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一、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提高阅读、品味、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师紧扣疑点,巧妙点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者由表及里,提示了本文的实质。通过合作探究,读中悟情,培养了学生的情商,终使学生明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教时。第一教时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懂了课题,并根据课题把握了课文的重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这一课时,将带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质疑导学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我们将精读这篇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最值得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是怎么样写的?)
二、研读探究“为什么”
1、自读第1、2自然段,找一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理由。(研究方法:带着问题读文,找出相关语句,读读理解体会。)
2、组织小组交流,归纳出几个理由。
3、组织集体交流(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抓住“激动”体会:黄河孕育了生命,更孕育了中华古文明。那些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随着滚滚的黄河之水源远流长,久久地在天地间回荡。这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让他受到感染和熏陶,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父亲司马谈是……2600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爱上史学)
(3)司马谈临终之时,……(牢记父亲的嘱托,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立志著书)
4、小结归纳: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三、精读探究“怎么样”
(一)写史记是他的兴趣,写史记是他的爱好,写史记更是他的责任。司马迁要用一生的精力发愤写《史记》。那司马迁偶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首先,联系你的知识经验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刻苦认真)
1、快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你能找到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吗?
2、引导读句子,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1)从“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体会司马迁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勤奋学习(观瞻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搜集传闻逸轶事)
(2)从“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仿照刚才的方法体会司马迁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勤奋学习(研读、整理)
(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勤奋好学的司马迁,一个刻苦善学的司马迁,一个努力乐学的司马迁。但我们的课题为什么不是“司马迁勤奋写《史记》”而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看来课题中的“发愤”还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1、就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在他身上。这“飞来横祸”是什么事呢?先指读部分课文,再说说搜集来的相关资料。
2、师激情:司马迁刚正不阿,为朋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不料冒犯皇上,蒙受了不白之冤,更受尽人间耻辱,因为这酷刑不是一般的刑罚,而是让男人受尽耻辱的腐刑,这酷刑让他的躯体不再健全,让这个铮铮铁汉成了一个不是男人的人,让他失去了男人应有的尊严。
3、“士可杀,不可辱。”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从短短的几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悲、愤体会其绝望、悲伤、愤怒、耻辱的心情。)
4、司马迁有没有“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那面对如此的奇耻大辱,后来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1)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不忘父命,牢记责任)结合第二段体会父亲的殷切期望和司马迁强烈的责任感。
(2)人总是要死的,……轻于鸿毛。……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体会司马迁这时生命的意义。
(3)他还会想到什么呢?(英雄的故事、自己积累的资料、父亲的嘱托、先人的事迹:周文王坐牢写《易经》、左丘明失明写《国语》、孙膑被挖了膝盖骨写《孙子兵法》、屈原被放逐写《离骚》)
(4)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体会司马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
(5)就这样,……辉煌巨著--《史记》。引导从其中的数字(另提供:60岁完成)体会司马迁坚持不懈。
5、想象练习:在这13年里,他想到了 ,他想到了 ,于是便日日夜夜 。白天,他 ;夜晚,他 ;烈日炎炎的夏天,他 ;三九严寒的冬天,他 。
6、出示最后一句话,体会“用生命写成的”。(写“史记”成了司马迁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成了司马迁生命的支柱,是司马迁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
7、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发愤”除了勤奋、刻苦、努力以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更深刻的含义了呢?(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忍辱负重、坚持不懈、顽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
8、齐读第3、4自然段,再次感受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配乐《命运交响曲》)
四、深化拓展课外读
1、今天,我们从“发愤”一词走进了司马迁的生活,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了解了他发愤的动力,更看到了他发愤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你想用一句什么诗句或名言来送给他呢?
2、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辉煌巨著《史记》到底是怎样的呢?简介《史记》(学生)
3、让我们听听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布置课外阅读
板书:
司 马 迁 发 愤 写 《史记》
为什么? 怎么样?
熏 陶 勤奋刻苦
影 响 忍辱负重
嘱 托 坚持不懈
第2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感受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教学重难点:
感受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精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自由读课文1、2小节找出司马迁写《史记》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a.学生自由读文,用笔在书上圈划,加上批注。b.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c.集体交流:
(1)受家乡环境和英雄的影响。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师:司马迁面对滚滚的黄河水,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黄河水:“波涛滚滚、呼啸而去”气势恢宏,十分壮观。它不受任何干扰,不惧怕任何阻拦,总是勇往直前,如果我也能像黄河水一样,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一定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功成名就。
师:司马迁听着古代英雄的故事,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古代英雄:勇敢无所畏惧,受人尊敬。虽然早就离开了人世,但他们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他们的精神为人们所称道,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师: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让我们怀着对黄河和英雄的赞颂再来齐读这句话。(必要时范读)(2)受父亲的影响。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司马迁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立志编写史书、3000余年间的历史”:了不起的英雄、有理想有抱负、爱好历史。在司马迁的眼中,父亲就是值得崇拜的偶像,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所以司马迁 ————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游历什么意思?
亲身实践。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师点评:你们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你们真棒。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还写了他深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父亲是怎样吩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B、指名点评,他读得怎么样?
再指名读,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D、齐读。
2、读课文第2节,思考:面对父亲的嘱托司马迁是如何做的呢?
出示句子: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导)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却降临到了司马迁的头上。师:(1)飞来横祸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出示: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2)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痛苦、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3)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史记》还未完成、对父亲的承诺还未实现。)A、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B、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让我们再次怀着敬仰和佩服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3、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史记》的呢?
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齐读(出示书上图片)
(1)请同学简单描绘下书上的插图。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象,思考。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酷暑,()(3)、交流汇报。
(4)师小结:这是司马迁一生价值的书,这是前无古人的书,这是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和生命写成的书啊。让我们用自豪和兴奋的语气来读最后一段。(5)想一想这些枯燥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忍辱负重的精神;注重承诺的精神。
(五)、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当我们遭受人生的逆境,也要学会做生命的强者。课后请同学们再用心朗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尝试复述课文。板书设计: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第3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发愤”的含义,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着。3.交给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主动学习,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原因,体会司马迁执着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继续学习课文之前,老师不得不再提及这位伟大的人物,有读者这样评价他说:“您的伟大超越了世间的荣与辱,义与愤,生与死,您就是泰山顶上凌云驰骋的骏马”这就是司马迁,请孩子们抬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下这位伟人的名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还
第4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发愤”包含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的介绍展开想象,理解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艰辛历程。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发愤”包含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走进人物内心,感受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艰辛历程。
教学过程:
一、名人名言,引出“发愤”
(一)名人名言对接
历史的天空群星闪烁,无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永载史册。
师:岳飞说,莫等闲,生:(白了少年头)。
李清照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名人会面
第5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默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要点。4.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默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要点。
2、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回顾单元其他课文。
提示语: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文章,请一个同学来说这三篇文章的课题。
① 你们从这三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若生无法回答,则请其他同学帮忙回答)
从《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学到了小海伦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从《二泉映月》中学到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学习他不向命运低头,积极向上的精神。从《郑和远航
第6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 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 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
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7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简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优秀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适当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语言材料,感受
第8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师院附小 王春燕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相关史实,认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感受《史记》的重要价值,学习其不屈不饶的精神。
2、学习一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内心独白,感受其描写人物内心的真切、生动,力求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了解 李陵事件、宫刑、司马迁的生平故事、《史记》的主要内容及成就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分享自己搜集的有关苦难的名人名言。(一人展示,领读,跟读)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贺拉斯
一、导入新课
1、司马迁同样是个勇于面对人生逆境的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明白了“发愤”是什么意思?
(遇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