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道士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理解文章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3、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赏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散文的经验,但较少接触文化散文和学者散文。习惯于课本文章经典无可质疑的思路,阅读多以接受灌输的姿态出现,缺乏独立赏析的习惯和能力。但对学界争议问题和批判性评价有浓厚兴趣,会以此为支点进行一定的探讨。
三、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强烈的感情抒发。对是非功过问题没有简单论断,而是进一步发掘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内涵。运用小说叙事笔法处理枯燥的历史,且多次进行视角切换,有浓厚的主体意识,使文章区别于一般的文化散文,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但也引起了相当的争议。文字较浅显,但有个别句子需加以体会。
四、教法设计:
本课是自读文章,拟把更多的阅读空间和阅读自由还给学生,以几个主要问题作支撑,让学生进行研读和讨论,从中学会自主阅读及对散文进行赏析的方法。讨论前应充分感知全文内容和结构,了解文章涉及内容的背景,并让学生掌握一定资料,使讨论有支点而非流于形式。在讨论中落实发展性评价和立体对话的理念。
五、教学时数:1.5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质疑导入:塔为佛教徒死后纪念建筑,但敦煌却有一道士塔,为什么?(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学生自读全文,为四节各列一标题(参考如下)
一、概述罪人塔
二、愚昧无知毁文物
三、贪图私利卖文物
四、牢记耻辱研究文物
3、介绍敦煌的艺术文化价值、文物流失情况和王道士生平。
4、给出探讨的主要问题:
(1)王道士真是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魁祸首吗?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描写的具体事件都是真实的历史吗?
(3)作者为何要拦住运输敦煌文物的车队?
5、小组自行讨论并记录,教师巡堂。
6、明确学习目标:从《道士塔》走近余秋雨,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散文。
明确评价标准:有独到的看法,有充足论据(文本和材料),发言有条理,注意小组协作。
7、谈讨第一个问题:王道士是罪人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操作时注意小组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
参考归纳: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看到了表面上的功过是非,而且由景观及历史,再由历史上升到文化和民族的生存状态,是含金量很高的散文。
8、探讨第二个问题:比对史料和课文片段,评价“枯骨生肉”的处理手法。
归纳:
散文要讲求真实性,但这主要是艺术真实而非细节真实,允许合乎逻辑情理的艺术加工,可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某些材料欠缺严谨,过于随意,是弊端。
9、探讨第三个问题:“我”为何要拦住车队?
归纳:散文应表现自我性灵,显示了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悲怆的情感。
10、显示对《道士塔》的多元评价,让学生开放性讨论。
11、小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审读经典
12、作业:写一封致秋雨的信,就《道士塔》谈体会和感想。
第2篇:《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以及莫高窟。
2、 理解文章中作者蕴含的浓郁的情感,体会作者爱国的赤诚之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味文章的一些蕴含着深刻情感的文字,体会作者痛恨、悲伤的复杂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介绍作者以及莫高窟。
2、 分析王圆箓形象以及他破坏、贱卖文物的行为,体会作者对此深感痛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道士塔》,却是有一位道士死后把他葬在了僧人圆寂塔中来,这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余秋雨的《道士塔》,一起来揭开这个谜。
二、作者介绍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最近几年多次出席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担任现场点评,成为青歌赛最亮丽的风景并饱受争议。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于2008年六月五日发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文,“含泪劝告”灾民莫要为低劣的豆腐渣建筑质量上访,遭到严重质疑,并有好事者创造“秋雨含泪”以冠之。他的散文《文化苦旅》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很值得大家一看。
他的夫人马兰,是黄梅戏演员,很漂亮。
三、莫高窟知识的介绍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窟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1900年5月26日清晨,道士王园箓发现莫高窟内的藏经洞,内藏经书等文物四万余件,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目前,留在中国的才只有1万余件,其他文物流失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如一位年轻诗人写道,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四、分析造成巨大民族悲剧的原因,着重分析王道士
这样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呢?谁是造成民族悲剧的侩子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造成这出悲剧的相关人物以及原因。
(王园箓、中国官员、外国侵略者、当时的社会环境)
我们一一进行分析。
王园箓原来是个什么样的人?
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了甘肃,做了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
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堂堂一个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呢?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当时的社会混乱,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处境,统治已是摇摇欲坠,无暇顾及其它,所以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没人管的地方,谁负责就是谁的。当时王园箓对莫高窟还是很认真负责的,他是千佛洞自西夏年间封洞以来唯一一个认认真真清扫石窟内积沙的人。光16号洞窟他就掏了近两年的沙子。课文也有提到,我们看到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中也提到“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一个“依然”便可看出王道士对敦煌石窟的认真负责,可就是这么一位认真负责的人作者却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为什么呢?王道士对敦煌石窟做了什么,使他成为了千古罪人。从第二、三部分找。
请同学们概括出第二部分王道士的破坏行为:粉刷壁画,砸毁塑雕。
请一位同学读第二部分的第三自然段,请他谈谈读完后的感受,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王园箓有着农民特有的认真、勤快的美德,然而由于他完全不晓得莫高窟中文物的珍贵之处,所以他这些美德全变了味,成了愚昧无知,令人可气可恨。作者似乎用轻松幽默的语调来叙述,可是读后却感觉到了沉甸甸的无奈和悲哀,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令人可笑可恨。
第四自然段运用的手法是一样的,同学们课后再仔细读读,自己分析。
作者面对着这一片惨白,他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
老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怎么理解里面四个“惨白”?
“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中的两个“惨白”是真实的情况,对应上文写到的刷白了的墙壁,以及王道士雕塑的刷白了的天师灵官,写出了王圆箓对敦煌艺术破坏后的惨象;“脑中也是一片惨白”中的“惨白”形象地表露了当作者看到被破坏的敦煌石窟时心中到了极致的痛苦;“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中的“惨白”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无法保护敦煌艺术的忧思和对敦煌艺术前景的迷惘和担心。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痛苦”的。
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段,要求读出作者痛苦复杂的情感。
第三部分:发现藏经洞后,王道士首先怎么样?上报县长,随意捡些文物送给官员。但绝大多数文物被他用极少的钱财卖给外国侵略者。
如何体现出“贱卖”来?
这是一笔最轻松的交易,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几分钱的针就可以换到一只鸡,作者形象地说明了这是很不公平的一场交易,并且用具体的数字列举出了历史的真实情况。
这样的真实更让人悲哀,祖国的宝贝就这样也贱价卖给了外国侵略者。更悲哀的是王道士还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了又送,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也是碾在我们心头上的两道伤痕。
作者在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谁?
王道士。
仅仅只是恨王道士吗?请同学们课后再认真阅读课文,想想造成这一出民族的悲剧的仅仅是王道士吗?如何理解句子“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五、板书设计粉刷壁画,砸毁塑雕
王道士(作者情感)痛苦
巨大民族悲剧中国官员贱卖文物
外国侵略者
社会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中国官员、外国侵略者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悲剧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中中国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诗。“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站阵/决胜负于城下”
“我好恨,恨我没能早生一个世纪。”这也是作者余秋雨的心声,是作者眼睁睁看着祖国珍贵遗产被盗的悲痛心情。我们也感觉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但我们不禁要想,即使作者回到了那个年代,他真能保住敦煌文物吗?作者为什么说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然后怎么办呢?是这也难,那也难。为什么会那么难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作者的为难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余秋雨的《道士塔》。
二、分析中国官员、外国侵略者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悲剧的情况。
上节课我们提到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好恨”。并且布置了大家思考作者除了恨王道士外,还恨谁?
中国官员和外国侵略者。
我们看到第三部分,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他首先是上报县长。那么中国官员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甘肃学台叶昌炽是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他们懂得洞窟的价值,但是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来保护文物。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没有运费。当真没有运费吗?不是,正如作者所写“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只是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那么作者恨中国官员的什么?
恨官员的庸碌无为,恨他们没有那副炽热心肠来保护祖国珍贵的文物。
正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茶香缕缕,外国的学者、汉学家、冒险家向敦煌石窟投来了歆羡的目光,他们不远千里、风餐露宿地赶来到了莫高窟。
关于外国侵略者的行径以及作者对待他们的情感,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对于这句话来理解--“他们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两个问题:一、实干精神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作者当真佩服他们?二、他们所遗忘的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分两组讨论,第一组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个问题。
实干精神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了能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他们不远千里、风餐露宿赶来敦煌,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得到文物。第二层意思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他们的实干精神,是霸道的文化观念,正如政治上的霸权主义,不仅是为了艺术,更多的是要将艺术品霸占住。他们利用王园箓的无知,用欺骗的手段,以极少的钱骗取了我们许许多多珍贵的文物。他们就是文化强盗。最可恨的是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中,有意让大家觉得是他们拯救了敦煌文献。
第二个问题:“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点:句中“遗忘”这个词有很强的讥讽意味──分明是有意掩盖!“极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学者占有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来供奉在中国敦煌的石窟里!这一句蕴藏着作者愤怒和尖锐的批判。
外国侵略者一箱箱一车车偷运走我们祖国珍贵的文物,作者恨不得能早生一个世纪,将他们的车队,可是我们一起看到第三部分的倒数第二、三自然段。(满怀情感地读)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于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一、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此刻的心情。二、探讨敦煌文物是否应该存放在外国。
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最重要的原因。“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想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强烈愤懑。
(关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会因角度不同而不同,不必急于肯定,可以将他们的回答汇总分类,再将老师的观点加以阐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得到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有的同学从文化从世界的角度出发,认为为了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研究,赞成放在伦敦博物馆或别的国家中,因为以当时中国的情况来看,确实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副心肠来保护好文物。
然而,我们都知道,所谓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根本前提是民族性,如果一个民族的尊严、自尊心被他人践踏在地,谈何世界!敦煌文物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遗产,外国的学者、冒险家,他们不仅仅是秉着追求艺术的精神来到中国,赶往敦煌,更多的是怀着文化霸权的观点来的,他们觉得好的东西就该是他们的。我们通过历史可以知道,他们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文物的,他们利用王道士的愚昧无知,乘着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混乱不堪的环境用欺骗的手段获得文物,而且他们还在学术报道和探险报告中不断暗示,是他们,使文物从光明走向了黑暗,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所不能忍受的,也是每一个正义的世界人民所不耻的。
我们可以支持他们做保护,做研究,但绝不能忍受他们在文化上,或者其他方面存在霸权主义思想。我们不能任由他们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欺负弱小。
无可奈何中作者说出了这番言不由衷的话语,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有王道士、中国官员或者说是中国政府以及外国侵略者造成了这一场民族悲剧,可是仅仅是这些因素而已吗?造成作者这也难那也难的更深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没有了王道士,还会产生张道士、李道士吗?如果当时县长下了决心要好好保护这批文物,结果会不一样吗?外国侵略者他们凭什么能够有恃无恐地欺骗我们的文物?-
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清朝政府闭关锁国两百多年,国家日趋落后,也是因为国家的落后,特别是文化的落后,大多数民众不懂得文物的珍贵,大部分人甚至清朝官员也都意识不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王道士他对于文物一点都不懂得珍惜,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愚昧无知的平民。也正因为中国的落后,才会遭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也正是因为国家的落后,引起了人民的反抗,清朝政府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其它,敦煌文物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尊严都被践踏在脚下,敦煌文物的遗失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产物。
所以,同学们再不难理解这一句话“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了何为爱国主义,他对宗教的虔诚使固有的愚昧衍生为痴呆和猥琐,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卖国以保王位的统治者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况且,王道士正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造就的怪胎,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的“机遇”,说“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定位是准确的。)
通过板书我们可以发现,王道士、中国官员以及外国侵略者都是个体的行为,社会环境是属于整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可能产生这样的个体行为,也就印证了这么一句话: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我们来看第四部分。
不止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当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了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历史的屈辱感,学者的责任感,充斥着中国专家们的心胸,使他们不愿意过多地言语,而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研究,并把心里的话付诸行动。请大家记住这几个名字:陈寅恪,最早提出敦煌学的人;常书鸿,用了大半生的时间修复、临摹莫高窟壁画,追回散失文物。
这是一篇肩负着历史文化厚重感的散文,大家课后还要多读。特别是作者自由灵活地运用了跨越时空的用法,如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的对话以及作者想象自己拦住车队的场景,都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要为以后的作文形式才能灵活多样。
二、 板书设计
王道士(个体)(作者情感)
巨大民族悲剧中国官员(个体)痛苦、恨
外国侵略者(个体)
社会环境(整体)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陈凤妮
第3篇: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⒉介绍敦煌文化。
三、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道士塔中王圆箓 敦煌石窟枉守护
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
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
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
四、小结
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
第4篇:《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两课时合案[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本文所叙述的史实。
2.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重点、难点)
3.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4.培养学生爱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解题: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
第5篇: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
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介绍作者
《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
第6篇:道士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案
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卢红英
教学目的:
1 感受敦煌灿烂的文化以及它所遭受的劫难.
2 深沉思考造成这场文化劫难的原因以及作者在文中的感情。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感受敦蝗文化及其遭受的劫难,明确作者在文中采用的还原历史的写法
一感受敦煌文化
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颗世界著名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敦蝗石窟。(出示图片,介绍敦蝗的位置)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敦蝗,感受一下敦蝗文化的灿烂辉煌。(展示敦蝗图片)
在这短暂的敦蝗之旅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
--敦蝗恢弘富丽
--敦蝗金碧辉煌
--敦蝗博大精深
正如大家所说,莫高窟宏伟瑰丽,举世无双,被誉为艺术博物馆;它生生不息,吐纳百代,堪称文化导航者。可就是这位文化巨人却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是什么让它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