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经典学习心得

精品范文 时间:2024-10-08 07:12: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国哲学经典学习心得

中国哲学经典学习心得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经典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经典学习心得1

翻开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我仿佛打开了一本“天书”。什么佛家的独尊,什么道家的复兴,都是类似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我很难看懂,也不想读懂。因为我对哲学的兴趣的确说不上高涨,也许更多的应该是漠然或不以为然,因为哲学在我看来就是太玄太妙太空,太不可捉摸,太大而无当。但是这一次为了完成任务,我必须硬性要求自己把这本书读完。然而,就是这次的“无奈之举”改变了我对哲学的傲慢与偏见,嘲讽与调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和态度。于是我不再漠视它,而是如数珍宝似的品读着书中的每一句话,并颇有体会。

黑格尔曾把哲学喻为“庙里的神”,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个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如果让我来比喻的话,哲学就相当于人的灵魂,人如果没有了思想和灵魂,那么人只能称得上是一具行尸走肉。此书内容令我顿悟最深的就是“同自己谈话”这部分内容。很多人的确缺乏同自己谈话的能力,缺乏对自己审视、怀疑、反省和忏悔的能力。所以会经常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虚耗和损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伤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但是人一旦没有了自知之明,就会变得妄自尊大,最终变成别人取笑的对象。所以人在学会与别人交流的同时,也要学会同自己谈话。也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和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特的个性。当你学会了真正地发现自己时,你会在你身上找到许多隐藏很深的连你自己都不曾知道的东西。所以人有时真有必要把自己解剖开来,变成一个个分裂的个体,然后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这正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正如真理愈辨愈明,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可能浮出海面。

我很感激这本书,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已经被繁忙的时代所导致麻木的头脑又一次学会了惊讶;它让我这颗原来只会跳动的心脏变成了一颗鲜活而敏感的心灵;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忙碌的信息时代,仍然需要有一个哲学的头脑。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有些人可能不会相信一本书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价值取向,但我相信:一本好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少它改变了我。以往的`假期我每天都是早晨睡到八点钟,吃口饭之后便拿起遥控器以电视为伴,直到有些困意,然后按照我的生物钟规律我又开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午睡,醒来后再拿起遥控器一天过得还算“充实”。整个假期几乎都是被这样复制着。等到临近开学的时候,方有点儿浪费青春的遗憾,但一打听同事,他们也和我大同小异,我也就很自然地不为自己的“虚度年华而悔恨了”。自从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变成了一个“追星族”,变成了许多大哲学家的“粉丝”。因为他们的渊博,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底蕴,他们的深遂,让我无时无刻不在为之折服,为之感叹。然而追逐过后我便深深的思索起来: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独到的见解?为什么他们可以揭示人类和自然最深处的奥秘?为什么他们可以抛开世俗站在另一个高度来审视人生?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博览群书”。因为只有在阅读中我们才能接受思想的熏陶,才能理解哲学概念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与哲学家进行思想对话,在思想的交锋中,才能磨砺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智慧。所以曾经从不出入书店的我,也开始学会在那里驻足;曾经最吝啬买书的我,也会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曾经在图书馆里只是走马观花的我,也学会了安静地欣赏。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有神奇的力量,它真的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谈话使人敏捷,写作使人深刻。”练习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有条理的连贯思维和深入分析的习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人们往往改变了许多习惯,有的人养成了好习惯,有的人学会了坏习惯,有的人则丢到了好习惯。我以前在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写点儿东西,绝不放过任何的灵感和激情,所以那时我很自豪地被同学称为“才女”。然而,毕业以后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它洗刷了我所有的热情和豪迈,而变得懒惰和平庸。有时我也会扪心自问,我还是以前的那个我吗?我难道就这样随波逐流一直下去吗?于是,我也想力图改变,但每次都是行动拖决心的后退。今天,《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不,应该是无数位中外的大哲人唤醒了我的斗智,让我开始去重新寻找过去的影子。于是,我又开始了尝试写一些东西,一点心得,一种感受,一丝启发,一种疑问尽管手中的笔已有些陌生,尽管脑中的词汇已有些匮乏,但我庆幸我又开始培养写作的习惯了;我又可以用笔来传递我的思想和感情了;我又拥有一颗鲜活而敏感的心灵了;我又有一双可以发现美和感到惊讶的眼睛了。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没有惊讶的心理状态,你就发现不了新的东西,也就将永远生活在一个没有变化、没有发展、毫无新意的世界之中。由此可见,哲学使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所以说我要感谢这本书,感谢哲学,感谢创造哲学的哲学家们,更应该感谢上级领导的敦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让哲学成为了我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让我从哲学里边获得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和思维的力量。我要把这本书变成我的起跑线,施令的枪声已经打响,我会目视前方,竭尽全力,一直向前冲!

中国哲学经典学习心得2

冯老不愧是理学传人,非常有理性,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哲学和思维方式,完全是因为地理的缘故。中国地处大陆,所以农业占主导,因为经验对生产大有帮助,于是人们迷信经验,因此有历史退化观;因为人被绑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识;因为整天接触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于是整天讨论“有”鞍无”鞍道”鞍天”的……而欧洲海洋贸易发达,商业为主导,所以对“数”和“逻辑”特别敏感,抽象思维发达,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学自然对确定的东西又特别渴望,所以有了实证主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动。用来描述东西两种文化很恰当,中国人善良,欧洲人聪明。”(大意)这多少有点史宾诺莎的味道,我们其实能自己自由决定的事情是没有的,上帝在通过自然法律把我们当成傀儡……

另外一点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实很多哲学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种阐释和再造。或者叫做“修正”。就拿孔子来说,“原教旨”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你怎么解释它才是重要的。孟子是一种阐释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种阐释方式,但却一个是性善论一个是性恶论相互矛盾。不论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继续阐释继续再造——程颢程颐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生理上他们是两兄弟,哲学上他们是拜孔孟,却能发展出理学和心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哲学就是一棵大树,从最基本的那个根部不断分出枝桠最后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荫。

而且原来截然不同的学说系统都被人为了功利的目的不断糅合嫁接,产生种种怪胎。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来为教义作支撑,于是就有了圣·奥古斯丁和圣·多玛斯的神学……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派的冲突和矛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原教旨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论,可见“修正”这种东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与时俱进”,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会前人的东西,以配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往往这种“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烙颖,越是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过时,(伟大的辩证法!)还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一本《论语》放在那里,让你们自个儿猜去吧!另外,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这种矛盾在西方同样存在,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学派的突围。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家的三论宗,也叫二谛义,相当好玩。佛家认为,真理有两种,一种叫俗谛,一种比较牛逼,叫真谛,但是俗谛和真谛是会转化的(再一次歌颂辩证法的伟大!),主要是看你是处于那个境界。在第一个level里面,第一种真理是“万物皆有”,是个人都能理解,也就是唯物主义的论调,一切都是真的,物质第一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人的意识只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而牛逼真理是“万物皆无”,人生如梦,都是人心的活动,类似柏克莱的观点,意识才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些真理统统都是第一个level而已,根据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时候会出现一个boss把以上两种观点统一起来然后秒杀之,这就是“万物非有非无”,类似于笛卡尔的二元论,意识是真的,物质也是真的,俩人都没错。

但是这也只是一种俗谛,而第二个level的真谛是什么呢?非“非有非无”!很绕吧,简单来说,就是说我们没必要执着于万物是“有”还是“无”,还是“非有非无”这一点,因为万物是不可以用“有”和“无”来描述的,因为“有”和“无”只是我们人类意识的概念,是我们意识的枷锁,而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并不能简单用“有”“无”来描述,它已经超越了我们能想象到的概念,就好像处于三维空间的人脑不能理解四维空间一样,用康德的话来说,它跟“上帝”一样,属于一种“超验”的东西,要想理解“万物”的存在方式,你自己首先不能处于“万物”之中,你必须跳脱出来,你做不到这一点,你不是上帝,所以你永远不能理解万物是怎么存在的。这才是第二个level的真谛。天碍…那么第三个level又是什么?对不起,没有了,第三个境界理应是终极的真理,但是这已经超越了人们概念的极限,也当然超越了语言,只能靠自己的顿悟了,而且即使悟到了,也没办法用语言告诉别人,只能“不可说”了,只能“拈花微笑”了,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第2篇: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

姓名:刘跃

学号:20095664

班级:2009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经过一学期的的中国哲学智慧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彩的课程讲授下,对中国古代各家的基本情况以及思想主张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中对道家的思想有着特别的兴趣。谈到道家思想,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文学史第一奇才——庄子,他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自然的自生自化,而否认有神的主宰。他又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达到“万物皆一也”的见解。他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主张通过“坐忘”,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起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定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美学上提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见解来阐发美的起源与本质以及美感等问题。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通过我对《庄子》的部分章节的解读,深深的感受到庄子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的个性特点,接下来,我想着重谈一谈庄子的以下思想。

一、生死齐一——庄子的生命观

自古以来,许多人本能地把死亡看成人生的最大悲剧,陷入对死亡的无尽恐惧中不能自拔。对此,我们欠缺的是一种对死亡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庄子的生命观是建立在“道”,即自然基础之上的守性保真的生命观。庄子把老子的养生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强调以“自然无为”为养。庄子认为,除社会因素外,对于人的生命的伤害主要来自个人的欲求。《庄子·骈拇》篇:“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号各异,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1-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山,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此为精神方面的追求。小人、士、大夫与圣人所傲之事虽然有为名为利的不同,但是都是以伤害本性和牺牲生命为代价的。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既然“命”作为必然性,意味着人生的际遇是定然如此而不可改变的,是既无力抗拒也无法逃避的,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随顺事物变化。思想上有了这种自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处于什么环境,内心就不会受到伤害,就会始终使自己的心境处于“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的这种安命不是否定“命”这种必然性所带给人生的困境,而是表现为对这种必然性的顺从,而顺从涵盖超越之义。《庄子·田子方》有生必有死。这是固然之理、本然之性,不可违抗。人只能对之采取不执即安命态度,做到“安时而处顺”。人若能这样,即可超越“哀乐”之情,从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最终解放,体验到心灵上的自由。

二、关于私人的感觉能否直接判断的思考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周和惠施这两位老朋友散步中的一次辩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的第一句话很平常,小学生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小鸟在快乐地歌唱。”从平常处发现其不平常,惠子提出了一个精彩的问题:“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呢?”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感觉,超出我们的观察之外。我们如何体会他人的快乐呢,我们又如何证实呢?这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庄子的回答也很精彩,他使用的是反证法:“如果说不同个体间的感觉完全无法感知,那么你也不是我,你又如何可能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因此,如果认为其他个体的感觉完全无法感知,就会使辩论无法进行。这是反面的回答,庄子其实也已经给出了正面的回答,也就是第一句,庄子看到鱼儿“出游从容”,因此他认为鱼儿是快乐的。然而,这种判断是间接的。鱼儿也有可能内心很痛苦,外表却作出一副“出游从容”的样子。正如小孩子有时也会装出疼痛的样子,以博取大人的同情与爱护。对于私人感觉,他人无法进行确定的判断,私人感觉难以直接判断的难点在于,私人感觉的对象在内心之中,而不在外境。

三、读庄子外篇《马蹄》——无为而治

此篇有力的抨击了政治权利所造成的迫害,描绘了自然放纵的舒适自在,从而形象地阐释了庄子学派“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作者以马与埴木为喻,指出统治者一各种法令,刑罚来治理天下,就像伯乐治马一样,烧、刻、烙、驰、骤、整、齐,名目繁多,无所不施,使人们纯朴的自然本性遭受了扭曲和残害,同时作者又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至德之世”,人们无拘无束、放任自由。安居乐业的社会图景,既肯定了道家道德规范和“弃智绝圣”的思想,又驳斥了儒家“仁义礼乐”等主张,表现出对自然放任、纯朴天真的人性的礼赞和憧憬。这种社会理想,代表了当时社会小生产者阶层的愿望,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尽管它也是一种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由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和具有诡辩特点的辩证方法论所构成的,是一个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文艺思想和独特思维方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发扬和学习庄子思想积极合理的部分,对封建落后的思想予以摒弃。

庄子思想的光芒将永远在先进中华古代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第3篇: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doc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之品味孔孟儒学

学习中国哲学智慧已经半学期了,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对中国的哲学智慧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对我影响最大、记忆最深的非孔孟儒学莫属。通过对孔孟儒学经典的学习和老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讲解以及课后对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阅,我对儒学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谈到儒家思想,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大圣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国古代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仁”,认为“仁”者的本质是爱人,特别是宋明儒学强化了这种观点。不过,我认为,除了伦理含义外,“仁”还具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虽然“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优秀)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浅谈道家庄子的生死观

班级:草业科学(绿)10级

姓名:李红君

学号:20100658

经过半学期中国哲学智慧课程的学习,在潘老师精彩的讲述下,对中国古代儒、道、墨、法、阴阳、纵横等九家的基本情况及主张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道家“自然逍遥,清静无欲,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观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道家而言,它期望人的生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对我们构成限制或障碍,因为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它们。以老子为例,他认为要从区分到避难,最后再到启明。从“道”来看一切,才能得到解脱。换言之,老子的思想比较偏向于对人生许多事情都要“保持距离”,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学习道家之后,就像把握了最基本的防身之道,可以了解自己的限制,划定自己努力的范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国哲学经典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哲学经典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