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蒹葭》教案
373120753.doc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掌握《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把握全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兴”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它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抒情诗是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这是从《诗经》开始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选自《诗经·秦风》的诗歌-------《蒹葭》。
二、内容上品味诗韵
1. 介绍课文出处:《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2. 朗读诗歌。(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然后播放课件)3. 结合课文注释,给关键字词注音释义,并疏通诗意。
蒹葭(jiānjiā):泛指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凝结成霜。为:动词,在这里解释为“凝结成”。伊人:那个人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从之:跟随她 宛:好像 晞(xī):干
373120753.doc 湄:岸边水草相接处 跻:高而陡 坻(chí):水中的小洲小岛 已:晒干 涘(sì):水边。右:道路弯曲 沚:水中沙滩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怀人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寻找那心中思慕的“伊人”。伊人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可望而不可即。细玩诗味,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5.齐读一遍诗歌,体会其中韵味。
三、艺术表现手法上品味诗韵
1.提问:《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
答: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的是体制,赋比兴指的是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数在诗歌的发端。
2.提问: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运用了兴和赋的表现手法,诗歌先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地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地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地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
373120753.doc
作用:每章都以写晨秋时的水滨景色起兴,然后再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情景。这样写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情绪。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4. 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这就要读出节奏感和音律感。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凄清苍凉的秋景,这种景色衬托出诗人心中惆怅之情;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追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5.朗诵诗歌
四、结构形式上品味诗韵
1.提问:全诗的结构和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以四言为主,节奏感强,具有整齐美。2)双声叠词、重章叠句的运用。
诗的二、三章,仅将“苍苍”改为“萋萋”、“采采”;“为霜”改为“未晞”、“未已”;“一方”改为“之湄”、“之涘”;“长”改为“跻”、“右”;“央”改为“坻”、“沚”。所换的字,都是第一章的同义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一致的,这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的旋律感,而且具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把诗人的追求和失意表达的淋漓尽致。2.诗配画朗诵。
五、小结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蒹葭》是其中的名篇。诵读这首诗应当用心感受诗人思而不得、求而难遇的那种惆怅和遗憾,领略《诗经》反复叠唱的艺术风格。
六、古诗今唱,体味诗歌意境。
七、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第2篇:《蒹 葭》教案
《蒹 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 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 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复习回顾《诗经》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这里说的“诗”,大家知道指的是哪一部作品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最早被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就被称为《诗经》。因为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三、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五、分析诗歌
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 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 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 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 升。试想,他独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全诗营造了特有的意境美、朦胧美。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寻,欲罢不能,历经艰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觅之无踪。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主观情愫,以及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
诗人恰当的设置了作者,诗,读者的审美距离。诗人把伊人放在距离自己较远 3 的位置上,恰到好处,让伊人在特定的情景中体现出一种朦胧美。这种美吸引着诗人也吸引着读者,让读者的心随诗人的思绪的起伏而起伏,也去惆怅,痛苦和冲动。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 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大家觉得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诗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
②这首诗是民间诗歌,是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的。为了容易记忆,便于传播,在结构上就形成了重章叠句的格式。所谓重章,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组成,而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叹,形成回旋跌宕的效果。当然在这种重复中还是有变化的,往往在反复咏叹中内容上、情感上是逐层推进的,从而更加突出主题。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 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六、学生尝试背诵诗歌
讨论:全诗还显得特别空灵悠远,它非但没有具体的事件,甚至连主人公是男性抑或是女性都难确指。正是这朦胧而抽象的美,让历代文人对这首诗有着不同的解读。大多数人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叙写了热恋者寻找意中人的情景,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也有人认为,“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正反映了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更有甚者认为它是讽刺诗,怀人诗等,对于这首诗歌的多义解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做进一步的研读。
七、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 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 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 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
1.《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 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 5 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 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 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 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 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2.《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八、音乐欣赏,体会意境
让学生欣赏歌曲《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九、拓展了解,体会诗歌的影响力
《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原作成为不朽之作,甚至受它影响的作品也成为了经典。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多少受了《蒹葭》诗的影响。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不仅如此,它创造的 “秋水伊人”的形象,不但成为文学典故,而且常被后人翻新运用。曹植所作的《洛神赋》正是这种对梦中情人可望不可及故事的翻版。到了当代,女作家琼瑶由此诗重新演绎的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诗经》的魅力。
老师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在我们欣赏后世之作的时候,不要忘了它的源头,最原汁原味的还在原诗。
十、练习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2.抄写并背诵这首诗。
第3篇:蒹葭教案
蒹 葭
一、授课题目:蒹葭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蒹葭》一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3.把握《蒹葭》一诗的艺术特点及象征手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蒹葭》一诗的象征手法
2.掌握《蒹葭》所表现的丰富意境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
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
第4篇:蒹葭教案
《蒹葭》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一直以来人们都给与它极高的评价,一方面认为它是《诗经》中艺术水平最高的诗作之一,已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后代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因其抒情主体的不确定性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朦胧性,整首诗美丽清冷而又朦胧迷茫,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因此在课本之外补充此诗。
一、本诗主题:现代多持爱情说,但由于作者和伊人的不确定性(诗人自己是一个朦胧的形象,模糊不清。诗中对诗人自己没进行任何的描写与交代,甚至连性别都未表明。诗人所追求的对象更是虚无缥缈),将《蒹葭》理解为情诗固然可通,但也没有实在的依据。《兼葭》的主旨已超出了爱情之外,它具有对一切美好事物追求的象征性。下面着重分析其艺术上的特点。
二、艺术特点
1、情与景的交融
诗每章开头两句都是描写诗人