,耐人寻味。起笔“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二句,写泗州城的壮丽和古老。这两句从大处落墨,将泗州城一侧的壮丽风光表现无余,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层楼”,暗点题目淮山楼,二句从高大、雄伟的背景上衬托出了淮山楼的壮观。一个“古”字,则给泗州城多少涂上了古老文明的色彩。细加品鉴,会发现“城上层楼叠巘”一句似乎有点不合逻辑:高楼、群山怎么都显现于城墙之上?其实,“层楼”、“叠巘”同城墙都不在一个平面上,作者所用的手法类似于“画境的平面化”(宗白华语),是作者用艺术家的眼睛和心灵观照外物,移远就近的结果,其妙处与“画栋朝飞南浦云”(王勃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句)等古人诗句相同。
第三、四句写遥望南天时的情态以及所见的景物。“吴云”,本义是吴地的云彩,作者当时身在汴州(在今苏北境内),根本无从见到,所以这里用来借指南方的天空,而且表示作者将要去的方向,这与柳永的词《雨霖铃》用“楚天”一词表示将要南下用意相似。作者对“吴云”“举手”行礼,则是表示友好的意思。“人与暮天俱远”,是写南方天边的远景,对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来说,也含有望而不见的意思,其心驰神往就意在言外了。
最后三句是虚拟,想象后夜赶到松江时的情景。“魂断”二句,按照词律的要求用了重迭的句式,也强化了主观的感情。这里的“魂断”,与陆游诗“远游无处不消魂”(《剑门道中遇微雨》)句中的“消魂”意思极为相近,有令人神往、使人眷恋之意。“魂断”为什么写两次?末句作了回答:“后夜松江月满。”“月满”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意象:一是表示时间,即当夏历的望日(十五)或“既望”(十六)月圆的时候。二是状写景物,写一轮圆月照耀中天的美景。可以想象,如此美景再加上松江与之上下辉映,这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作者要为之倾倒、为之消魂。三是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即意味着作者对其前景乐观的`展望,在这一意义上,与初唐杨炯《夜送赵纵》诗后两句“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同一机抒。
如梦令·题淮山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翻译
人们朝城上望去,映人眼帘的是高耸的楼台和重叠的山峰。再朝城下望去,只见清澈的淮河水和古老的汴河水都在静静地流淌。站在城楼上向着昊天的云间拱手致意,人与傍晚的天空一样都是这样的遥远。目送朋友离去忧伤已极,待到他日松江月满的时候,我们还共有一轮明月。
注释
层楼:即高楼,指淮山楼。
叠巘:重叠的山峰。
清淮:清澈的淮河水。
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
吴云:吴地的云。这里指南方的天空。
松江:即吴淞江。
赏析
这首小令把咏怀古迹与登临述感结合了起来,篇幅虽短,耐人寻味。起笔“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二句,写泗州城的壮丽和古老。这两句从大处落墨,将泗州城一侧的壮丽风光表现无余,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层楼”,暗点题目淮山楼,二句从高大、雄伟的背景上衬托出了淮山楼的壮观。一个“古”字,则给泗州城多少涂上了古老文明的色彩。细加品鉴,会发现“城上层楼叠巘”一句似乎有点不合逻辑:高楼、群山怎么都显现于城墙之上?其实,“层楼”、“ 叠巘”同城墙都不在一个平面上,作者所用的手法类似于“画境的平面化”(宗白华语),是作者用艺术家的眼睛和心灵观照外物,移远就近的结果,其妙处与“画栋朝飞南浦云”(王勃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句)等古人诗句相同。
第三、四句写遥望南天时的情态以及所见的景物。“吴云”,本义是吴地的云彩,作者当时身在汴州(在今苏北境内),根本无从见到,所以这里用来借指南方的天空,而且表示作者将要去的方向,这与柳永的词《雨霖铃》用“楚天”一词表示将要南下用意相似。作者对“吴云”“举手”行礼,则是表示友好的意思。“人与暮天俱远”,是写南方天边的远景,对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来说,也含有望而不见的意思,其心驰神往就意在言外了。
最后三句是虚拟,想象后夜赶到松江时的情景。“魂断”二句,按照词律的要求用了重迭的句式,也强化了主观的感情。这里的“魂断”,与陆游诗“远游无处不消魂”(《剑门道中遇微雨》)句中的“消魂”意思极为相近,有令人神往、使人眷恋之意。“魂断”为什么写两次?末句作了回答:“后夜松江月满。”“月满”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意象:一是表示时间,即当夏历的望日(十五)或“既望”(十六)月圆的时候。二是状写景物,写一轮圆月照耀中天的美景。可以想象,如此美景再加上松江与之上下辉映,这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作者要为之倾倒、为之消魂。三是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即意味着作者对其前景乐观的展望,在这一意义上,与初唐杨炯《夜送赵纵》诗后两句“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同一机抒。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朝廷任命苏轼为杭州通判。苏轼七月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十月,苏轼经过泗州。泗州是一座古城,苏轼首次经过,便稍事逗留以观览河山胜迹,后写下该词。十一月苏轼到达杭州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